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天堂 在 2005-9-24 11:15:44 发表的内容 并不是老贝没有宗教,只是到了他的那个时代《安魂曲》已经不再流行了,别把老贝想得太轻高,他是个教徒,但脾气超差。在他的书信录中有记载他是怎样讨好贵族的。他是人,要生存,写了曲子要有人买帐好不好。他的时代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音乐有标题也很常,但不多。如果真的那么喜欢贝贝,买本他的传记看看吧,很多东西不能瞎感受,瞎猜的。 |
贝多芬生下来不久之后,就被信仰基督教的父亲强行执行了洗礼。这就是这种宗教在那个时代最恶心的一种做法,人家还没有主观意识就这样迫使人入教。
不少贝多芬的“传记”的作者很喜欢引用贝多芬的书信里特定的某些(因为他们只能找到这些)某些关于对上帝和宗教的讨论语句,以此来说明作者的某些观点。但请猫天堂朋友注意,看传记的时候,当看到有关于个人的主观见解的时候,请先把作者的背景了解好,把作者的宗教背景了解好,文字这种东西,你想把它写成对你的立场是有利的,不太难。据我所知道目前为止没有好的国内学者写的关于贝多芬的著作,国内读者所能看到的,都是翻译国外著作的。很可惜,国外的宗教势力在文史学界仍有一些份量,所以美国这边年轻人有句口头禅“The church guy says”,意即对他人的说法表示怀疑。
爱因斯坦也领略过这些人的利害,他说过一些关于“God”的评论,结果立刻被教会大肆宣传说,弄得他只好出来发表一个书面声明说那个“God”不是你们这些教会人所说的God。当然贝多芬言论里面那个God的确是God。很多地区的教会里面关于什么才是教徒有一个定义,里面特别指出不但口头、书面上相信和赞扬,并且个人的行动中也要事事符合圣经所规范的,达到这两条了,经过至少几名教徒的观察认证,才能给于洗礼。对于真正“教徒”的辨识没这么容易。
因为贝多芬的不少笔录在死后被烧掉了,所以真正的贝多芬的形象也随之消失,我们现在能找到的线索,不是一个完整的贝多芬。
另外,我不喜欢用庸俗主义来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历史名人不能把私事和公事混在一起评论。任何人都有他“世俗”的一面,甚至他的一生的时间里有很大的比例是从事“世俗”的活动,但假如他在公事上面对人类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那我绝对会说他是一个伟人,意志很坚强的伟人。我只会注意他在哪些方面和常人不同,至于他做的一般常人都做的事情,我不在乎。比如说写书里记载克伦配勒一些好色的事情,那是人家的私生活,我评论克伦配勒的时候何必管这些呢?
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所说那样:“他可能有很多私敌,但他绝对没有一位公敌”(可能原话不太一样,但意思是这样的),这就是一个对他人进行评论的很好的例子。贝多芬的骨气,并非是脾气暴躁而带来的假像。他的经济头脑、各种场合下的言论,无损他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