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化茧成蝶,可与言诗——沐声DA005解码器用家手记(收官:系统前... [复制链接]

221#

您居然把动态范围理解成声音的强弱了,频谱仪上的才是动态范围吧?哎,算了,您继续...
TOP
222#

您居然把动态范围理解成声音的强弱了,频谱仪上的才是动态范围吧?哎,算了,您继续...
tianno1 发表于 2020/9/7 10:22:47
百度百科:动态范围(英语:dynamic range)是可变化信号(例如声音或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也可以用以10为底的对数(分贝)对数表示。音频信号中一般称为动态范围,图像与视频信号中一般称为对比度。




还有一个概念,瞬态响应:指系统在某一典型信号输入作用下,其系统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变化过程。瞬态响应也称动态响应过渡过程或暂态响应。
运放的转换速率,就是一个表征瞬态响应的基本参数;放大电路与喇叭系统中,瞬态响应也是影响音质和听感的重要指标。


科普任务太重,节外生枝太多。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23#

我就在试验室搞IC测试工作,还需要你给我科普?你既然那么自信,那我就把这个问题再说道说道吧。首先,你认为胆前级信噪比90-95db,现代音源120db,所以加胆不合适是废材。我提出人耳能识别的动态范围是多大?你给了我一个数据“人耳对音强的感觉阈限范围是140db”。这个数据怎么来的呢,即以1kHz纯音为准来进行测量,使人耳感到疼痛时的声压级约达到140dB左右。请问这个声音的强弱和我们谈的动态范围有关系吗?我们说的动态范围即频谱仪上的SFDR,DAC位数越多,动态范围越大,你拿一个让耳朵痛的压强来糊弄我,最后还给我科普?
TOP
224#

我就在试验室搞IC测试工作,还需要你给我科普?你既然那么自信,那我就把这个问题再说道说道吧。首先,你认为胆前级信噪比90-95db,现代音源120db,所以加胆不合适是废材。我提出人耳能识别的动态范围是多大?你给了我一个数据“人耳对音强的感觉阈限范围是140db”。这个数据怎么来的呢,即以1kHz纯音为准来进行测量,使人耳感到疼痛时的声压级约达到140dB左右。请问这个声音的强弱和我们谈的动态范围
tianno1 发表于 2020/9/7 16:07:26

最后一次回应阁下的问题:

一、几个基本的概念作为讨论的前提(既然是专业人士,就不用解释)

1、信噪比S/N

2、信噪比加谐波失真 THD+N

3、信纳比 SINAD或S/(N + D)

4、动态:信号的强弱对比

5、动态范围:最强信号与最弱信号比

其中,发烧友最容易理解的是信噪比,所以主要按信噪比来讨论问题。

铁律:动态范围≤信噪比

所以,提高信噪比是保证动态范围的关键

二、关于动态范围——我们谈到动态范围时,谈的究竟是什么?

人人都能谈动态、动态范围,但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完整,存在着有意无意的混淆,从而引起歧义。

动态范围有4重含义:

1、音响设备的动态范围

如电子管前级的信噪比只有90~95db,动态范围最多也就是90~95db。现代高品质晶体管前级,信噪比、动态范围可以做到110~120 db。

2、音源格式(标准)的动态范围

音源格式(标准)决定了其理论上最大的信噪比与动态范围

CD:16bit/44.1khz PCM,信噪比与动态范围最大为96 db

SACD:1bit/2.822mhz DSD,信噪比与动态范围最大为122 db(?)

DVD-AUDIO :24bit/96khzPCM, 信噪比与动态范围最大为144 db

3、信号源的动态范围(录音质量与录音内容)

例如现代数字录音的信噪比、动态范围优于50~60年代传统模拟录音;拉威尔的《包列罗舞曲》动态范围大于德彪西的《前奏曲.牧神午后》。

4、人耳听阈的动态范围

绝对阈限0db,痛觉阈限140db,动态范围140db。(备注:实验测试结果,以50%被试人群为基准,没有1 khz单音的前置条件)

所以,从人耳的角度来说,CD是远不能达到极限要求的,SACD好一些,但依然有差距;DVD-AUDIO基本能满足人耳的要求了。

现代解码器,针对高格式的音频资源,提高信噪比、保证动态范围是一个基本的要求,沐声DA005动态范围达到136db(厂家标称值),接近ES9038芯片的极限;HOLO的梅信纳比达到115 db、动态范围达到130 db,在R2R解码器中指标绝对领先。

如果贸然在这种解码器后加入电子管做缓冲输出,由于热噪声的影响,信噪比也就是90~95 db,远远不能满足高格式音频资源重放的要求。好比自来水厂千方百计把水质做到了优质标准,结果管道年久失修、锈蚀严重,流过管道之后的水质自然下降。这种设计,不是画蛇添足,也不是狗尾续貂,而是佛头着粪!

不针对哪个具体的品牌,而是说所有用电子管输出的解码器——都是废柴!

这里谈的是HIFI,至于HUFI是另一种模式。确实有部分R2R解码器,由于采用传统的精选电阻搭建电阻网络解码的方式,电阻精度不高,导致失真大、指标低,所以干脆不强调指标而是追求韵味,用电子管做输出级,增加厚暖感,掩盖密度的不足。这种解码器往往不敢标注信噪比、动态范围这类指标,即使有,也不用人们熟悉的db标注,而是THD+N=0.013%这种方式(某10万级洋解码器的官方数据),让人觉得好像很低。可怜的发烧友,估计一多半的人不会把这个百分比数据换算成db,就只能任人忽悠了。

三、困惑与惶恐

搞芯片测试,应该是电子学、微电子学相关专业毕业,按说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通信电子技术等专业课都应该学过,既然如此,这些说法就让人很费解了:

1、“人耳能识别的最大动态范围就是100db,那你做到120db还有意义吗?

正常人听阈范围从0~140db,是140db的动态范围,谁的耳朵如能识别的最大动态范围只有100db,意味着最高能听到140db的声音、最低只能听到40db,属于轻度到中度听力损失了,这种人不需要HIFI器材,而是需要助听器!

2、“人耳声强听阈范围(动态范围)140db是糊弄”

心理学不是科学么?翻一下知觉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不就清楚了?

3、“居然把动态范围理解成声音的强弱了,频谱仪上的才是动态范围吧?

动态=信号强弱对比,动态范围=最大信号/最小信号,物理学的定义什么时候改了?3x8=24,好像没毛病?被专业人士嘲弄,不解+惶恐。莫非3x8=23?

4、 “我们说的动态范围即频谱仪上的SFDR

动态范围是信号最强与最弱的比值,是客观的存在。有没有测量仪器、是否进行测量,它都存在。

动态范围是信号幅度(能量)概念,与频率无关,不用频谱仪也能测量。

好比心率,可以用摸脉、掐秒表测量,也可以用心电图测量,或者超声心动图测量,当然CT更可以测量了。然而有人说:心率就是CT上第N组数据,看,就是这个……

仿佛说没有CT机,心率就不存在一样。

想起“郑人买履”,无语!

就此别过,祝阁下在别处玩得开心!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25#


最后一次回应阁下的问题:

一、几个基本的概念作为讨论的前提(既然是专业人士,就不用解释)

1[
马背上的水手 发表于 2020/9/8 1:11:01 现在玩hifi的有些人,自以为受过高等教育,动不动摆出一副老子权威的观点来喷

检测ic就能懂hifi?这个和咸菜无用论也有的一拼。所以马背兄,这种人没必要理会,你太实在了,说出了现在hifi的怪圈,就像重新拿r2r换个锅子来炒冷饭,很多为了啥,其实说白了不就是玩hifi钱多人傻,耳朵软!这些小喷,也代表了现在的社会现象,浮躁!高学历有用吗?教条主义教育的产物,专业有用吗,还不是机械的只会这个测试!

TOP
226#
TOP
227#

哈哈,怪不得这帖子跟帖的那么少,只有一个人像教书先生一样高高在上,原来大家知道你个性好强所以难得理你。其实烧友间有交流非常正常,我之前的提问、分析没有越过正常交流这个范畴。可是你把调子定得太高了,非要当什么权威,殊不知高高在上放不下脸面掉下来就越疼,若是放平心态,不高看自己,不轻视他人,这气氛不会那么尴尬。你说的那些话也是覆水难收了...
TOP
228#

关于1bit DSD与多bit PCM的争议
这几天因为对比DSD与PCM的声音表现,特地复习了一下有关1bit DSD与多bit PCM的争议问题(最有价值的是《SACD技术普及&抓取和转码方法》,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20/17/8825738_362215104.shtml)。

70年代末、80年代初,SONY与飞利浦确定了CD的技术标准,是业界巨头,但当时数字技术较为落后,所以CD的标准也落后,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记得1976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一号、二号飞船,搭载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其内存好像只有56K,所以,CD标准中缓存也就是20K,这与后来LINN等CD机2G内存相差了5个数量级(10万倍)。
90年代中期,由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寻求新的数字音频格式标准成为一种需要,当时以美国杜比实验室为代表的阵营主张采用多声道的PCM格式,即DVD-AUDIO  24bit/96khz PCM(6声道),而以SONY、飞利浦为代表的阵营主张采用1bit/2.822mhz DSD格式(2声道),尽管业内学者认为DSD格式根本不适宜做音频标准,但由于某些原因,最后还是SACD战胜了DVD-AUDIO。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29#

不过,获胜的SACD日子并不好过,可以说是半死不活、生不如死。由于价格昂贵、片源有限等原因,一直未能在市场上普及并成功取代CD,一直不温不火地苟延残喘。客观分析,SACD未能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三重防伪技术有效防止了D版,这是吸取了CD标准未考虑到防盗版的教训而强化设计的。这种防伪技术相当厉害,据说全世界黑客发誓要破解SACD,但十多年时间依然无功而返。D版被彻底封死,对于唱片公司而言似乎是好事,但也未必,价格高昂的SACD碟片(2~3倍于CD)使得这种新格式并未得到普及。
2011年,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破解SONY游戏机PS3的黑客,无心插柳破解了SACD,可以对SACD碟片的内容进行无损抓轨镜像文件。原因是SONY为了改善用户体验,在游戏机PS3中附赠了SACD的播放功能。而同一时期,数字播放技术特别是PC-HIFI逐渐兴起,这些被破解的SACD.ISO成为高清格式音乐资源的最重要的来源。
SONY这个无心之失,导致了SACD与DSD的火爆。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极有可能是SONY有意为之,类似于诸葛亮派关羽把守华容道、放走曹操,是一种谋略,故意让SACD被破解,为SACD的普及推广注入新的活力。真相究竟如何,外人不得而知。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0#

DVD-AUDIO在与SACD的竞争中失败了,但虽败犹荣、虽死犹生。杜比实验室主导的DVD-AUDIO显然是有私心的,6声道的设计正好与杜比5.1所需的6声道一致,但与传统的2声道音乐播放格式相去甚远。这可能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DVD-AUDIO在新一代音频格式之争中败给了SACD,但其主张的多bit PCM却在电影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成为事实上的电影音频标准。客观地看,电影市场规模应该是远远大于音乐市场规模的。蓝光碟中的音频格式,基本都是24bit/48或96khz的PCM格式。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1#

对1bit DSD与多bit PCM的评价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bit DSD与多bit PCM无差异
回顾2011~2013年,人们对于1bit DSD与多bit PCM的评价是:2.822mhz的DSD64与24 bit/192khz的PCM听不出差别——那是在DSD没有真正普及的情况下,人们听闻的说法,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的实际体验。
第二阶段:1bit DSD与多bit PCM素质相当,风格有别
2015年之后,DSD普及,逐步成为数播、解码器的标配。很多人都能发现DSD与PCM的差异,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支持者。大家基本达成的共识就是:1bit DSD与多bit PCM素质相当,风格有别。
第三阶段:1bit DSD整体表现不如多bit PCM?
个人猜测,似乎可能出现第三个阶段,人们会逐渐发现1bit DSD整体表现不如多bit PCM,逐步认识到DSD可能只是一种商业噱头。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2#

在过去5、6年时间,在多款解码器上听的结果,是感觉1bit DSD整体表现不如多bit PCM。开始时以为是个人的偏好甚至是偏见,但1999年SACD标准确立之后,美国某大学教授(信息技术领域的世界级专家)从理论分析角度,认为DSD技术不适合音频系统(2002),当然飞利浦方面进行回应、反驳,而这位专家又再次提出驳论。神仙打架级别的探讨,普通人当然无法判断孰是孰非。但既然有人从纯理论角度认为1bit方式不适合音频系统,自然有其道理。作为普通用户,对DSD还有两点疑问:
1、从录音、编辑、封装(压片、出版)三个环节看,PCM技术可以贯穿三个环节,即可以有纯粹的PCM;但DSD技术只能用在录音、封装(压片、出版)两个环节,编辑时必须把DSD转换成PCM,编辑完成之后再转换为DSD,所以,没有纯粹的DSD。即使认为在现代计算机技术条件下,DSD与PCM可以实现无损转换,但也证明了DSD不是一种独立、完整、成熟的技术体系。
2、1bit DSD与多bit PCM在比特率相近的条件下,DSD64信噪比与动态范围只有120db,而24bit/ 96khz的PCM高达144 db,似乎说明后者具有更高的精度。
另外,结合个人的实际听感,DSD64真心不如24bit/ 176.4khz的PCM,特别是音场的压缩、扭曲,以及少量声音元素的散乱无序状态,让人兴味索然。

最后强调一点:这只是个人的一种感受与猜测,专业所限,也无法进行深入的学习讨论。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3#

近几天玩了一下避震,有点心得体会:找到一种价廉物美、效果不错的避震方法,或者说发现了一种可做音响器材垫材的材料——工业用的大型轴承滚珠。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4#

沐声DA系列解码器对线材、保险管、避震都很敏感,从过去摸索的经验看,用黑晶钢2号钉垫有不错的效果:能显著地改善音场、定位,提高解析力,增加低频的凝聚力。用200来元的价格,获得明显的提升,投入产出比相当不错。
当然,也可以用更高级、更贵价的钉垫,效果也许更好。但DA004及以前的解码器不足万元(5400~9399元),如果配几千元的避震钉垫,显然不合理。
个人的理念是:器材周边的线材、保险管、避震等方面的投入,控制在器材实际价格的20%左右为宜,最多不超过30%。如果周边道具投资超过30%,也许不如直接升级器材来得明显。

DA005的价格将近两万,周边道具的投入应该可以高一点。预算宽松一点,选择余地就更大。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5#

避震方面,按照熟门熟路的方法,直接来3套或4套黑晶钢2号钉垫,效果应该不差。但缺少了一个尝试、探索的过程,虽然避免了交学费,也少了烦恼,但是也少了点乐趣。
玩HIFI,过程与结果都很重要。对于喜欢玩的人而言,有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所以,决定慢慢摸索一些新的方法。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6#

搜索各种避震钉垫中,注意到一种小道具:工业用的大型轴承滚珠,尺寸从数厘米到数十厘米、重量从数百克到25千克都有,其中有一种鼓型滚珠(接近于圆柱体),外观看似乎可以做避震垫材。因为是工业原料,不是所谓的HIFI道具,而且是二手物品,所以价格极其低廉。

记得90年代的时候,港台发烧友谈及避震时有“飞金走石去塑料”的说法,大意是说金属、石材等硬质材料会劣化音质,导致金属声;塑料会使声音模糊散乱,所以在避震中应该坚决摒弃金属、石材和塑料之类。但现在似乎各种贵价的避震钉垫中,运用金属材料相当普遍,很少听到“飞金走石去塑料”的说法了。
此一时彼一时,也许是人们的听音观发生了改变,也许是器材的特性有所变化,也许是人们运用这些材料的手法有了进步。总之,金属材料在避震中已经是习以为常了。

工业轴承滚珠,选用的是优质工具钢,制作中用高压挤压(锻造?)、磨制、淬火、退火等工艺处理,密度(比重)大于普通钢材,其抗压力、耐磨性更是非常出色,性能远比所谓HIFI避震钉垫中常用的304/316不锈钢优秀,加工精度(误差)精确到0.1毫米甚至更低,一致性好。其中有些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外观也很漂亮,尺寸大小、重量似乎可以做避震材料。关键是价格不贵,可以试试——如果不行,就是用来做装饰摆件、当做工艺品,也是不错的。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7#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挑选了两款大型轴承用滚珠:
A型:直径48毫米、高度46毫米,重650克,买了8个,共100元。
B型:直径54毫米、高度52毫米,重945克,买了4个,共60元。
两种都是鼓型,中间尺寸最大,两端略小,估计相差2~3毫米吧。看着就很漂亮,很有工业美学的感觉。
另:价格都是包邮价,便宜得让人想笑!
0轴承滚珠A与B 反面.jpg (, 下载次数:0)

(2020/9/24 3:43:35 上传)

0轴承滚珠A与B 反面.jpg

0轴承滚珠A与B正面.jpg (, 下载次数:0)

(2020/9/24 3:43:35 上传)

0轴承滚珠A与B正面.jpg

0轴承滚珠A 正面反面对比.jpg (, 下载次数:0)

(2020/9/24 3:43:35 上传)

0轴承滚珠A 正面反面对比.jpg

0轴承滚珠A1.jpg (, 下载次数:0)

(2020/9/24 3:43:35 上传)

0轴承滚珠A1.jpg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8#

收到滚珠之后,拆开包装就直接把B型的4颗放置在沐声DA005的4个机脚之下,开机试听。
变化是比较明显的,有利有弊、弊大于利。优点是声音的密度感、能量感有改善,声音风格从中性变为阳刚;缺点很明显,有浓浓的金属味道。听钢琴时,钢丝味盖过了木头味,而听弦乐、女声简直是悲剧!
刚开机的声音不好、不对,但很淡定,因为是冷机状态,温度还没有升上来。不急,6只电热杯垫功率全开,在20度环境温度下1个小时左右前端器材温度均上升到45度左右了,再仔细听,虽然有所改善,但金属味依然比较强烈。

当晚听了4个小时,次日顺势把A型滚珠3颗加到前级田雨TA801的三个脚钉之下,再试。
效果依然是满满的金属声,冷机时尤其明显,热机状态也不能幸免。

两天时间试听近7个小时,都是同样的感觉——“飞金走石去塑料”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
0概貌.jpg (, 下载次数:0)

(2020/9/24 4:49:56 上传)

0概貌.jpg

0前级所用3只A型滚珠.jpg (, 下载次数:0)

(2020/9/24 4:49:56 上传)

0前级所用3只A型滚珠.jpg

0DA005所用4只B型滚珠.jpg (, 下载次数:0)

(2020/9/24 4:49:56 上传)

0DA005所用4只B型滚珠.jpg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39#

出师不利,开始分析原因:
DA005所用的脚钉(见图),是非常普通的铝合金+减震橡胶圈脚钉(大概8~10元/只),外径39毫米,高度14毫米,内部有一个15毫米的孔,中间有一个圆形凹槽,加了一圈橡胶减震(有一定硬度,大约与2B橡皮相当),橡胶圈凸出约1毫米。由于机器重达9千克,另加了5个闲置的A型滚珠做压重,总重12千克以上,估计橡胶圈几乎被压平,铝合金脚钉与滚珠形成面接触、硬接触,金属与金属硬碰硬,于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金属声。
0沐声DA005脚钉.jpg (, 下载次数:0)

(2020/9/24 4:01:23 上传)

0沐声DA005脚钉.jpg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240#

找到了原因,就不难想出办法:在铝合金脚钉与不锈钢滚珠之间,加入一层软性材料,形成软接触,或许可以大大减少这种金属声。
用什么软性材料?脑海中快速过电影:
棉布?
丝绸?
棉纸?
棉花?
天鹅绒?

很快想到一种材质:麂皮(配眼镜时免费送的,现成)。
0麂皮(眼镜布).jpg (, 下载次数:0)

(2020/9/24 4:06:01 上传)

0麂皮(眼镜布).jpg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