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现代音乐?(本文是转载,仅供大家参考)
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尽量理清条理,想到几点说几点吧。
第一,放弃对优美旋律和和谐和声的期待。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到勋伯格之前(或者再往前稍微推点,德彪西之前)的所有音乐,都差不多是按照一套音乐理论(即传统和声学)写出来的。所以,在这套规律下,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音乐作品,其和声、旋律走向都是完全有规律可循的。(T-PD-D-T的和声功能圈)。所以,这种作品听多了,哪怕对音乐理论没有学习和了解,感性上也会对这种理论支持下产生的音乐的进行有种大致准确的预期。但是现代音乐的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完全打破了传统和声学体系的。所以,一方面和传统作品的和声体系不同,所以,音乐的走向是完全违背你的预期的;另一方面,可能你对于现代音乐理论体系指导下写出的作品的音乐语汇风格还没有做到想传统作品那么熟悉,这也是你无法接受的一个原因。所以,我觉得,在听现代音乐的时候,放弃对又没旋律和那种一四五一的功能体系和声的期待感,去把现代音乐中的那种给听众的各种意外感当做一种习惯,可能会帮助你接受现代音乐。
题主提到的”毫无旋律性可言,通篇充斥着尖锐的和声和混乱的节奏”,某种程度上来说,即正确又不正确。首先说旋律。对于当代音乐创作来说,旋律的确已经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不重要的因素了。因为,第一,前人已经写出了那么多好的旋律,现在的作曲家没有必要再去重复那些旋律。第二,现代人的情感并不是单纯的优美旋律就可以表达的。比如说,二十世纪初的表现主义、颓废主义、象征主义思潮,是和以勋伯格为首的无调性音乐紧密联系的。因为传统的功能和声和优美旋律,是没有办法表现这些思潮的。而这些思潮又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无调性音乐蕴含的审美趣味,又可以很好地切合这些思潮。关于尖锐的和声,原因也有些相似。因为传统音乐创作中,几百年用的都是一个体系,其实想想也挺无聊的,艺术保持生命力的方式就是不断地去创新,突破原有的创作边界。所以,和声上的创新也是必然会出现的。但是,现代音乐发展到现在短短100年,新的和声规则已经有完好的理论去支持。刺耳和声并不是随意胡乱写出来的。每一个和声都会有其需要表现和承载的音乐意义。关于“混乱的节奏”,这点我是不能同意的。题主所谓的“混乱”,其实意思大概是说,没有一个传统音乐里的那种稳定的节奏感了(比如四三拍强弱弱,四四拍强弱次强弱这些节奏律动)。但是,没有稳定的节奏感,不能等同于节奏混乱。相反,当代音乐中的打破传统节奏型的强弱规律的律动感来写作节奏,反而是更需要精确性的。因为作曲家会把每个声部或者音符的Attack放置到一个节拍的时间线上的任意一点(比如三连音的最后一拍开始演奏,或者从四个十六分音符的第二个开始进入,等等),所以,不论对于作曲家还是演奏家来说,对节奏的精确把握都是需要更加严格的。所以,对于题主的建议就是,放弃对那种有稳定的律动感的节拍的期待,也是欣赏现代音乐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上面这一点总结一下就是:放弃对传统音乐中的那种和谐感、稳定感的期待,张开双臂,去拥抱现代音乐中的那些你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感。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听到的会是啥,这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啊!
第二,相对来说,传统音乐的意义更倾向于取悦听众,现代音乐的意义更倾向于作曲家的自我表达。所以,前者更倾向于作曲家迎合听众(或者至少是作曲家和听众的审美趣味和音乐听赏习惯是大致一致的),后者更倾向于听众去应和作曲家(或者说作曲家的审美趣味是不同于听众的)。所以,欣赏传统作品的时候,你的态度可能是:这个曲子真好听,听着真舒服。这个作曲家真不错。但是欣赏现代音乐的时候,可能要适当地转变态度,应该抱着通过你听的作品去试着理解作曲家的乐思的态度去听(但是我强调一点啊!!!这里说的理解作曲家的乐思,是单纯地说理解作曲家的乐思,而不是那种中小学语文课中心思想类型的瞎猜作曲家的写作目的啊!!!)。当代音乐作品,作曲家的乐思可能会是千奇百怪的。如果你听到一个特别新颖特别奇异的东西,应该意识到这是作曲家的才华和独特思维的体现,而不应该想:这里不符合我的预期,所以不好。这个,一方面又说回上面一点的观点了,另一方面,顺便再强调一下:现代音乐千奇百怪,肯定有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喜欢的就可以多听,不喜欢的也没必要强迫自己去听。因为虽然不能因为作曲家的创作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就说作曲家不好,但是听众完全是有权说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某个作曲家的(概括一下就是:不要妄言某个作曲家好不好,但是可以说自己喜不喜欢某个作曲家。)
第三,其实,现代音乐中也并不是所有音乐都是无调性、不协和的那种类型啊。还是有很多重要作曲家是以写作和谐音响的作品闻名的。比如Arvo Part, Gorecki, Philip Glass, Aaron Copland,等等。所以,不要抱着”现代音乐都是难听的“这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去拒绝所有现当代作曲家。
但是仍然要强调一点,虽然现当代还是有很多作曲家写作和谐的音乐,但是,他们中大部分人用的和声体系,仍然已经不是之前的功能体系了。换句话说,作品有调性,但是和声没有功能性。这个我也木有办法用一两句话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出来,题主姑且看看就好,看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