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黑胶之路>>欢迎你加入吹水 [复制链接]

查看: 97260|回复: 674
1#

只要有类似圆周的运动,就会有向心力。只要有接触,就会有摩擦力。

唱头针尖与唱片接触,就产生了摩擦力;唱片作圆周运动,就产生了向心力。这两个力的“合”就是我们说的侧滑力。侧滑力使唱针内侧(指向圆心方向)摩擦力大于唱针外侧,为了平衡这个力,使唱针内侧外侧摩擦力平衡读取坑纹信息,就要给他施加一个向外的力去平衡指向圆心方向的侧滑力,施加的这个力就是我们说的“抗侧滑力”或简称“抗滑力”。

正切臂的唱头唱针也与唱片有接触,唱片也是进行圆周运动,因此正切臂【也会存在侧滑力】,同样需要施加一个向外的力去平衡指向圆心方向的侧滑力,不过正切臂(唱臂)播放唱片时需要不断地慢慢向内移动,而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也需要一个力去“推动”克服唱臂架的摩擦阻力才能运动,且唱臂架摩擦阻力力的方向与侧滑力正好相反,可相互抵消。

如果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正好【约等于】或【小于】唱头上获得的侧滑力,这个侧滑力就能推动唱臂向内不断移动;如果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明显大于唱头上获得的侧滑力,唱针就会“跳槽”,唱臂不能向内正常移动。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刚好等于唱头上获得的侧滑力,这时候侧滑力就正好被抵消,唱针才会处于最佳读取坑纹信息的状态。可要保持这个状态,的确有些难度…………。原因很简单,内外圈坑纹线速度不一样,唱针获得的摩擦力就不一样;唱针摩擦力不一样时,唱头获得的侧滑力也不一样…………。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能【动态跟踪】这个侧滑力的变化吗?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10/9 11:29:36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

正切臂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存在“补偿角”误差(调整准确时),这个优势不能小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

回啊杰DX:关于“支点臂的侧滑力就出在补偿角上”这句话个人认为有误,因为针尖(唱头)之所以能够克服唱片的摩擦力不跟随唱片一起旋转,是因为唱臂支点通过唱臂提供了一个反作用力(抗摩擦力),这个反作用力的方向由针尖位置指向唱臂支点位置,不管唱臂是直线型还是S型,也不管唱头补偿角多大或多小,针尖获得的抗摩擦力都是来自唱臂支点,也指向唱臂支点位置。

不要被唱臂的形状形式和唱头补偿角大小迷惑了思路,补偿角只是为了使唱针尽可能保持正切状态,不会改变摩擦力与抗摩擦力的方向。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20 11:58:00 发表
正切移动唱臂。
合力为零。

我对电脑绘图一窍不通,只能语言表达,还望体谅。

向心力是引起侧滑力的主要作用力之一,也是由唱针接触唱片时产生的摩擦力而产生的,没有接触摩擦,唱针与旋转的唱片就没有任何“力”的关系了。而上面两个图都忽略了向心力,“图解”显然存在问题。

另外,唱针上获得的抗摩擦力,是由唱针指向唱臂支点的,它与唱臂的形状无关。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

由于唱针上获得的抗摩擦力,是由唱针指向唱臂支点的,它与唱臂的形状无关。

正切臂不存在超距、也不需要补偿角,因此正切臂上产生的“侧滑力”就是向心力。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

个人观点如有谬误欢迎交流拍砖。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

离心力在作圆周运动的物体上产生,旋转着的黑胶唱片存在离心力;

唱针与旋转着的唱片接触摩擦就在唱针上产生了向心力,摩擦力越大向心力也越大。

做过这个试验吗?把粗细不等的干净沙子放到圆形容器中(如口杯),沙子不宜太多以方便观察,加入清水,搅拌让水激烈旋转起来,然后停止搅拌观察现象。

试验的结果是:
1、圆形容器边缘的水位比中心处水位高,旋转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就发生了这个现象。
2、较粗大、较重、沉底的、比水旋转速度慢的沙子,会很快向中心汇聚起来,而且比水旋转速度越慢的沙子会越先向中心汇聚。这里比水旋转速度越慢(相对静止)的沙子会受到水流的摩擦力就越大,沙子获得的向心力也越大,尽管它比细小沙子重得多,移动它需要的力也大得多,但是它仍然是最先向中心汇聚。为什么呢,就是上面说的原因:比水旋转速度越慢(相对静止)的沙子会受到水流的摩擦力就越大,沙子获得的向心力也越大。

这个实验每个人都可以做,实验实验就有结果。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20 20:58:00 发表
您好杰兄!看了帖子,事情是这样的:松香兄现在把 J 臂的力轨和力运动方向,误解在正切臂的运动方式力轨上。这个事情就先让松香兄做一下实验后,他自然会明白了。

用另一种方式说:正切臂播放唱片是会产生两个方向力,一是以90度向前的坑纹拉力(这个力无须理会);二是被镙丝纹型的坑纹旋转带动以横向90度方式向盘中心移动的力(这就是松香兄视为的惯性力),但这个力极微,在正切臂担杆横向运动时自然被抵消,这个

中山张兄你好!你误解我的意思了。
我的意思是:对于正切臂,向心力就是侧滑力;对于存在超距的唱臂,侧滑力=向心力+唱臂超距引起的分量。但是唱针上获得的向心力和超距引起的分量都是由唱针接触唱片时产生了摩擦(力)而形成的。与唱臂的形状没有直接的联系。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9#

原帖由 LP 于 2011-9-20 21:39:00 发表
楼上三主精神可嘉,我敬佩!继续好文...

前辈好!能够与啊杰这样的高手讨论问题我也学习到许多东西,即使最后不能统一意见,各自保留观点就好,不必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已经很累,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一定更累且通常办不到。所以平静的讨论交流才是轻松愉快的事……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