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高频延伸的实测。 [复制链接]

查看: 23676|回复: 174
1#

felixcat 在 2006-5-8 0:59:06 发表的内容
我重申一下我对此实验的意见:

楼主用来测试的LP,实际上制造时是用16 2/3 rpm的转速,刻录最高15kHz的单频率信号;因此用33 1/3rpm的速度播放的时候,很自然就变成最高是30kHz的声音。

但问题是这并不是广泛的商业LP采用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对于音质,利和弊同时存在,这一点前面一页最后的回复里我已经解释了。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大家都看见楼主用来测试的系统,谐波失真很明显,很厉害,因此我很怀疑他前面列出的数据的准确性——天晓得那些谐波失真有没有影响到那些数据,或者还有没有其它没在图中反映出来的致命毛病存在于楼主的系统中呢。

另外,Cardas这张测试LP里清清楚楚地写着在33 1/3rpm转速下,它最高只有30kHz的信号,没有刻更高的。但在第一页楼主自己写的数据里,大家分明看到在32.8kHz的频段,竟然还测有强度几乎相当的信号,这种自打嘴巴的自相矛盾使得我更加怀疑楼主数据的真实度。



个人认为,以16 .2/3转速下刻录最高15kHz的单频率信号,以最外圈上刻纹的一个频率“长度”已经只有10u了,而最细小的唱针头与LP音轨的接触面直径是10u,已经无法“很好地进入刻纹”,因此信号的“幅度”损失已是必然。再提高刻录频率,刻纹的一个频率“长度”将进一步缩短,唱针将更加无法“很好地进入刻纹”,“幅度”损失将更大。当刻纹的一个频率“长度”进一步缩短到和灰尘大小接近或者一样时,实际上就变成了“噪声”,因为灰尘的干扰会令信号严重失真。这些“噪声”应该没有意义。
最后编辑松香味
分享 转发
TOP
2#

JWang 在 2006-5-8 1:31:14 发表的内容
speed8888 在 2006-5-8 1:05:52 发表的内容
帕瓦罗第唱的高音C也就是1khz多一点啊,怎么楼主测的声音都在3khz以上,

我在前面讲的很清楚,我只对高频有兴趣,特别是20kHz及20kHz以上。


其实还原音乐好不好听,20kHz以下非常重要。
TOP
3#

JWang 在 2006-5-9 12:30:18 发表的内容
你这个讲法就是在纯理论上也是不正确的。

个人认为,以16 .2/3转速下刻录最高15kHz的单频率信号,以最外圈上刻纹的一个频率“长度”已经只有10u了,而最细小的唱针头与LP音轨的接触面直径是10u,已经无法“很好地进入刻纹”,因此信号的“幅度”损失已是必然。


首先,你没有理解正确。现代的唱针和音槽的接触面是4 microns,而不是象你讲的10 microns。10 microns的是单声道的唱针。这点错了,你后的推导就全错了。但是为了把问题搞彻底,我继续从纯理论上来推导。

[upload=jpg]Upload/20065912294573805.jpg[/upload]

在上图中,我画出了10kHz, 20kHz, 30kHz的大致wave。我们看到,10kHz时,其音槽为20 microns。20kHz时,其音槽为10 microns,30kHz时,其音槽大约为7 microns。而现代的唱针和音槽的接触面是4 microns,完全没问题。但是,由于频率的升高,其角度小了,唱针可读信息量小了。看图中,20kHz和30kHz的wave中的红色区域。在30kHz中大于在20kHz中。这样表现在dB上,信号开始减弱。当唱针通过1,2,3,4,5的地位的时,我用一个理论的dB和频率的关系图来表明。在理论上,这种减弱是应该是阶梯式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的测试是符合这个趋势的。下面是数据。

20250, -26.68, -22.88
21180, -28.08, -24.17
22120, -29.01, -24.39
23250, -29.67, -24.44
24180, -30.55, -25.91
25310, -29.70, -24.33
26250, -29.79, -25.56
28310, -29.52, -29.22
29250, -31.39, -25.93
30370, -31.76, -29.24
31310, -31.67, -29.97
32250, -34.11, -29.68
32810, -34.35, -30.45


再提高刻录频率,刻纹的一个频率“长度”将进一步缩短,唱针将更加无法“很好地进入刻纹”,“幅度”损失将更大。


这个很明显是错,理由上面已讲。

当刻纹的一个频率“长度”进一步缩短到和灰尘大小接近或者一样时,实际上就变成了“噪声”,因为灰尘的干扰会令信号严重失真。这些“噪声”应该没有意义。


这个就是想当然的了。首先,灰尘的直径是多少?你跟本没法讲。故豪无意义。按照你的逻辑,灰尘的干扰导致信号失真。而这种失真的信号是噪声。把失真的信号和噪声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再者,你的前提是整个音槽都被灰尘盖住了。这样所有的接近30kHz的都是由灰尘的干扰而导致的失真信号。这个假设显然是荒唐的。那么在没有灰尘的地方,我们将可得到不失真的信号了?显然这种讲法是豪无根据的



这个连接上说的是:唱针和音槽的接触面是10 microns;而且是最细小的椭圆唱针才能够达到这样小的接触面。
http://www.elpj.com/about/index.html

你说的现代的唱针和音槽的接触面是4 microns,能否提供相关连接?
如果不能提供相关连接,你仍然可以保留你个人的想象。我也继续坚持唱针和音槽的接触面是10 microns的想象。

关于比如“当刻纹的一个频率“长度”进一步缩短到和灰尘大小接近或者一样时,实际上就变成了“噪声”,因为灰尘的干扰会令信号严重失真。这些“噪声”应该没有意义。”等观点,我继续保留个人的观点,不需要别人必须同意或者接受。提出来只供参考。
TOP
4#

syp8 在 2006-5-10 13:11:04 发表的内容

就上图与松香味兄商榷:
1,对针尖的运动可以用几何学的方法来解释,但针尖通过针杆带动线圈(动圈)或磁铁(动磁)切割磁力线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只与速度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MM/MI/MC这类唱头称为速度型唱头的原因.因此,唱头输出信号的大小,不是直接由针尖摆幅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摆动时的速度决定的.所以不能仅仅用上面的几何做图来分析.
2,唱片刻纹时,刻刀的运动轨迹是经过所谓斜向补偿(SS补偿)的,并非完全是经过RIAA处理的声波曲线.否则到达沟底时针尖中心运动轨迹会是一个没有过度的尖的拐点.
3,因为唱针尖是一个园弧,所以针尖部分可看成一个球面,越接近球顶部分其横截面的曲率半径越小.当遇到细小的沟槽时,球面会被夹挤将针尖向上抬起,这就是所谓的针尖夹挤效应失真,为此人们开发了椭圆针以减少圆球针的这种失真.


1、切割磁力线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速度有关,电流强度,与幅度有关;电信号不能只有电势而没有电流,否则就类同“静电”,不能输出信号。
2、所谓斜向补偿(SS补偿,补偿角度为20度正负5度吧。与RIAA处理的声波曲线没有直接关系。
“  刻录声槽颇似犁地开沟,刀杆与胶片表面常保持一定的倾斜度,衡量的方法是:在刀杆活动支点和刀尖之间作出一条联线,该直线与胶片平面的夹角称为垂直刻录角。这个角究竟多大为宜,若干年来未曾统一过,直到70年代后期国际上才明文规定以20±5°为标准。由于立体声唱片的声槽里含有较多的纵向成份,因而选择最佳的垂直刻录角对降低失真、改善音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http://www.operaudio.com.cn/company/operaudio/jiaoliu/

2、椭圆针是为了更好地进入坑纹并接触感应坑纹信号。减少所谓的针尖夹挤效应失真。
TOP
5#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LP、CD也一样,高频还原本来就不是LP的强项;RIAA曲线的应用,本来就是为了解决刻片及还原存在的问题,而且不可能100%的RIAA曲线镜象还原。非要讨论什么LP高频还原达到多少KHz,实在意义不大。
TOP
6#

其实,不少朋友现在使用的唱针都是圆锥体唱针,(三角牌)的AT-F3II的唱针结构仍然是圆锥体唱针结构。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97880&page=18
TOP
7#

Timme 在 2006-5-10 21:13:32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5-10 17:49:51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65912294573805.jpg[/upload]


上面是JWang 的原话。
先不说唱片和唱针的磨损造成的后果。
20kHz和30kHz的wave中的红色区域,表示什么?是不是丢失的信息?是不是高频的失真?是不是频率越高问题越严重?难道这就是LP的高频还原优势?

增加的谐波频率太高人耳已听不到

那么“非要讨论什么LP高频还原达到多少KHz,实在意义不大。”就没有说错了。
TOP
8#

JWang 在 2006-5-9 12:39:25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5-9 0:48:21 发表的内容
其实还原音乐好不好听,20kHz以下非常重要。

我想这点我不用你来提醒吧。



那么还是多些讨论些人耳对什么声音感觉敏感,对什么声音感觉不敏感,对什么声音感觉真实,对什么声音感觉就不真实吧。

其实某些器材标上能够达到多少kHz,个人认为更重要的意义,是能够证明它在这个“多少kHz”一半以下的频率完全能够非常平坦而已。所以一些高级功放只标上50kHz,表示它25kHz以下的频率完全能够非常平坦;但是它的声音却比高频能够达到100kHz、甚至200kHz或者更高频率的、比较普通的功放声音要好。
为什么?个人认为讨论这些更有意义。
TOP
9#


首先,你没有理解正确。现代的唱针和音槽的接触面是4 microns,而不是象你讲的10 microns。10 microns的是单声道的唱针。这点错了,你后的推导就全错了。但是为了把问题搞彻底,我继续从纯理论上来推导。

[upload=jpg]Upload/20065912294573805.jpg[/upload]

在上图中,我画出了10kHz, 20kHz, 30kHz的大致wave。我们看到,10kHz时,其音槽为20 microns。20kHz时,其音槽为10 microns,30kHz时,其音槽大约为7 microns。而现代的唱针和音槽的接触面是4 microns,完全没问题。但是,由于频率的升高,其角度小了,唱针可读信息量小了。看图中,20kHz和30kHz的wave中的红色区域。在30kHz中大于在20kHz中。这样表现在dB上,信号开始减弱。当唱针通过1,2,3,4,5的地位的时,我用一个理论的dB和频率的关系图来表明。在理论上,这种减弱是应该是阶梯式的。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的测试是符合这个趋势的。下面是数据。


上面是JWang 的原话。
先不说唱片和唱针的磨损造成的后果。
20kHz和30kHz的wave中的红色区域,表示什么?是不是丢失的信息?是不是高频的失真?是不是频率越高问题越严重?难道这就是LP的高频还原优势?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