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内圈半径5.5cm位置与外圈半径14cm位置相比,线速度比约为;1:2.5,毫无疑问信息坑纹被“压缩”在比较短的坑纹轨道上了,导致同样的频率坑纹,内圈半径5.5cm位置上的坑纹就比外圈半径14cm位置上的坑纹缩短了2.5倍。
而针尖与坑纹两侧的接触面积是基本固定不变的(尽管不同结构的针尖有不同的接触面积参数,但是这个参数仍然是基本固定不变的),而且针尖与坑纹两侧的接触面积也不能做成像刻刀那样的细小锋利,否则唱片播放时就不是磨损的概念,而是被锋利的物件“刨”掉一层的情形了。因此针尖与坑纹两侧的接触面总是要有一定形式的曲率、弧面处理以减小对唱片的磨损,同时还要兼顾可读取到尽可能小的坑纹信息,这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针尖结构。
不管什么类型的针尖结构,考虑到“磨损”的因素,总是不可能做成像刻刀那样细小锋利的,从这个原因看,刻刀刻上去的一些高频信息由于单位时间里频率高密度大坑纹细小,针尖已经无法进入这些细小坑纹并完美反映坑纹信息,就会造成信号丢失。
假如某针尖在半径14cm的外圈可读取50KHz的坑纹信息,到了半径5.5cm位置的内圈就只能读取50KHz*1/2.5=20KHz的信息坑纹了,其实这还只是理想的情况,如果唱头调整不好,内圈就很难完美读取到20KHz那么高的频率信息。
不过通常认为高频上限能完美还原到16KHz就可达到高保真的初步要求,实际听感也已经相当不错,播放黑胶唱片如果有一个较好的唱头加上不错的系统,调试到位,内圈尽管理论上明显不如外圈,但是也能有很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