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声音的“国籍” [复制链接]

查看: 10527|回复: 16
11#

飞刀兄:之所以少用民乐试音,还有一个原因是民乐受传统乐器所限,音域不够广,低音欠丰厚,音色变化也相对单调。而交响乐则比较全面,可挑选品种和版本相当丰富。其实老外也有很欣赏中国民乐的,我和丹麦达尼音箱的设计师聊过,他就很喜欢我们的民乐,来中国肯定要带一堆民乐CD回去。
TOP
12#

在若干年前,这种从音响发出来的声音的“国籍”相对来说比较明显,近年来当然还有,但由于很多厂家都认同一种适应数码时代的所谓“国际声”而有所淡化。我觉得,音响产品多多少少能够反映出设计者的音响哲学和人文背景,因为这种声音本来就是“造”出来的。就拿号称真实的监听音箱来说,英美之间就有区别,甚至同是老美的,不同厂牌也有区别。不同风格的声音,正好为不同类型的发烧友提供更多选择。近年音响的声音趋于“大同”,缺乏“个性”,说明人们都认同靓声标准,应属好事,但也有人抱怨寻找传统的纯美的英国声不容易了。
TOP
13#

那么我仿制的音乐之声是属于什么声呢?
TOP
14#

周兄!我最大的愿望是,可以出"中国声".但愿有一日老外也像我们现在一样在讨论我们的中国声.
TOP
15#

“既然音乐艺术是无分国界的,有何必要对音响器材分国界呢”?
飞刀兄,个人认为:音乐艺术也并非完全无国界之分。其论据并非是由于音乐家(作曲家)的国籍不同如此简单,而是由于每部音乐作品的诞生,都会基于音乐家当时所处的不同国度、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人文理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严格来说,音乐艺术有国界之分,但欣赏音乐艺术则无国界之分。
音符的背后总有某种涵义,这种涵义构成了作品的内容。人们常说的“美国声”、“英国声”其实只是一种是音响的“美感”,“美感”在音乐欣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常说的讨好耳朵)。但是,我们不应让它占有过多的位置。不然的话,聆听者就会被音响牵着鼻子走,成为音响的奴隶。
中国的发烧友(包括音响的厂家和经销商)的确比较喜欢用西洋音乐软件来试音。究其根源,我想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1.崇洋媚外心理在作遂,这是中国人常有的“不良习惯”。以前的帖子也专门讨论过洋货和国货的“不平等待遇”问题。
2.基于历史原因和社会科技发展的速度,总体而言,国产的录音制作还未能与国外的产品相提并论(个别例子除外)
3.受一种不正确的观点所误导,认为只有古典音乐才能真正体现发烧的真缔。
............
另外,“英国声”、“美国声”......不应理解成播放那个国家的音乐就会出那个国家的“声音”。发烧友通常所讲的XX声是指由不同国家产地的器材所发出的不同国家的声音。具体地说,英国器材出英国声,而不是英国音乐出英国声。
至于声音究竟应不应该有国界之分,这是一个长期以来颇具争议的话题。现在的情况是,声音的确有不同的“国籍”(其原因已有叙述,不再重复)。而且,这种现象也不可能消失——除非世间所有的音响器材都由同一个人来设计和制造。所谓“声音的国籍”,就是器材的设计者(制造商)对声音的“美感”的不同理解。据此推论,就算是中国的产品,也会同样存在着声音的不同“省籍”、“市籍”等现象。

声音是“真”的好还是“美”的好?这个问题有点儿令人左右为难。但是,无论怎样,要出“美”声不易、欲出“真”声更难。
TOP
16#

我爱关之琳!
TOP
17#

希望中国声成为全世界发烧友的大众情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