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3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化茧成蝶,可与言诗——沐声DA005解码器用家手记(此贴阅读量异... [复制链接]

查看: 292220|回复: 365
131#

后面可以对比一下不同输入更好这几年国产的数播和解码已经向中高端进军了。声韵AURALiC旗舰三件套近二十万,简直就是国产hifi界的华为
TOP
132#

六、沐声DA005的个人听音感受
经过连续十天24小时不间断的煲机,目前煲机已超过240小时,其中听音乐大概50小时,看电影20小时。
声音有变化、反复(主要是高频和极高频),近场录音的小提琴声音风格差别很大,影响到对DA005的基本判断:到底是梨,还是梨与苹果嫁接的苹果梨?究竟单纯地是一只白天鹅,还是白天鹅与黑天鹅同体?——(解码器银线和油浸电容用得多,煲200小时远远不够的,按经验,应该要煲800~1000小时才最后稳定。线材、保险也需要调整,匆匆下结论、谈听感,有些不负责任。估计要等到国庆节左右,再确定这个问题,会比较严谨、可靠)。
严重怀疑那两颗GAD电容是声音变幻不定的主要原因!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33#

当然,有些特点已经基本确定,先谈谈初步的听感,今后有变化再做补充或修正。

交代一下前置条件。
影音室与系统搭配
1、影音室宽3.7米、长6.1米。音箱用317+正三角形摆位,音箱距后墙2.1米,两箱中轴距离2.0米,内拗30度;皇帝位距音箱2.0~2.2米,距后墙2.0~1.8米。摆位首先保证音场、定位,目标是“让音乐可以看见”。
2、数字转盘享声D300REF
3、硬盘盒为定制版双硬盘位的欧博X1(自行摩机,升级温度补偿晶振、发烧SATA信号线、发烧SATA电源线,废除严重劣化音质的硬盘托架上硬盘与SATA线的转接插,SATA信号线与电源线直连硬盘),硬盘为西部数据氦气硬盘10T
4、前级为田雨TA801
5、后级钟神JA100
6、音箱惠普*写*真*8号(7月下旬刚增加了5厘米厚的吸音棉,每箱约18升,能减少箱震60%左右
线材不详述,强调两点:
7、硬盘盒到转盘用TOP GUN U-LINK2米线,对系统的声底改善巨大。
8、享声转盘与沐声DA005用HDMI线连接(璞韵电声用AQ线基订制,暂用 0.5米;今晚会更换为1米长度的——估计傍晚顺丰能送到)

9、前端器材(转盘、解码器、前级)全部用自己独创的加热升温法,保持45度的高温与恒温(通常在40~45度),声音改善明显(模拟器材前级改善10~20%,数字器材转盘与解码器改善20%+)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34#

一、宽广深邃的音场、清晰稳定的定位
开声之后,第一感受就是:KAO!音场居然又大了一圈!
DA004的音场表现已经非常出色了,但DA005又进了一步,还是比较明显的一大步。音场左右延伸更为宽广(增加10%左右),前后纵深改善更大(增加30%+),显得格外深邃、悠远。同时,定位准确,结像稳定,声音的线条感、声像聚焦很好,营造出一个3D舞台,完全实现了 “让音乐可以看见”的目标(我最看重的一条要求)。
听大型管弦乐队作品时,这个优势非常突出;听歌剧录音时,人物在舞台上走动,也清晰可辨。一些具有特殊音效的发烧碟效果尤其出彩,如A Journey Into Stereo Sound(火车头)10. Ceremony Of The Keys,朱哲琴《央金玛》中“六世*达*赖*喇嘛情歌”,EMI版卡拉斯《卡门》中“卫兵换岗”),Telarc“Round up ”中的11“Pops Hoedown”和14“Coyote and Crackling campfire”之类,一听上瘾,单曲循环了好几遍。
(猜测:可能主要是超级电源和高精度晶振的贡献。)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35#

二、近乎变态的解析力,极其丰富的弱音细节
以前我对DA004的评价,是“不做假账,不出恶声”,因为解析力出色,能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有一说一,不做假账。相比之下,很多解码器都是贪污犯!
没想到,换上DA005之后发现,这DA004好像也是贪污犯?
——还好只是小贪,而非大贪。

开声后注意到的第二个因素,就是解析力的进一步提高,达到几乎变态的水平,唱片中大量微弱信息得以清晰再现,泛音丰富,空气感出色(现在的说法就是微动态非常好)。即使在很大动态的情况下,弱信号也能清晰地浮现;而在录音质量高、乐器数量少的近场录音唱片中,这个特征更为突出。
仔细聆听,发现这改善应该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由于背景更加宁静,使原来已有的弱音信息更容易辨识;二是实实在在地从唱片中榨出了更多的弱音信息。
(猜测:可能主要是超级电源和高精度晶振的贡献。)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36#

14日首次开机后,第二张CD听DG出的沙汉姆《维尼亚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时,琴弓跟琴弦的摩擦声、琴腔的共鸣声,两者之间的距离,以及演奏者身体摆动时发声位置的变化,都可清晰地辨识。
当时头脑中瞬间浮现出一个画面:蜜蜂的腿上,布满了细细的绒毛,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什么鬼!怎么突然想到这个?
这个联想是高一生物实验课的一次经历。那是生平第一次接触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切片,很兴奋很新奇,于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放到显微镜下去看。其间,实验室里飞进来一只蜜蜂,女同学害怕被蛰,惊慌失措。有几个男生英雄救美,把蜜蜂打死。一位男生把蜜蜂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突然跟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喊道:快来看!快来看,蜜蜂腿上有毛哦!我凑过去一看,果然,蜜蜂的腿上布满绒毛,短短的,细细的,软软的,排列得整齐有序。当时真的非常惊讶,原来蜜蜂腿上是有毛的!以前怎么没发现呢?

这件事过去很少想起,五年前高中同学聚会,有人提起这事,我也记得。没想到,听一个华彩乐段,竟然想起了这往事!
这几天,每当听到某张唱片中丰富的细节,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蜜蜂腿上的绒毛。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37#

三、金字塔结构的能量分布
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的能量分布,听感协调,整体风格大气、中正、均衡。使器材的搭配、系统的调校都比较容易进行。
这是HIFI器材应有的基本要求,不必多说。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38#

四、声音控制收放自如,扩张与收敛达到较好的平衡
音响器材跟人一样,是有性格的。
人的性格,内向(心理能量内倾)与外向(心理能量外倾)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类似的,器材的声音风格也可以分为内倾与外倾对立的两极,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很多种不同的类型。
外倾的风格,声音是主动的、向外扩张的,让人不得不注意到它的存在。仿佛大声喊道:“让开让开,我来了!”(费加罗的咏叹调“快给大忙人让路”)
内倾的风格,声音是被动的、向内收敛的,会无形中吸引人的注意。如同一个文静害羞的少女,默默地坐在安静的角落,轻轻的一声叹息、幽幽的一个眼神,就让人魂牵梦萦、情难自已。(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外倾的风格,开扬、大气,如金刚怒目;内倾的风格,深沉、含蓄,如菩萨低眉。这是两种不同的美,各有各的拥趸者。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39#

DA005的风格,基本可以判断是在外倾与内倾之间取平衡。低频、极低频和中低频、中频的风格是中性平衡略偏内敛,中高频和高频、特别是极高频偏外向。如果听中低音成分为主的作品,如低音大提琴、钢琴独奏之类,是中性偏内敛的风格;如果是交响乐这类频率范围宽的作品,整体听感是中性平衡的;但如果是中低频成分少、高频成分大的小提琴小品,则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外倾特征。

这是在DA005目前声音不稳定、变幻不定的情况下的听音感受,将来声音稳定、线材搭配调整到位后,估计会有所不同。后续谈高频表现时会详谈。

今天暂时写到这里,等顺丰送货。晚上准备用1米的HDMI定制线换下0.5米的同材质HDMI线,从以往经验判断,高频表现肯定会有变化,对声音风格的感受可能有所不同。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40#

14日首次开机后,第二张CD听DG出的沙汉姆《维尼亚夫斯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华彩乐段时,琴弓跟琴弦的摩擦声、琴腔的共鸣声,两者之间的距离,以及演奏者身体摆动时发声位置的变化,都可清晰地辨识。
当时头脑中瞬间浮现出一个画面:蜜蜂的腿上,布满了细细的绒毛,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什么鬼!怎么突然想到这个?
这个联想是高一生物实验课的一次经历。那是生平第一次接触显微镜,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切片,很
马背上的水手 发表于 2020/8/26 13:42:26
这样比喻细节太牛了,很多小烧根本不理解解析的定义,以为亮,细节浮出就是解析,解析是要在密度中展开才可以看见。。。。。。。这才是真解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