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两败俱伤SACD和DVD-Audio揾消费者陪葬 [复制链接]

查看: 16867|回复: 59
51#

Raxel 在 2006-9-13 12:18:44 发表的内容
audioland 在 2006-9-9 21:36:03 发表的内容
同时,没有SACD和DVD-A之战,两大阵营,Sony和东芝,却又另避战场,在Blu-ray和HD DVD这两种兼容声画,标准更高的新制式上,展开更惨烈的恶斗。首回合的短兵相接,HD DVD以早面世了两个多月,更多的软件支援,稍胜Blu-ray一仗。看来,真正的主力战,将在年底揭开战幔。而CD朝代,是否终结?LP能否复避中兴?笔者估计,届时应有更清晰的眉目。让我们拭目以待,静观其变吧!



Blu-ray播放机,支持SACD播放.


我曾不听SACD很久了,昨天被人拿了一台emm labs到我家放毒,结果,送走了金嗓子,留下emmlabs,听了一个晚上的SACD,音响就是這了让弄人




[upload=jpg]Upload/200691315403944445.jpg[/upload]
TOP
52#

wwx2000 在 2006-9-13 16:00:11 发表的内容
SONY的SACD机器故意提升高频,高分析力有点虚。菲利普老实些。
同样价钱的SACD、CD机器差距不是很大。CD升级并非SACD一条路。可以改进的地方不少:玩解码、界面、电源、承板、角钉、数码线、电源线、保险管、极品电容电阻、魔戒、钢珠沙、消磁器、防静电垫等等。
不妨问问自己:自己CD的高频都发掘出来了吗?现在不少SACD是老录音的翻版,原来录音没有20KHz以上的话声音。是后来经过“计算”补进去的。唱片能补,CD机器也能补,DENON等就有类似的机器


如果SACD和CD的差别主要是因为多了20khz以上的信息.那SACD是不要混了.

你对SACD和DSD的认识不敢恭维.
TOP
53#

SONY的SACD机器故意提升高频,高分析力有点虚。菲利普老实些。
同样价钱的SACD、CD机器差距不是很大。CD升级并非SACD一条路。可以改进的地方不少:玩解码、界面、电源、承板、角钉、数码线、电源线、保险管、极品电容电阻、魔戒、钢珠沙、消磁器、防静电垫等等。
不妨问问自己:自己CD的高频都发掘出来了吗?现在不少SACD是老录音的翻版,原来录音没有20KHz以上的话声音。是后来经过“计算”补进去的。唱片能补,CD机器也能补,DENON等就有类似的机器,把升频线路做到机器里面。
最后编辑wwx2000
TOP
54#

SACD/DVD-A俱伤是格式本身的问题。揾消费者陪葬跟本就不成立。
SACD/DVD-A开发的初衷有三:
1.统一下一代音频格式,从专利权转让方面获得巨额利润;
2.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带动唱片销量;
3.借助SACD/DVD-A的加密,封杀无限复制和盗版。
至于音质的提高只不过是宣传手段而已,90%的消费者都不会太在意CD和SACD/DVD-A在音质上的区别。
   不管设计者的初衷如何,最终还是要经历市场的洗礼。究竟消费者接受不接受?接受程度如何?能不能推翻旧有的PCM格式?从sony和marantz自2000年推出第一台商业SACD机,先锋公司的DVD-A原型机(确切时间记不得了,反正在差不多时候,甚至早于SACD机)至今,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很明显SACD/DVD-A走的营销路线和当年CD推出的时候一样,都是从高价市场做起,进而推向大众,从而完成"除旧布新"的计划.但SACD/DVD-A革CD命的难度远超CD革LP的命。CD在和LP的竞争中以轻巧,方便,耐用的特点彻底的改变了消费者的聆听方式,因此CD顺理成章的取代了LP的位置成为业界标准格式。而SACD/DVD-A充其量只不过是数码技术的改进,对消费者的冲击力远不如CD代替LP那样大,再加上消费者手里拥有的大量“永远都听不坏的CD唱片”,想要激起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就不那么容易了。其次消费者只能在专用播放器上播放,而且不能进行自由拷贝,这就极大限制了消费者的权力,因此不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很明显这个硬伤没法避免,而且很严重!

    很多人抱怨SACD/DVD-A居高不下的价格是SACD/DVD-A不能普及的罪魁祸首,其实因该倒过来说:SACD/DVD-A不能普及是SACD/DVD-A的价格居高不下的罪魁祸首。唱片公司开发一个新的格式投入会很大,从源头的录音器材到压片流水线都要重新购置。而唱片公司又不愿涉足太深而套牢,通常会采取谨慎的态度,这就必然导致唱片产能不高,加上SACD/DVD-A本身压片成本就高于CD,故成本始终不能降下来,销售价格也就居高不下了。但是只要唱片销量能够持续上升,资金的快速运转就会降低成本,而唱片公司也乐于加大投入,购销两旺才能大幅降低SACD/DVD-A的价格,从而具备打败CD可能性。但是从目前市场的销售来看,SACD/DVD-A并不乐观。正如前段所述原因,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还是会选择CD,因此SACD/DVD-A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实在是取决于市场的接受程度和成本。换句话说SACD/DVD-A不能普及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市场,取决于消费者!虽然大家知道SACD/DVD-A的先进性,但市场的选择就是这样残酷!

至于楼主说得“揾消费者陪葬”,我看是不会的。楼主买了SACD/DVD-A机了吗?否则可千万别提陪葬,您还缺少必要条件嘞^_^至少SACD已经被全球的烧友接受,算算人数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大市场啊!有人买就有人卖,LP这样的老古董不是也顽固的活下来了么,对SACD/DVD-A也应作如是观。
最后编辑梅影书屋
TOP
55#

TOP
56#

技术在进步,CD这几年还会是主流
TOP
57#

梅影书屋书屋等兄弟:
    烦各位兄弟看一下本网站首页玩要玩得精彩一文再议论。今摘录《音响天地》2004年第112期之主编摘录。岂能妄下判语
    办了快十年影音杂志,写了十多年影音评论,看了三十年别人写的影音文章。经常看到那些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善稿文棍,或知少少,扮代表,急功近利想出位的写手,在品评器材或软件时,最常犯的一个大错,就是以偏盖全,胡乱先赞好。他们卖文替广告商的产品擦鞋和拍马屁,或写如已如人,或夜郎自大的心得文章,固属无可厚非,可以理解。但限于资质学养之不足(无耳,无功力或懒惰),心术品德之不正(一味想靠写善稿,自欺欺人去揾食);再加后天周遭条件之不善,例如杂志社连一个像样的,没驻波,全黑房的影音室亦欠奉,一套音效合符平衡,画面够大,解像度够高,色温准确的影音器材亦没有之情况下,便谬谬然,胆粗粗,以黑箱作业,指鹿为马,胡作妄作。他们的善稿,真的为害重大!同样,许多所谓写手,家中的一套影音组合,都是七并八凑,乱点鸳鸯,听不得入耳,见不得人的杂牌军。更惨不卒睹的是他们的影音室,更只是家中起居室的一部份。在没有音效处理,没有遮光处理的情况下,品评根本欠缺参考价值,读者信半成都死!
    音响天地拥有全球影音杂志中,最理代化和领先的设备。包括四个不同设计,不同大小,由80,300,400至600平方尺,没驻波或全黑的影音室;并拥有超过千万元各类影音器材,例如F.M.Acoustics音响器材,三十多对大小不同种类的扬声器,9寸CRT,7700流明的LCD死光炮和三晶片的DLP等大小共十多部投影机,多部LCD和LP软件,目的并不是要炫耀,而是想去建立一个‘较’全面和‘较’具参考的标准,供读者参考。更进一步,我们近年不断利用本身的设备和场地,举办超视听欣赏会,目的正是要让读者有机会,亲身感受我们致力追求所达至的影音水平。进一步建立一条‘共通’的沟通桥梁。更进一步,提升影音水平,刺激发烧热度。我们如此‘玩认真’,只因为当前环境,苍蝇间白黑,邪魔妄语充斥,我们自知任重道远,品评之时,又岂敢轻率,妄下判语!
最后编辑audioland
TOP
58#

我相信今后CD与SACD会并存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而SACD将会以相对较大的增长速度增长。至于DVD-Audio,则日渐式微,最后停产。
TOP
59#

说得好
TOP
60#

我个人认为CD与 SACD就如同2声道与5.1声道,听音乐各有所好。本人觉得2声道的音乐并不比5.1的差。或许是听音器材与环境的限制吧。不过我觉得大部分音乐爱好者器材环境都有限制,因此不如把资金投在器材与环境上更能提高效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