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黑胶之路>>欢迎你加入吹水 [复制链接]

查看: 97280|回复: 674
1#

原帖由 hpstudio 于 2011-9-20 23:35:00 发表
阿杰兄,不争也罢~~~~~有点意思,曾经玩过几年的REVOX伺服动力正切臂,最近也有机会调整过与楼主唱机一样的清澈盘和TQ-1轨道正切臂,虽然我现在用的已经不是正切了,但不得不说,正切臂虽然是理论上是最理想的唱盘回放方式,但是无论是伺服动力正切还是滑道正切,都会有不同的失真。

正切臂有短臂正切和长臂正切,短臂正切的典范有REVOX、Souther以及后来买了Souther专利的Clear A


HPSTUDIO兄说的有理有据,支持.

很多理论上非常好的器材,其实际表现很一般.轴承唱臂和正切唱臂都各有优劣,要是轴承唱臂一无是处,早就被市场淘汰了.常言道:针无两头厉.

同样升压牛的使用也自有道理.BRINKMANN,NAGRA,EMT等旗舰级别的唱放照样内置升压牛,问题是你的升压牛的质素和整个放大线路的质素去到哪里?当你搞清楚纯粹的电子线路放大低输出MC头放大倍数是几千倍,升压牛可以承担一个数量级,电子线路放大只要几百倍的时候,你就明白了升压牛的意义所在了.MC放大,不用升压牛,增益70DB以上的,看看总谐波失真能过关的唱放是什么价位?

对一种经过实际检验的玩法,不要轻易用理论去否定他.

吹太多的理论都是浮云,还是多听吧.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10/9 11:29:36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21 18:00:00 发表
如果以内圈半径5.5cm位置与外圈半径14cm位置相比,线速度比约为;1:2.5,毫无疑问信息坑纹被“压缩”在比较短的坑纹轨道上了,导致同样的频率坑纹,内圈半径5.5cm位置上的坑纹就比外圈半径14cm位置上的坑纹缩短了2.5倍。

而针尖与坑纹两侧的接触面积是基本固定不变的(尽管不同结构的针尖有不同的接触面积参数,但是这个参数仍然是基本固定不变的),而且针尖与坑纹两侧的接触面


松香兄过多的理论上的追求和探究,只能让你陷入迷宫.还是以实际听感为主,理论支持为辅.本来黑胶播放已经存在几十年了,理论上是成熟的,关键在于讲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器材的设计和制造.这个过程变数太多,不是简单的理论可以解决的.机械上曾明的力学理论,受到的因素影响太多.我们普通烧友就只能耳朵收货,以听感为主.
TOP
3#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1-9-22 22:53:00 发表
近年发现,支点臂也一直在发展当中,并非停滞不前,有些我们认为支点臂无法克服的缺点,随着新型材料和更精巧的工业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当然,如果从理性数据去分析,一些经典的古董器材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甚至是一些致命的缺陷,但不能否认的是音响除了技术性指标外,审美取向也有很大因素。另外,我们听音乐,玩音响都是图个心情,一套器材,只要能让自己心情好的自然就是耳中的HIEND。除了器材的声音品质与


KUANG版一语道破天机.赞同.
TOP
4#

纹丝不动说明唱头的重力带来的侧摩擦力等于侧滑力.
TOP
5#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23 17:13:00 发表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1-9-23 17:06:00 发表
纹丝不动说明唱头的重力带来的侧摩擦力等于侧滑力.

看来你是文科的,没学过工程力学。


看来你是不明白我在说什么.
TOP
6#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23 17:31:00 发表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在一条直线上,那来的横向侧滑力?


看来你也是文科出身.圆周运动没有离心力吗?

针尖和唱片之间的作用力,无非是唱头重力,离心力,摩擦力,空气阻力,说起来麻烦,其实很容易理解.
TOP
7#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25 11:56:00 发表
原帖由 JWang 于 2011-9-25 11:16:00 发表
To 松香味
http://www.audiophilia.com/features/cartridge_setup.htm



总算认同松香味兄的一个论点.

物体之间做圆周运动,没有向心力(离心力),真是天方夜谭.这不需要什么工程类毕业,中学物理都讲的很清楚了.连一个重要的力都忽视了,讨论其他的都是YY.
TOP
8#

时光兄的2),的确轨迹不是标准的园,但是由于每圈的变化很下,可以视为园周运动的.
TOP
9#

当然向心力的产生和沟槽有关系的.

举个例子,马戏团一个节目,在大的圆通上骑自行车或者摩托车,利用的就是做圆周运动的离心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