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声音的“国籍” [复制链接]

查看: 10528|回复: 16
1#
音响的另类名词特别多,从摩机、焊机、煲机到松香味、颗粒感:从高频纤细、中频甜美、低频丰满到皇帝位等等.........。诸如此类、品种繁多、数不胜数。
本次要探讨的问题是不同音响器材的声音取向。不知从何时开始,不同产地(国家)的音响器材被划分成“不同的声音”。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美国声”、“英国声”、“德国声”、“法国声”等。有人说:英国声细腻、甜美:美国声豪迈、奔放:德国声精确、无误:法国声浪漫、迷人。对此,既有人赞成者,但也不乏反对者。
正方的论据是:之所以有以上不同声音的划分,是由于设计者将其民族特性和人文(不是人民)理念融入其产品中。也就是说,从产品的声音取向中就可以体会到其国人的特性。
反方则认为:即使存在着以上的现象,这也是设计者对声音还原的误解。声音(原声)本来就没有疆界之分,为何硬要将它扭曲?
对于以上两种的不同意见,该如何理解?
分享 转发
TOP
2#

飞刀在此先多谢周兄和George兄的详尽解释,飞刀真是获益良多.古今中外的音乐本是一家,管它是"美国声"也好"英国声"也好.总之听落耳杂肯接受就OK,可以三五知己一杯茶一杯酒听着那无分国籍无分国界的音乐,享受人生、享受音乐。这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呢?
TOP
3#

关之琳就是美女中的中国声,戴安娜就是美女中的英国声,山口百惠就是美女中的日本声,莱温斯基就是“美女”中的美国声。
不同的美同时存在才是美,一花独放不是春。
有竞争、有对比才有进步。
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美女,声音也一样。
因此,我绝对赞成并希望继续有“美国声”、“英国声”、“德国声”、“法国声”之分。
TOP
4#

可以说是商品经济下的商业行为!
如果某一产品出现同一标准、同一规范,就会以指标取胜,出现龙断,小而精的厂商就失去竞争力。
沿袭产品特色、风格和民族气息,是保持竞争力的强劲手段。厂家乐此不彼。
况且音响器材并不完全是商品,蕴含音乐性。音乐商品化就失去了生命力!
国货的产品特色、风格和民族气息是什么?没有?!谈不上竞争力!
国货应向高度还原,高保真方向发展,才有出路……
TOP
5#

只有民族的,才是国际的。
TOP
6#

在当今音响市场中的确存在许多有个性特色的音响器材,由此出现大家所定义的各种音色.造成这种音色的多样化我认为同制造者的文化修养,以及制造器材的相关技术有很大关系.
TOP
7#

飞刀兄,你希望你的巨无霸功放出什么声呢?
TOP
8#

我相信一定有不少发烧友认同你的中国声,祝你成功并早日让大家齐共赏。
TOP
9#

要想听到中国声,凭我一己之力谈何容易呢.假若所有的烧友都有一个中国的"心",那么中国声才有希望啊!!!
TOP
10#

周兄!我有几点不明之处!既然音乐艺术是不分国界的,又何必要对音响器材分国界呢?而国产音响器材生产厂家和经销商也都很少用民乐来试音的,而每次的国产音响大展厂商大部份都是用西洋古典音乐和进口发烧碟来试音的,那么他们干吗要用外国音乐去试音呢?难道用那个国家的音乐试音,所出来的就是所谓的,英国声或美国声吗?不知道外国人在播放中国的音乐时.会否讲一句;这就是中国声,或者用国产器材重播外国音乐时不是“中国声”吗?那可是中国产的功放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