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民族音乐世界 [复制链接]

1#
欢迎大家踊跃发贴,唱片或者介绍都可以,谢谢~~~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6/21 0:02:15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转贴)

世界民族音乐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音乐?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最容易的回答可以是中国音乐和外国音乐,或者是器乐和声乐,但这似乎过于简单化了,不能说明问题。如果按国家来计算,世界上就有100多种音乐。但问题在于有些国家虽然不同,但音乐基本相似,有的虽是一个国家,但内部人种,民族,文化差别很大,音乐往往很不一样。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可以说音乐是属于文化的,有多少种文化就有多少种音乐。但对文化或文明也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过去有四大文明,五大文明之说。近年来英国历史学家则将世界上从古至今的文明定为26种或37种。
    从上世纪末开始,全世界的音乐人类学家,民族音乐学家对全球五大洲的民族音乐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近几十年来则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全世界的民族音乐,舞蹈进行了录音,摄影,取得了大量,珍贵的资料,这样才有可能对世界音乐文化形成一个大致的概念和看法。
   对世界音乐文化的分类可从各种角度来考虑,既可以粗略地分为几类,也可以细分为几百种几千种。但以取中较好。根据人类学界,历史学界和民族音乐家的意见,并考虑到音乐文化的具体特征,我认为世界上现存的音乐文化按地区大致可分为9至11种:即东亚、南亚、东南亚、阿拉伯(西亚北非)、中亚、西欧、东欧、北美、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其中西欧与东欧,阿拉伯与中亚可分可合。此外还有犹太人,吉卜赛人,库尔德人,萨阿米人(即北欧的拉普人)等几种不按地区、国家划分的特殊的音乐文化。每一种音乐文化区还可细分,如东南亚可分为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音乐文
化区,黑非洲可分为埃塞俄比亚、西非、中非、东非、南非、马尔加什、布须曼等亚音乐文化区,大洋洲可分为美拉尼西亚、波里尼西亚,密克罗西亚三个亚音乐文化区。
  世界上每一种音乐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如具有深厚历史传统文化的印度就拥有自己高度发达的音乐体系。它的音律、调式、旋律、节奏、曲式、体裁、乐器、乐队、唱法、音色、音乐表演方式,音乐的功能,审美观……等都带有特殊的印记,因此即使是一个外国人也很容易辩认印度的音乐风格。又如非洲的黑人音乐,它与社会生活有着极为直接、紧密的联系,音乐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活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除了劳动,仪式歌曲外,还有批评,讽刺性歌曲,用来表达人民对统治者和为富不仁的不满,甚至还有用歌唱来进行诉讼的,在尼日利亚的某些部族中,原告和被告在法庭上都以半唱半说的方式陈述事实,进行辩论。节奏是非洲黑人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强烈奔放,复杂多变的节奏是黑人对世界音乐的最大贡献。
  对世界上不同的音乐文化有了初步的理解以后,我们才有可能客观、公正、平等地对待世界各种民族音乐了。过去那种以欧洲艺术音乐作为绝对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音乐的“欧洲中心论”的观念正在改变。剔除了偏见后,我们就可以按照各种音乐文化的特征来认识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就能发现无数晶莹夺目、闪闪发光的音乐瑰宝,就能聆听绚丽多姿,几乎是无穷无尽的音响世界。一个新颖、令人神往的世界音乐百花园将出现在人们面前,使人们为之惊叹、迷惑、思索、倾倒,心醉。
TOP
3#

安第斯高原的音乐
南美洲西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安第斯山脉,全长9000公里,它从南到北穿过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乐、哥伦比亚直到委内瑞拉。它的海拔也很高,最高峰达约7000多米,安第斯山中段地处秘鲁,智利,玻利维亚境内,东西宽约400公里,是一片海拔3000到4000米的高原地带,人们所熟知的安第斯高原就指的是这一地区。
生活在安第斯高原的绝大多数是印第安人。这里气候条件自然环境比较严酷,外来的欧洲人和黑人不容易适应此地的生活。这里原来是印加帝国的所在地。因此印第安人特别是印加人的文化存留的比较多。
安第斯高原音乐大都采用无半音的五声音阶,旋律下行较多。印加时期有三种类型的音乐,一种称为瓦安卡,是宗教祭祀,节日典礼所用的音乐。一种称为哈拉维,是举行葬礼时唱的哀歌或生活中的抒情歌曲。还有一种称瓦衣诺指的是所有的舞蹈音乐。


这些传统音乐已随着时代而有所变化。现在瓦安卡已演变为太阳神颂歌。印加人自称是太阳神的子孙,他们在各地修建了太阳庙,庙中有僧侣,还有一批年青美貌的处女来待奉太阳神,保持庙中的圣火不灭,并定期举行祭祀。现在的太阳神颂歌就是从祭祀音乐中演变而来的。有一首”印加帝国的箭”就是根据太阳神颂歌改编的,据传这首乐曲是秘鲁民歌研究家,在偏僻的安第斯高原收集到的,一个100多岁的印第安老人把这首保存在他脑海中的歌曲唱了出来这首曲子才得以保存。还有一首”侍奉太阳神的少女”也是一首广为流行的太阳神颂歌。
印加时期的哈拉维已演变为亚拉维,这是一种情歌,常用来诉说男女青年在爱情上的挫折、不幸、情调比较哀恕爱伤、有位作曲家瓦尔加曾这样说“亚拉维是一种罗曼蒂克的艺术歌曲,是一个印第安人或土生白人灵魂的独白,这是在西班牙残暴统治下,在共和国混乱不安时期和由于地理上的隔离孤立而造成的孤独生活方式的反映”。亚拉维的速度徐缓,一般采用小调式,节奏以三拍子居多。亚拉维也是一种诗歌体裁,大力提倡普及亚拉维是19世纪初的秘鲁浪漫主义诗人马里亚诺·梅尔加,他写的亚拉维以印地安人的生活为题材,形式简练,富有节奏感。他的家乡阿雷基帕今天公认为亚拉维的圣地。今天的亚拉维歌曲常:采用重唱形式,和声受到欧洲音乐的一些影响,但旋律仍常:采用五声音阶。
印加时期的瓦衣诺是对所有舞曲的总称,现在则专指一种特定的舞曲。它流行在安第斯高原的丘陵地区,是一种中等速度活泼轻快的舞蹈,节奏采用2/4拍。但常带有切分,有的瓦衣诺是可以唱的。
安第斯高原唱法是生活在高原上的印第安人创造的一种民间女高音唱法,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其特点是花腔用得比较多,音色嘹亮高亢,有时像鸟儿在歌唱,有时像人吹的口哨,有的像高山的狂风在呼啸,表现力非常丰富,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秘鲁的古都库斯科地区有一批这样的歌手”飞驰的鹰”是他们经常演唱的曲目。
安第斯高原的器乐也独具特色。采用的主要乐器为排箫,竖笛,恰朗戈,和鼓。排箫是安第斯高原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代印第安人曾用木、石、陶土及金属制作排箫,现代多采用竹子、芦苇、甘蔗等植物制作。排箫的形制多样,编 从6根到17根的都有,高音排箫发音纤细,柔美,低音排箫音色雄厚浑宽厚,低音排箫最长的常为1米2米,甚至还有2米长的。发音很低,需要充足的气流才能吹响。有些玻利维亚的排箫只发音阶中的部分音,因此演奏乐曲时,都必需有一对乐器由两人吹奏互相配合,才能吹奏出完整的乐曲。也有一个人吹的双排管的排箫,相邻两管为三度音程,因此一人可以吹出三度平行的旋律,这在管乐器中是极罕见的。排箫的演奏手法也是多样的它常:用来奏旋律,有时则作为旋律的装饰、有时像低声吟唱,有时又像在模仿风声,排箫的用途很广,除独奏外,还参加合奏,为声乐,舞蹈甚至为清唱剧伴奏。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排箫,但使用得最广泛的是安第斯高原上的印第安人。竖笛也是安第斯高原的特色乐器,它的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有凹形吹口和有吹嘴的竖笛。前者称为盖纳,古代采用动物的腿骨制成。现代多采用竹、木制作。它一般有6–7个音孔,音色粗犷,嘹亮常:独奏或伴奏,它在为歌唱伴奏时常与女高音进行互相模仿,呼应,烘托。用盖纳演奏的曲调有时激烈得像山风在怒吼,有时又像悄悄的低语声,演奏者还常常使竖笛的音色微微颤动、绘声绘色,更细微的表达人的感情起伏和变化。有一种称为塔尔加的带有吹嘴的竖笛,是用一种轻软的木材制成的,笛管呈长方形,音色柔和,适于抒情。恰朗戈是一种高音弹拔手器,外形像小吉他,音区接近曼德林。采用10根琴弦、2根琴弦为一组。这是一种混合了两班牙和印第安色彩的本地乐器,它的音色嘹亮清新,悦耳动听,已成为民间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安第斯高原的印第安人很喜欢用不同尺寸,音高的同一乐器组成乐队,如排箫乐队,竖笛乐队,恰朗戈乐队等。但混合演奏的也不少。有时还加上吉他,大吉他,小提琴,竖琴等外来乐器。但构成安第斯高原器乐主体的仍然是雄浑低沉的排箫,粗犷,抒情的竖笛,明亮,清新的恰朗戈。它们在表现安第斯高原的风光和印第安人的生活情调方面,显得十分出色。

秘魯民謠
秘魯民謠,傳承了中南美洲安地斯山的音樂風格,融合了印加音樂及拉丁音樂的藝術精華,展現獨特的高山音樂風情。

在安地斯山地區(la zona andina)的國家有,委內瑞拉(Venezuela)、哥倫比亞(Colombia)、厄瓜多爾(Ecuador)、秘魯(Peru)、玻利維亞(Bolivia)與智利(Chile);位於這幾個國家中的安地斯山脈(Los Antes),孕育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資產。早在西元前一千年,安地斯山脈中就有好幾千種文化,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就是西元1100年左右在庫斯科(Cuzco,位於祕魯)建立的印加文化,而印加人也成為印地安人(所謂的原住民indigenas)其中的一族。而其文化影響的範圍有現在的祕魯、玻利維亞、厄瓜多爾、阿根廷北邊以及智利的北部與中部地區,一直到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入侵。

在當時所用的語言有runa simi也叫做古丘亞語(quechua,西班牙文),一直到現在這些地區還是常常使用這種語言,除了現在的官方語言西班牙文之外,也常用古丘亞語來寫作民謠歌曲。印加的原始音樂是以群眾生活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原始音樂在公眾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多變不同的旋律、歌曲及樂器是從以男性為主的日常生活中送發出來,而重要的事件慶典就把音樂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來。

秘魯民謠樂團,使用的樂器,是其民謠音樂彈奏的主要元素,而中南美洲的樂器,在受到西班牙文化的影響下他們現在比較常使用的傳統樂器有:Quena蓋那笛、Zampona排笛、Charango恰朗哥、Pezunas(Chajchas)羊趾甲、Cabeza響葫蘆、Maraca響鈴、Erquencho(阿根廷),wacjara(祕魯)當地動物的角、Quijada de burro驢下顎、Bombo皮鼓、Mandolina曼陀林琴、Cajon peruano祕魯木箱等。
TOP
4#

谢谢楼上的介绍~~~
您说的是这张唱片吧,不错~~~
是一个玻利维亚人领导的四重奏团,玩的是印加根源音乐。
TOP
5#


traditional music of peru 7  


traditional music of peru  in the high andes





FOLKWAYS这家唱片公司,1980年代被美国唯一国家资助的博物馆系统Smithsonian Institution收购,SmithsonianInstitution后来把FOLKWAYS的唱片以CD形式出版。
最后编辑xiaobaxi 最后编辑于 2010-12-04 20:08:56
TOP
6#

还有一张安第斯排萧

最后编辑xiaobaxi 最后编辑于 2009-06-11 21:01:55
TOP
7#

burt5177:

好东西啊,我也很喜欢~~~~~~~~~
TOP
8#

楼上说的台湾风潮代理出的那套32张唱片,是世界音乐图书馆系列吧WORLD MUSIC LIBRARY(这个系列一共出了100张唱片),这个系列的唱片一直收不齐,以前在中图看到过一些品种,自己在淘片时也只收到其中的几张日本版CD,另外日本JVC出的那个世界音乐系列也是相当不错的~~~~~~~
泰国传统音乐: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甘美兰音乐:
最后编辑xiaobaxi 最后编辑于 2009-06-11 20:59:47
TOP
9#

再上一张安第斯的排笛,那个笛子的声音太好听了!~~~

最后编辑xiaobaxi 最后编辑于 2009-06-11 20:58:12
TOP
10#

Agenting yinyue
阿根廷音乐
music of Argentina

  阿根廷的民间音乐在音阶、调式、旋律、节奏各方面,主要受欧洲音乐文化的影响。
 阿根廷民间音乐可分为两大类型:
 源自印加文化的印第安传统音乐,流传于西北部与玻利维亚接壤的胡胡伊省等地区。音乐的调式结构以三声、四声和五声为基础。“巴瓜拉”就是一种三声音阶的歌曲。它的音域狭窄,乐句短小,装饰音少,曲调多为下行,节奏自由,演唱中还夹有假声。歌手常常边击鼓边演唱。“瓦伊诺”和“卡纳瓦利托”是五声音阶的歌舞音乐,拍较为多见;曲调活泼轻快,旋律以下行和拱形进行相结合为其特点。乐器有:小笛、卡哈(形似方形抽屉或圆形的木鼓)、恰朗戈、克纳笛、排箫和蓬博(大鼓)等。
 
最后编辑xiaobaxi 最后编辑于 2009-06-11 20:53:29
TOP
11#

下面介绍一种旋律型的打击乐器:马林巴。
马林巴(marimba)是世界上广泛流行,而且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旋律型打击乐器。关于马林巴的起源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较明确的记载和考证,众说不一。据古希腊文史资料介绍,马林巴的诞生地是在危地马拉,但在东南亚和非洲黑等地都有同时存在的可能性。
马林巴最初被称之为马林布拉。最古老的马林巴只有几块音板,当时被称作大鼓。它是事先在地上挖个坑,把音板放在上面,演奏的人做在地面上用两支槌子在音板上敲打。这种最初的马林巴虽有一定的音高,但不能演奏音乐,只能用来打节奏。后来又出现了全音键的马林巴,它有完整的C大调音阶,由于这种马林巴没有半音,在调性变化时要根据乐曲的调式用蜡随时进行调整,从而给演奏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随着半音的出现,马林巴的发音就像钢琴一样完整无缺了,能够演奏各种不同调式的乐曲了。半音的出现是马林巴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古老的马林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葫芦马林巴,它比较完美体现了马林巴的音响,盛行期比较长,广泛为人所爱。所谓葫芦马林巴,就是在整体呈键盘状的发音板条下面挂上一个个大小不同的葫芦,并在葫芦上方开口处贴一结实的膜,据说这种膜是用蜘蛛卵制成的,能产生一种特殊的音响。后来葫芦共鸣器被科学的木箱式共鸣器所取代,从而便产生了箱式马林巴。箱式马林巴的共鸣器是采用木制材料制作成类似金字塔形状,尖部在下,开口在上。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人对箱式马林巴又进行了改造,用金属管制作共鸣器,于是产生管式马林巴。
    古老的马林巴分布比较广,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偏僻的山村、部落及城镇都有。受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响,马林巴在形制上行行色色、异彩纷呈,除上面谈到的那几种外,还有象脚式马林巴、树干马林巴、桌子马林巴等。



  马林巴的形制是多种多样的,在非洲有三种主要样式,一种把琴板放置在地坑或泥罐上,另一种把琴板排列在两根园木上,还有一种把琴板固定在框架上,下面悬挂共鸣葫芦,演奏方式有坐在地上或挂在身上之分,一般多采用由头上包有橡胶的棍子敲击。

  马林巴传入拉丁美洲大约是在17、18世纪,后来成为印第安人的乐器。而且,演奏马林巴也已成为某些印第安部族的仪式的一部分。这些仪式祈求的是宇宙的和谐以及人们的幸福,危地马拉的圣马可斯德古纳地方演奏的马林巴乐曲与非洲加纳的西斯沙拉人的乐曲十分相似。1894年,危地马拉的音乐家塔多模仿钢琴琴键的排列,为马林巴加上了半音琴板,使之半音齐全,便于演奏新的作品。后来,墨西哥又创造了高音马林巴和大型马林巴。前一种有50块琴板,音域达五个八度,由三人演奏,后一种共78块琴板,音域达六个半八度,由四人演奏。主旋律演奏者左右手都各执两锤,其他人一手执一锤,音色美妙,音响效果很好。

危地马拉的马林巴音乐 MARIMBA MUSIC OF GUATEMALA(SMITHSONIAN FOLKWAYS )


最后编辑xiaobaxi 最后编辑于 2009-06-11 20:50:56
TOP
12#

唱山地民谣的美国传统民谣女歌手JEAN RITCHIE  ,她演唱时演奏一种长的、三弦的山地洋琴,演奏时用拨片或只用手指来为演唱做伴奏。五十年代,Jean Ritchie即以演奏山地洋琴而出名。
相当不错的一张山地传统民谣~~~   推荐!!



TOP
13#

一张陶笛的音乐唱片
Ocarina,中文就是指这类被我们称之为“陶笛”的乐器,不过它的外型,并不都像是我们所认为的笛子,大多都是圆墩墩的,就像小鹅的形状。? 陶笛的名称ocarina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意大利北部的小村budurio有位名叫juzeppe的面包师,经常用他的烤箱烧制低温陶制玩具和一些新奇的东西,有一次他烧制了一种上面有像脖子一样哨口的蛋形玩具,因为很像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鹅的形状,所以就起名为“ocarina”,意大利方言就是“小鹅”的意思。陶笛的英文名称“ocarina”就是从这里来的,音译为奥卡利那笛,该名称一只普遍沿用至今。
陶笛从美洲来到欧洲是在西班牙占领时期,在1527年,一批墨西哥的阿芝台克艺人给查尔斯五世宫廷的表演就用到了带哨口的陶笛。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给在场的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成名后,经常到欧洲各地演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乐器。 后来传到了欧洲,一个名叫GiuseppeDonati的意大利人把这种 原始的鸟形哨子,添加了一些有规则的指孔,称之为Ocarina(意大利 文“小鹅”),慢慢变成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大多数球形乐器的英文通称。再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最终演变成今日 12 孔陶笛的始祖.....


随着自由贸易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意大利王国在1861年形成,1860年Giuseppe Donati在意大利成立了第一个工厂开始制作陶笛,他们对原先流行的陶笛进行了改造,现在看到的意大利十孔陶笛就是在那以后出现的。这个工作室几经转让,现在仍在生产意大利式陶笛。


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陶笛尺寸小,易于吹奏,为了鼓舞士气,美国军中开始流行这种乐器,为了便于批量生产,一般都采用石膏或塑胶材料,形状多采用小鹅形状和甘薯的形状。在《17号囚房》这部片子可以看到有关这种陶笛的情况。


随着陶笛的流行,1963年在英国伦敦John Taylor制作了第一个四孔的陶笛,四个大小不同的孔好像是二进制的排列,可以组合出十六种不同的状态,第一次用很少的孔实现了更多的音。指法也和以前的顺序指法不同,采用的是交叉指法,此外在还可以扩展为5孔、6孔甚至更多,音域也随之增加。现在流行的六孔的陶笛就是以它为基础的。


在日本,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明田川孝在东京的德国博览会上第一次见到了意大利式陶笛,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1928年进入东京艺术大学雕刻系学习时,开始制作陶笛,并对意大利式陶笛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种具有规范指法音阶对应的乐器,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十二孔日式陶笛,在日本,陶笛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土笛。随着十二孔日式陶笛在日本的流行,先后出现了很多著名的陶笛演奏家。宗次郎就是其中一位,他的《故乡的原风景》曾出现在香港和台湾拍摄的多部武侠影视剧中。
-------------------------------------------------------------------------------------
我自己收的一张老的日版CD,日本陶笛演奏家水本一孝音乐作品,其中有几首曲子是与日本传统音乐家一起合作的日本传统曲目~~~
Ocarine in countries of Romance  

TOP
14#

楼上好厉害啊,片片都不错的说~~~~~~顶!!
TOP
15#

MARIZA这位唱葡萄牙FADO的女歌手,记得06年她来上海开过个唱的~~~~~~~

TOP
16#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听葡萄牙的FADO,都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葡萄牙FADO女歌手 AMALIA,还有一张关于她音乐生涯的DVD纪录片:
PHOT0113-.JPG (, 下载次数:5)

jpg(2009/6/12 7:25:58 上传)

PHOT0113-.JPG

TOP
17#

上几张FLAMENCO的唱片:


Flamenco这个古老而奇特的音乐,究竟溯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无法正确考证。只知在几世纪前,佛拉明哥音乐诞生于西班牙的安达鲁西亚(Andalucia)。一般推测在西元1449年有一批吉普赛人 到西班牙,定居在安达鲁西亚,同时也带来了美妙而粗犷的音乐,一种杂柔了凄哀、热情、奔放、沈缓等各种情感及节奏的乐曲,也沾染了一些波西米亚、匈牙利地方色彩。而安达鲁西亚本身的音乐则是承袭了古老的西班牙音乐-是摩尔、拜占庭、犹太、伊比利半岛及其他地中海文化的混合物。所以西班牙音乐家法雅 (Manuel de Falla)就以上的因素归纳出佛拉明哥的三大起源∶拜占庭的教堂音乐、摩尔人的入侵、及吉普赛人的迁入。 另一位音乐家Medina Azara认为与犹太人的合唱更有关系,因为最古老、最有安达鲁西亚味道的音乐是从犹太祭典的演唱衍化而来的。 在更早期罗马人亦传入一种源自希腊,亚述的竖琴,而在西 班牙流行起来,后来才慢慢发展为吉他,成为佛拉明哥 音乐 的一种。构成Flamenco的三大灵魂是吉他、舞蹈、 歌唱。 而这些 都须伴有感情和节奏、气氛及灵气。传统的佛拉明哥演 出,通常是在小酒馆里,歌手唱著传统的曲子,吉他手 伴著歌手的演唱弹奏,有时即兴来上一段美妙的旋律(falsetas)与歌曲呼应。 而舞者可以以拍手和著节奏,或进而起身舞上一段,以脚踩地做出繁复而扣人心弦的韵律。由於歌曲和吉他乐声时而哀凄、时而欢愉,舞者情绪融入其中,上身肢体变有极富戏剧性的表情与手部动作。而舞者可以以拍手和著节奏,或进而起身舞上一段,以脚踩地做出繁复而扣人心弦的韵律。由于歌曲和吉他乐声时而哀凄、时而欢愉,舞者情绪融入其中,上身肢体变有极富戏剧性的表情与手部动作。 演奏家所弹奏的声调各有所异,然而若真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情流露,则能强烈的表现自我;而在技巧的表现上,更精深,更具音乐性。 聆听能充分表现西班牙民族热情奔放个性的佛拉明哥音乐(Flamenco) 后,或许在他们敲击琴箱,热情的节奏中,也能撩起您心中对生命的热情。
  我们常常会把佛朗明哥只定义成为舞蹈,其实并不是这样,佛朗明哥同时拥有着吉他、歌唱、舞蹈等多种音乐的表现形式,三者皆是佛朗明哥音乐中不可或缺的灵魂,而舞蹈只是其中视觉冲击最强烈的一部分。更有意思的是因佛朗明哥延伸出来的吉他界、歌唱界、舞蹈界皆有着各自独领风骚的领军人物,这些明星,在歌曲调式、吉他指法、舞步变化上,一代一代开创新的楷模,使得佛拉明哥艺术越来越精致化、多样化,同时让“佛朗明哥人”为人所崇敬。


  佛朗明哥舞最初源起于西班牙南部的安达鲁西亚(Andalucia) 的吉普赛人,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据说欧洲最早出现的吉普赛人,是于 9 世纪中由印度或埃及跨地中海而来;吉普赛人本来就能歌善舞,长于乐器演奏,慢慢地,他们将这些特色与安达鲁西亚当地的音乐、舞蹈相融合,就成了今天既凄美且热情的佛朗明哥舞。由于西班牙**十分重视这项艺术表演,因此,佛朗明哥舞便逐渐由吉普赛人游走糊口的演出,一跃而为登上国家舞台的西班牙舞蹈艺术代表。
对观众而言,佛朗明哥舞最大的撼动力,完全来自于悲切急促、明快热情的吉他、歌曲、响板和舞步。这四个元素组合在一起,深切地传达了吉普赛人长久以来离乡背井,四处流浪之际内心的悲凉与哀怨。透过表演,这个民族爱恨情愁、悲欢离合的历史情绪,就像排山倒海一般,有股莫大的渲染力,轻易地掳获在场观众的心,直到旋律结束,仍久久不能平息!佛朗明哥舞另一个特色,便是手部动作与脚步节拍的变化掌握,急促有力,郄不乱无章法;女性娇柔,男性阳刚,配合着扣扣作响的手响板 (Castanets),尽情地展现着肢体的力与美,淋漓奔放,同时也构成视觉上的绝美享受!
最后编辑xiaobaxi 最后编辑于 2009-06-13 01:22:56
TOP
18#

科西嘉传统民谣歌手  JACKY MICAELLI:
PHOT0041--.JPG (, 下载次数:4)

jpg(2009/6/13 1:11:14 上传)

PHOT0041--.JPG

PHOT0040--.JPG (, 下载次数:3)

jpg(2009/6/13 1:11:14 上传)

PHOT0040--.JPG

最后编辑xiaobaxi 最后编辑于 2009-06-13 01:11:59
TOP
19#

爪哇和巴厘岛的甘美兰音乐
甘美兰音乐最早起源于中爪哇.后来逐渐流传于整个印度尼西亚,特别是爪哇岛与巴厘岛。这是一种以旋律性的打击乐器为主的乐队形式。这种乐队演奏的音乐也就称之为“甘美兰”(Gamelan)。 早在公元8世纪时建造。

巴厘岛的传统打击音乐“甘美兰”:




爪哇岛的甘美兰音乐,  上几张OCARA公司唱片


最后编辑xiaobaxi 最后编辑于 2009-06-13 01:14:0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