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转载自网络)
伊万•莫拉维茨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诠释肖邦作品最出色的钢琴家之一。
1930年出于布拉格,七岁跟随艾尔娜.格伦费尔多娃(名钢琴阿非列德.格伦费尔多的侄女)学习钢琴。莫拉维茨16岁就在布拉格广播电台中演出,18岁在音乐院中得到首奖,不过由疾病,莫拉维茨迟至数年后才开始正式展开其职业演奏家的生涯。康复后的莫拉维茨在捷克、波兰、匈牙利、意大利等地举办音乐会,1957到58年在大师班中跟随米开兰杰里学习,1959年首次在伦敦演出并签下第一份录音合约。1964年,塞尔邀请莫拉维茨到纽约与克里夫兰交响乐团合作,1969年在布拉格音乐院担任教职并在意大利举行大师班,接着又到伦敦、巴黎、罗马、莫斯科、旧金山等地巡回演出。莫拉维茨的音乐细腻而且充满个人风格,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诠释肖邦作品最出色的钢琴家之一。不过,莫拉维茨所弹奏的莫扎特、贝多芬、布拉姆斯、德布西与法朗克,以及捷克作曲家如德弗户克、史麦塔纳与杨纳杰桀克的作品也颇受好评。
莫拉维茨的钢琴艺术特质,也就是他与同行最大不同点,就是他有着丰富而纯然优美的音色。很少钢琴家能把音响做得这么完美、平衡而有层次感,如同分光仪一样做出像光谱舨的渐层色彩。很多钢琴家认为不同的音色是无关紧要的事,他们演奏出来的音色是黑白的:极弱音缺乏生气和动力,强音则粗糙而刺耳不堪。莫拉维茨的演奏完全没有上述缺点,他把音色的演绎拓展到一个极大的范围。他认为如果一个钢琴家能用深入聆听到清晰、强烈音乐形象,那么他便能透过双手制造出恰当的音色。“通常,我用手臂的重量来制造音色,如果你只用指头,音色是绝对做不出来的。与这点紧密相关的是莫拉维茨的踏板。他的演奏从不让人觉得音色干燥,莫拉维茨并不反对用延音踏板来制造长的和声。在约瑟夫•霍洛维兹(JosephHorowitz)的一次访谈中,莫拉维茨承认:「若有机会让钢琴发出混合的、长长的声响,我会这么做。很难说我从言音色里求得什么,也许不同的混合声响,可以让我受到不同的空间感。”
莫拉维茨早期录音作品(1996)中的两首肖邦夜曲,最能说明莫拉维茨的音色的是如何贴近于原作原质。需要强大力度的地方。例如肖邦第四号叙事曲与法朗克(前奏曲,圣歌与赋格),莫拉维茨则施展他所有的技巧和控制力,发出紧凑气氛和戏剧性。莫拉维茨既如此重音色,那也就无怪乎他对乐器质量有着强烈的坚持。这点脾性与他的先师米开兰杰里颇有相通之处。莫拉维茨惯常使用钢琴有波德文、贝森朵芙、佩特罗夫和史坦威。事实上,大家都知道莫拉维茨偶而会取消演奏会只为「琴不够好」。「有时我会遇到琴键轻重不一的问题,更别提内部琴锺反应不一致的毛病了。」这种情况下,莫拉维茨会陪同调琴师进行调校。「我喜欢参与调琴师的工作,把琴调到最佳状态。」莫拉维茨说:「可是如果调音师束手无策,找会把我带的所有工具拿出来,亲自动手,以达我想要的标准。我并不是一个专业技师,可是我以调整音准和修理一些细部问暊。例如我发现反射簧失去弹性,我就有治它的办法。你想想,为什么要为此牺牲我的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