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黑胶之路>>欢迎你加入吹水 [复制链接]

查看: 97298|回复: 674
11#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9-20 23:27:00 发表
您好松香兄!我非常明白您的意思,关于正切臂的力轨和力方向请细读74#。我觉得松香兄不太明白抗滑力的产生原因。

应该这样说:我们不能把这个向盘中心内拉的力叫"抗滑力";在唱臂处施加一个对抗这个向内拉的力,的反力才能叫抗滑力。

这个向内拉的力是怎样产生的些:1、唱盘转轴中心点顶部至唱臂转轴顶部中心点,这个距离叫:中心距。2、安装好唱头时,针尖至唱臂转轴顶部中心点的距离,这个叫:有效长度(这

中山张兄你好!

关于“侧滑力”与“抗侧滑力”的问题,我前面早已经有过阐述,请看看我26楼的帖子:
只要有类似圆周的运动,就会有向心力。只要有接触,就会有摩擦力。

唱头针尖与唱片接触,就产生了摩擦力;唱片作圆周运动,就产生了向心力。这两个力的“合”就是我们说的侧滑力。侧滑力使唱针内侧(指向圆心方向)摩擦力大于唱针外侧,为了平衡这个力,使唱针内侧外侧摩擦力平衡读取坑纹信息,就要给他施加一个向外的力去平衡指向圆心方向的侧滑力,施加的这个力就是我们说的“抗侧滑力”或简称“抗滑力”。

正切臂的唱头唱针也与唱片有接触,唱片也是进行圆周运动,因此正切臂【也会存在侧滑力】,同样需要施加一个向外的力去平衡指向圆心方向的侧滑力,不过正切臂(唱臂)播放唱片时需要不断地慢慢向内移动,而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也需要一个力去“推动”克服唱臂架的摩擦阻力才能运动,且唱臂架摩擦阻力力的方向与侧滑力正好相反,可相互抵消。

如果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正好【约等于】或【小于】唱头上获得的侧滑力,这个侧滑力就能推动唱臂向内不断移动;如果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明显大于唱头上获得的侧滑力,唱针就会“跳槽”,唱臂不能向内正常移动。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刚好等于唱头上获得的侧滑力,这时候侧滑力就正好被抵消,唱针才会处于最佳读取坑纹信息的状态。可要保持这个状态,的确有些难度…………。原因很简单,内外圈坑纹线速度不一样,唱针获得的摩擦力就不一样;唱针摩擦力不一样时,唱头获得的侧滑力也不一样…………。正切臂(唱臂)向内移动的“阻力”能【动态跟踪】这个侧滑力的变化吗?』


我想,关于什么叫侧滑力?什么叫抗侧滑力?我们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对如何形成侧滑力的认识上有些分歧,没有关系,现在大家都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得差不多了,如果仍然不能达成一致,还是暂停讨论的好,回归楼主的话题会有利于帖子继续有序进行。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2#

原帖由 hpstudio 于 2011-9-21 1:22:00 发表
呵呵,LP兄夸奖,摸着石头过河~~~得到不少人指点,受益良多,当年玩REVOX 多亏威马兄和已经故去的江门陈会长指点。

提到江门陈会长,可是一个非常谦慎的老前辈,有过一面之交,且本来约定要来我这里,时间都基本确定了,不料尚未成行却天有不测风云,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令人——怀念!悲痛!遗憾!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09-21 01:44:51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3#

如果以内圈半径5.5cm位置与外圈半径14cm位置相比,线速度比约为;1:2.5,毫无疑问信息坑纹被“压缩”在比较短的坑纹轨道上了,导致同样的频率坑纹,内圈半径5.5cm位置上的坑纹就比外圈半径14cm位置上的坑纹缩短了2.5倍。

而针尖与坑纹两侧的接触面积是基本固定不变的(尽管不同结构的针尖有不同的接触面积参数,但是这个参数仍然是基本固定不变的),而且针尖与坑纹两侧的接触面积也不能做成像刻刀那样的细小锋利,否则唱片播放时就不是磨损的概念,而是被锋利的物件“刨”掉一层的情形了。因此针尖与坑纹两侧的接触面总是要有一定形式的曲率、弧面处理以减小对唱片的磨损,同时还要兼顾可读取到尽可能小的坑纹信息,这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针尖结构。

不管什么类型的针尖结构,考虑到“磨损”的因素,总是不可能做成像刻刀那样细小锋利的,从这个原因看,刻刀刻上去的一些高频信息由于单位时间里频率高密度大坑纹细小,针尖已经无法进入这些细小坑纹并完美反映坑纹信息,就会造成信号丢失。

假如某针尖在半径14cm的外圈可读取50KHz的坑纹信息,到了半径5.5cm位置的内圈就只能读取50KHz*1/2.5=20KHz的信息坑纹了,其实这还只是理想的情况,如果唱头调整不好,内圈就很难完美读取到20KHz那么高的频率信息。

不过通常认为高频上限能完美还原到16KHz就可达到高保真的初步要求,实际听感也已经相当不错,播放黑胶唱片如果有一个较好的唱头加上不错的系统,调试到位,内圈尽管理论上明显不如外圈,但是也能有很好的表现。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4#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玩唱片,但是由于经济条件和市场条件限制,当时收藏的黑胶唱片大多数是国产单声道唱片(薄膜唱片是主打),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收藏了几张欧美及港台立体声,但当时还没有立体声唱头,偶尔也只当单声道听听,睡梦都想拥有一套立体声系统……。现在收藏的唱片绝大多数都是近几年在二手市场买的,不少二手唱片(约1/2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外圈前几分钟磨损都较明显,音质明显相对较差,几分钟甚至十来分钟后(直到结束)声音表现才达到唱片版本的正常水平,偶尔还会遇到内圈音质好于外圈音质的情况。成色较新的唱片(约1/3多)就没有这个情况,尤其是三维立体声声场和音质方面,正常情况外圈总是会比内圈好一些。

说上面这些现象是要提示一个问题:一些朋友播放唱片时,好像总是心猿意马,几分钟就换碟,这是个不好的习惯,播放CD唱片没有问题,播放黑胶唱片也这样,调整到位的系统磨损会较小或许还好一些,可年长月久就会出现唱片磨损不均匀、严重的就会造成内圈音质好于外圈音质的反常现象。曾经不少前辈都建议:平时听黑胶唱片最好听完整面再换碟。这样偶尔烧友造访要求换碟就没有多大关系了,爱护唱片要从播放开始,良好的操作习惯对唱片养护也是有好处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5#

薄膜唱片的确是很难谈得上什么音质,记得有资料说频响上限只有7~8KHz(-10dB),由于当时的唱针(中华牌唱头)基本上都是“人造宝石”(酒石酸甲钠晶体)针尖,很粗燥不耐磨,使用几十小时音质就明显变差了,因此实际播放读取到的高频上限往往还达不到7~8KHz(-10dB),放大器也就常使用RC、LC电路对5~6KHz以上高频进行补偿提示,至使整体声音失真非常明显。哈哈!不过当时仍然是折腾得很强劲哦,回想起来,仍然可算是快乐时光。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6#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9-23 11:22:00 发表
看到大家的讨论,收获不小。
不过松香味兄的说法的确有问题。一是基本知识。二是态度,本帖里,各位高手(不含开心果)都对产生侧滑力原因有正确的共识。可是松香味兄依然是:“即使最后不能统一意见,各自保留观点就好,不必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已经很累,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一定更累且通常办不到”。



很久不见了,最近可好。

观点不一致时采取“各自保留观点”的态度有问题吗?你上面这个发言是不是有点借势(借刀)强求别人接受一个不能赞同的观点呢?所以按照你的逻辑,我没有接受就是态度有问题。哈哈!硝烟味是不是太重了?

我前面的观点是:上面两个图都忽略了向心力,“图解”显然存在问题。有请开心果兄补充完善。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09-23 12:12:32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7#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9-23 13:06:00 发表
侧滑力的产生,几位高手已经说清楚了,如果说已经象1+1=2那样是常识了,也许有点过分。不明白你还想保留什么观点。

再说一次也许你还是装糊涂~~~~~~~

我前面的观点是:上面两个图都忽略了向心力,“图解”显然存在问题。有请开心果兄补充完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8#

原帖由 开心果 于 2011-9-23 13:06:00 发表
侧滑力的产生,几位高手已经说清楚了,如果说已经象1+1=2那样是常识了,也许有点过分。不明白你还想保留什么观点。

假如你认为讨论侧滑力可以忽略向心力,或者忽略向心力去解释侧滑力已经很完善,已经像1+1=2那样无懈可击,那么我现在明确的告诉你,对你的见解我同样表示——不可认同。但是我会清楚,持不同观点的人数中,多了你的一票。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23 17:03:00 发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23 13:16:00 发表
再说一次也许你还是装糊涂~~~~~~~

我前面的观点是:上面两个图都忽略了向心力,“图解”显然存在问题。有请开心果兄补充完善。

不要再争论了,我刚刚再做了一个试验唱头落在转动的光面唱片上,纹丝不动。[/

只能说明这个正切臂轨道摩擦系数仍然较高,向心力无法克服这个摩擦阻力去驱动唱臂移动。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0#

要证明这个正切臂轨道摩擦系数仍然较高,具体方法是:用一条细长软线系上一个小吊锤,为了获得较高精确度,小吊锤质量不宜太大,一克左右就可以了,而细长软线长度不小于50cm,且细长软线的质量与小吊锤的质量相比可以达到“忽略不计”的程度。

在【平行唱臂轨道】的上方高约50cm处【牢固】架设一把钢尺,系上一个小吊锤的细长软线另一端用【活结】的方式绑到平行唱臂轨道上方架设的钢尺上(可左右移动),先使小吊锤自然垂直静止,然后移动绑到平行唱臂轨道上方架设的钢尺上细长软线(或移动唱臂),使小吊锤自然垂直时刚好靠到唱臂(刚好接触唱臂),这时候小吊锤的重力对四周都没有产生任何重力分量,对唱臂也就没有产生任何“推力”。记录下细长软线在钢尺上的刻度,并作下记号,作为参考零点。

接下来继续向靠唱臂方向一端慢慢的移动钢尺上的细长软线,直到唱臂被小吊锤的重力分量刚好推动为止,记录细长软线在钢尺上移动的距离(要反复多次实验,取多次实验的平均值),那么已知细长软线长度、小吊锤质量、细长软线移动的距离,小吊锤的重力分量就可以准确计算出来了。且小吊锤的重力分量(推力)在这个实验里就可以认为约等于唱臂的摩擦阻力。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