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闲话音乐厅(续) 一请李商隐大侠指正 [复制链接]

查看: 8832|回复: 57
1#

回复:闲话音乐厅(续) 一请李商隐大侠指正

我先想想,你的问题太专业了。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闲话音乐厅(续) 一请李商隐大侠指正

我觉得矩形是没有问题的,基本上这种厅在声学方面的风险很小。

木材与泥灰为主要装饰材料,倒是需要讨论的。大量使用木板可以美化音色。但是木板会吸收低频声,特别是当薄镶木板后留空腔时,低频会大量损失。在天花和侧墙如果采用这种薄镶木板留空腔的构造做法,声波在大厅里每秒约撞墙10次,10次反射后125hz声波所留下的声强仅为原来的一小部分。

相反抹灰墙体就不会有这个问题。抹灰墙体在10次反射后低音强度没有损失多少,所以声音发出1秒后抹灰墙体要比薄镶木板空腔构造墙体,低频声强很多倍。白纳瑞克推荐三种做法:厚木板、抹灰、或是任何厚度木板牢牢的贴在抹灰墙或是混凝土墙体上。应尽量减少薄镶木板空腔构造的面积,一般仅用在台口。

哈尔滨工人文化宫侧墙是2.5米高的木板装修。我不太清楚它的构造方式。
TOP
3#

回复:闲话音乐厅(续) 一请李商隐大侠指正

不过,从哈尔滨工人文化宫现场测得的温暖感系数比较高的情况来看,应该是2.5米高的木板后面是实墙。
TOP
4#

回复: 闲话音乐厅(续) 一请李商隐大侠指正

原帖由 舒存 于 2007-7-1 16:4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李商隐 于 2007-6-28 14:58:00 发表

......木材与泥灰为主要装饰材料,倒是需要讨论的。大量使用木板可以美化音色。但是木板会吸收低频声,特别是当薄镶木板后留空腔时,低频会大量损失。在......


白纳瑞克?应该是白瑞纳克吧?你们同济出版过白瑞纳克的一本专著。


对,应该是白瑞纳克,我老叫错。这本书就在我手边,否则怎能应付你老兄一个接一个越来越专业的问题。
TOP
5#

回复: 闲话音乐厅(续) 一请李商隐大侠指正

原帖由 一夜九次郎 于 2007-7-2 14:06:00 发表
俺争取今年把北京的所有音乐厅都研究过去


好,研究完了咱们好好聊聊。
TOP
6#

回复:闲话音乐厅(续) 一请李商隐大侠指正

矩形大厅确实很好,通常矩形厅的长宽控制在1:2左右,这种窄大厅能为观众提供足够的侧向反射,而且多能做到观众座位都在台中角120度以内,并且在艺术处理上巴洛克和古典式装修就有助于声音扩散。但是这种矩形厅也有问题:
主要就是规模的问题,它不能容纳很多的人数,而且每座所占面积小。如果按照目前的就座舒适水平而言(每座0.71平方米),那么1680座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只能容座1390座,2206座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只能容座1600座,1546座的苏黎世音乐厅只能容座1230座。由于每座面积小,后排就不会显得很远,响度就能保证。

当然还有别的问题,应该可以看到,传统这种矩形厅与目前人们全方位追求舒适的特点(如视觉、就座的舒适程度等)有矛盾之处。当然最重要就是规模问题,目前商业运转模式下,小面积的音乐厅很难在商业模式下生存下来。
最后编辑李商隐 最后编辑于 2007-07-04 14:06:51
TOP
7#

回复:闲话音乐厅(续) 一请李商隐大侠指正

关于大厅的形状,我认为我们在转向混响时间以外,另一个音质评价的非常重要的参数——视在声源宽度。马歇尔和巴伦考察了音乐厅的横截面,他假设人们喜欢窄厅堂中有更多更强的横向反射声传到自己的耳朵。研究结论是,横向反射给于听众被声音环绕的感觉,也就是空间感。空间感在矩形大厅中可以自动产生,因为在窄矩形大厅中,早期反射声是从侧墙来的,这种反射声好像扩展了声源宽度,使音乐有整体感和丰满度。后续研究证明,对空间感的最好测试指标是双耳听觉相关系数。马歇尔曾经在一个椭圆形大厅中安装大块反射版,结果所测试到的侧向反射可以使非矩形大厅几乎和鞋盒型大厅的音质一样好。

目前音乐厅的趋势,显然不再将矩形厅作为主要考虑了,在追求大容量音乐厅时,非矩形是必然的选择,如何使大型非矩形厅中的绝大多数听众也能享受到小矩形厅一样的音质,是发展趋势,我觉得有些成功例子的。梯田是一种方式,将梯田做成小厅也是一种方式。反正,我认为无论在哪种形状的非矩形音乐厅,靠墙的位置是要好一些的。
TOP
8#

回复: 闲话音乐厅(续) 一请李商隐大侠指正

原帖由 舒存 于 2007-7-3 23:14:00 发表
音乐厅的内部建筑结构与形式,对声音影响很大。从实际的场所来看,常见的主要有矩型,扇型,圆型及各种变形,如马蹄型,椭圆型,或者叫运动场型,这些可能都比八角型、六角型之类的喷泉式扩声的容易好声。

我的理解,多角型的不容易好声,主要是难以从技术上,真正有效地控制各种声音。虽然设计可以用电脑辅助,也可以用很多新材料,但声音还是不容易控制。道理似乎很简单,简单的形式最容易控制声音,如矩形的厅堂内,每一排座位的声音,相对比多角型的容易控制,因为各种声音,没有多角型的那么复杂。......


我觉得采用矩形或是类似矩形的平面,在声音方面的把握度较大。八角形我不了解,六角形也是普遍采用的形状,结合了扇形的优点也可以减少后排的座位数。个人感觉目前目前音乐厅的趋势:1.缩短最远座位与舞台之间的距离、2.增加座位数。这两个要求都与矩形有矛盾。目前环绕舞台的做法是越来越多了(这符合上述两个要求)。

对声学来说,需要保证大多数座位都有很好的直达声和侧向反射声,合适的混响时间等。后者相对容易达到,前者需要对墙体的弧度、形状好数量等有很高的要求,而且梯田或是多厅制也很普遍,因为声学上认为这符合声扩散的规律。目前也有一些新建的音乐厅有国际级的音质声誉,如英国的圣卡迪夫,日本的大阪交响乐大厅。
TOP
9#

回复:闲话音乐厅(续) 一请李商隐大侠指正

我真是服了舒存兄。您老怎么对音乐厅的音质这么感兴趣,比很多建筑师还感兴趣的多呢。
最后编辑李商隐 最后编辑于 2007-07-05 05:21:1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