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为前级NAGRA写听后感
由于上段时间“菊展”联系业务之便,认识了一位美籍华人,大家爱称他为华先生。趁一次共进午宴时候,与他倾谈了很长时间,因为他也是一位对音响非常热爱的“烧人”,年轻时随父经营二手音响业务,曾经在瑞士、德国做音响生意,近年音响业惨淡,华先生改行酒店用品贸易生意,当然在业余闲情逸致仍然不忘“发烧”,与他交谈堪为投机,话题比这次二菜一汤的工作餐丰富。
美国人的发烧充其量是背景音乐而已(他有点轻描淡写),没有亚洲人的执著,他特别强调“亚洲”,因为正当货柜船把沉睡在仓库多年的二手音响器材,如西电、剧院之声、JBL(影剧院系统的东西)销往亚洲(特别日本,然而中国已渐渐成为销量冠军),被玩家奉为至宝,市场的定价被翻到几倍以上,西方业界感觉到不可思议,华先生有点无奈,相对而言现代的音响设计制造已非常疲于奔命。国人喜欢“补品”,五六十年代的电阻、电容其实是已经变值;西电机器用来绕变压器的低N铜线如今古为今用,但要承认金属疲劳这个事实,用久了的保险丝会把音色变得劣性。欧美工厂的音响机器用件没有补品的概念,假若真的用到了你们认为的哪些“补品”,不是很刻意地使用来取悦于发烧友,是为调教音色而已,飞利蒲、威马这些是很普通的电容。设计师日常注意力则重于机器内的无件线材如何布局、电器件的极高的配对性。在其它厂去订购一千粒同样规格的普通电容,但再进行挑选只有误差只有千分之五的,其它就放到垃圾桶去了,亚洲的厂家难以做到这点。只有瑞士的音响能够坚持。(昴贵的价格主要在这方面,他们强调是关系到声音的优劣)瑞士人做音响当是制造手表一样精耕细作的认真,FM、NAGRA为节省成本,曾经把面板、外壳送到去亚洲的厂家加工订做,但不良率太多,不符合瑞士人的要求;而且亚洲的厂家要产量大,才可以达到瑞士人的成本要求。但瑞士的作风是精益量少。他们只能把机箱面板拿到劳力士表厂或宝马车厂加工制造。NAGRA PL-L前级面板的表头非常精密,功能很多,但成本就超过一千美金。
老酒有一念头忽然油然而生,很多天价级的音响器材,还有已经在仓库积压久远的所谓古董铬器都是被亚洲人买掉的,假如当有一天,我们(特别是亚洲的烧人)音响发烧感觉到非常疲惫不堪的时候,可能正是音响业走向衰退的时候,古典音乐的衰落是最好的例子。
此贴曾发表于家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