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在试验室搞IC测试工作,还需要你给我科普?你既然那么自信,那我就把这个问题再说道说道吧。首先,你认为胆前级信噪比90-95db,现代音源120db,所以加胆不合适是废材。我提出人耳能识别的动态范围是多大?你给了我一个数据“人耳对音强的感觉阈限范围是140db”。这个数据怎么来的呢,即以1kHz纯音为准来进行测量,使人耳感到疼痛时的声压级约达到140dB左右。请问这个声音的强弱和我们谈的动态范围 tianno1 发表于 2020/9/7 16:07:26 |
最后一次回应阁下的问题:
一、几个基本的概念作为讨论的前提(既然是专业人士,就不用解释)
1、信噪比S/N
2、信噪比加谐波失真 THD+N
3、信纳比 SINAD或S/(N + D)
4、动态:信号的强弱对比
5、动态范围:最强信号与最弱信号比
其中,发烧友最容易理解的是信噪比,所以主要按信噪比来讨论问题。
铁律:动态范围≤信噪比
所以,提高信噪比是保证动态范围的关键
二、关于动态范围——我们谈到动态范围时,谈的究竟是什么?
人人都能谈动态、动态范围,但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完整,存在着有意无意的混淆,从而引起歧义。
动态范围有4重含义:
1、音响设备的动态范围
如电子管前级的信噪比只有90~95db,动态范围最多也就是90~95db。现代高品质晶体管前级,信噪比、动态范围可以做到110~120 db。
2、音源格式(标准)的动态范围
音源格式(标准)决定了其理论上最大的信噪比与动态范围
CD:16bit/44.1khz PCM,信噪比与动态范围最大为96 db
SACD:1bit/2.822mhz DSD,信噪比与动态范围最大为122 db(?)
DVD-AUDIO :24bit/96khzPCM, 信噪比与动态范围最大为144 db
3、信号源的动态范围(录音质量与录音内容)
例如现代数字录音的信噪比、动态范围优于50~60年代传统模拟录音;拉威尔的《包列罗舞曲》动态范围大于德彪西的《前奏曲.牧神午后》。
4、人耳听阈的动态范围
绝对阈限0db,痛觉阈限140db,动态范围140db。(备注:实验测试结果,以50%被试人群为基准,没有1 khz单音的前置条件)
所以,从人耳的角度来说,CD是远不能达到极限要求的,SACD好一些,但依然有差距;DVD-AUDIO基本能满足人耳的要求了。
现代解码器,针对高格式的音频资源,提高信噪比、保证动态范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沐声DA005动态范围达到136db(厂家标称值),接近ES9038芯片的极限;HOLO的梅信纳比达到115 db、动态范围达到130 db,在R2R解码器中指标绝对领先。
如果贸然在这种解码器后加入电子管做缓冲输出,由于热噪声的影响,信噪比也就是90~95 db,远远不能满足高格式音频资源重放的要求。好比自来水厂千方百计把水质做到了优质标准,结果管道年久失修、锈蚀严重,流过管道之后的水质自然下降。这种设计,不是画蛇添足,也不是狗尾续貂,而是佛头着粪!
不针对哪个具体的品牌,而是说所有用电子管输出的解码器——都是废柴!
这里谈的是HIFI,至于HUFI是另一种模式。确实有部分R2R解码器,由于采用传统的精选电阻搭建电阻网络解码的方式,电阻精度不高,导致失真大、指标低,所以干脆不强调指标而是追求韵味,用电子管做输出级,增加厚暖感,掩盖密度的不足。这种解码器往往不敢标注信噪比、动态范围这类指标,即使有,也不用人们熟悉的db标注,而是THD+N=0.013%这种方式(某10万级洋解码器的官方数据),让人觉得好像很低。可怜的发烧友,估计一多半的人不会把这个百分比数据换算成db,就只能任人忽悠了。
三、困惑与惶恐
搞芯片测试,应该是电子学、微电子学相关专业毕业,按说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技术等专业课都应该学过,既然如此,这些说法就让人很费解了:
1、“人耳能识别的最大动态范围就是100db,那你做到120db还有意义吗?”
正常人听阈范围从0~140db,是140db的动态范围,谁的耳朵如能识别的最大动态范围只有100db,意味着最高能听到140db的声音、最低只能听到40db,属于轻度到中度听力损失了,这种人不需要HIFI器材,而是需要助听器!
2、“人耳声强听阈范围(动态范围)140db是糊弄”
心理学不是科学么?翻一下知觉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不就清楚了?
3、“居然把动态范围理解成声音的强弱了,频谱仪上的才是动态范围吧?”
动态=信号强弱对比,动态范围=最大信号/最小信号,物理学的定义什么时候改了?3x8=24,好像没毛病?被专业人士嘲弄,不解+惶恐。莫非3x8=23?
4、 “我们说的动态范围即频谱仪上的SFDR”
动态范围是信号最强与最弱的比值,是客观的存在。有没有测量仪器、是否进行测量,它都存在。
动态范围是信号幅度(能量)概念,与频率无关,不用频谱仪也能测量。
好比心率,可以用摸脉、掐秒表测量,也可以用心电图测量,或者超声心动图测量,当然CT更可以测量了。然而有人说:心率就是CT上第N组数据,看,就是这个……
仿佛说没有CT机,心率就不存在一样。
想起“郑人买履”,无语!
就此别过,祝阁下在别处玩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