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封面故事:神枪手与智多星 德国Einstein The Tune合并功放+BH Te... [复制链接]

查看: 6133|回复: 13
11#

试音时主要使用马兰士的ND8006 CD/ 蓝 牙 / 高清流媒体“三合一 " 机,加上日本 Melco 硬盘储存 / 播放一体机为音源。线才有意大利 ART 的旗舰电源线、Ranko 的单晶铜信号线与喇叭线等。The Tune 晶体合并机在 BH原厂也被当成参考机之一,驱动力完全没问题,瑞鸣唱片最新的《明月映敦煌》专辑,里面使用古琴、琵琶、古筝、笛箫、二胡、阮等中国乐器,都是音色透亮轻盈不易表现者,这套组合把二胡悠长的吟奏,如鸿雁低鸣般颤动的笛箫,锵锵作响的琵琶、清新柔美的竹笛表现得跃然眼前,在二只音箱后方呈现的扇形立体音场栩栩如生,优异纵深感带出的诱人氛围听着听着不禁要竖起大拇指。这张唱片较少有激昂澎湃的低音效果,第六首《夜宴》中青脆高亢的碰铃叮当清叫,勾勒出非常清晰的乐器定位,琴筝即兴和鸣营造出流光溢彩的动人层次,乐曲后半开始出现的大鼓一阵急过一阵。中国大鼓原本就欠缺极低频要素,但在低频上段的结实丰厚伴随着鼓槌敲击,还是很有震撼力的。Einstein功放 +BH 音箱组合本身同样没有极低频效果,音箱的低频收敛干净,线条凝聚,但是在音场后方的鼓形描绘,鼓点跳动实在太鲜明清晰了,让人无法不去注视。第九首《泛龙舟》由隋炀帝所作,唐代时作为歌舞大曲而广泛流传,但今天我们只能从日本筝曲集《仁智要录》中去寻觅其踪迹。鼓声从一开始就在后方轻敲慢击,琵琶慷慨弄弦,好像浩浩荡荡的水波与棹歌交融,吸引人的还是古筝穿行其间刻划出来的3D 音场。我已经很久没有这么描述音场的美好了,现在很多高价音箱音场略显平面,很难在音箱后方营造出一个可以清楚看到,可以清楚触及的舞台效果,Einstein 功放+BH 音箱组合做到了 !还是拿《明月映敦煌》这张专辑说事。大部分的国内唱片后制时压缩限制器使用得太过头,整体音量偏大,真实动态对比减少。李大康录音的这张唱片绝对不适合在汽车中欣赏,即使隔音再好,路噪与发动机噪音再小,恐怕都会把录音中很多细节掩盖掉,何况这些细节的音量真的小。譬如第二首《霓裳舞》中的古朴悠长的洞箫,演奏者吸气瞬间的表情如在眼前,我仿佛有种听头戴式耳机般的错觉,因为那微弱的细节太清楚了。由于录音电平比多数翻唱录音都小,我需要把 The Tune 合并功放的音量开到 50 听起来才过瘾,音量一大又怕粗糙与颗粒感,但整张专辑听完发现担心是多余的。这套组合背景黝黑宁静,透明澄净的音色让我们看到不算巨大却完整无缺的录音室空间,不管是中阮丰满的音色,轻柔顿挫的二胡,还是黯然销 魂的古琴,微动态精彩的大鼓,一律流畅无碍,质感圆润顺滑。

最后编辑新航线 最后编辑于 2018-07-22 12:26:04
TOP
12#

这套组合整体音色鲜活透明,高音亮丽明快细腻,灵动而又细节丰富,速度快,声场宽阔,离箱感极佳。它们欠缺极低频,极高频同样没有扶摇直上的穿透力,这却使得中频段极富魅力。播放人声结像立体,有肉感但不痴肥,有密度但不迟缓,通透之余还很有温暖感。来一段 DG 唱片尼尔森指挥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演奏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现场录音,老布的音乐有如管风琴般的厚重,长达二十多分钟的第二乐章被视为瓦格纳的悼歌,堪称是音乐史上最著名的柔板之一。弦乐的运用发挥到极致,时而升华如夕阳般辉煌,此后又静谧安详如秋叶般凄美沧桑。保证很多系统听这段庄严缓慢的旋律会让人坐不住,Einstein 功放+BH 音箱组合透过高超分析力让舞台上的乐手分陈罗列,乐手的呼吸声,翻动乐谱所发出的沙沙声或观众席的骚动等微弱的声音都能一耳了然,庞大的信息量让人坐着不忍离开。
TOP
13#

欣赏大编制音乐时,我觉得Tempesta 17 还 是 不 够 松 容、定位、音场、细节、动态均可圈可点,个人喜欢多一点厚重感,我想使用 8 吋 低音的 Tempesta 20应 该 可 以 满 足。 考 虑 到 性 价 比,Einstein The Tune 合并功放 +BH Tempesta 17 音箱在十多平方的空间,所带来的音响乐趣与音乐感染力,相信可以名列前茅的。

TOP
1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