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太忙了所以导致帖子断断续续,实在抱歉,现在来继续这个话题。
贝多芬在“创业”初期的演奏风格是以“技巧形”展现在听众之前的。那个时代这类演奏家的一个特点就是不会一早就把作品的谱子写下来定下来,而是每次在现场演出的时候都来些即兴的发挥。
对于贝多芬的演奏,当时的舆论界有两种声音。Tomaschek和车尔尼都被贝多芬演奏中的力量和辉煌所折服(两人中后者其实当然会说好话的,因为他是贝多芬的学生)。但是反对和批评的声音也是不少的,比如Cherubini和Romberg都曾经说贝多芬的演奏“粗糙”;1796年布拉格的《帝国皇家爱国月报》就批评贝多芬的演奏“忽略了旋律、平衡、清晰”,是“臃肿和夸张”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贝多芬名不副实?或许不是的。他的学生车尔尼给了一个说得过去的解释。他说,很多时候贝多芬在每场晚上的音乐会之前才把作品的谱子定下来,所以贝多芬练习的时间很短。车尔尼不否认,在缺乏练习的时候,贝多芬的触键的确生硬。
至于踏瓣的运用不流畅,车尔尼解释说这是因为贝多芬在演奏的时候更加看重对于音色的表达,而不是旋律线的流畅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