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眼”看指挥家 [复制链接]

查看: 31870|回复: 220
1#

re: zjize

切利比达克我是很尊敬的。他的布鲁克纳是天堂般的。他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他可能比卡拉扬还要高贵。(卡拉扬是英雄的,不是高贵的)。都说既生卡何生切,对他的境遇是有些同情的。不过他的柴五我没听过,能否上传一段。(如果按他的布鲁克纳全集来看,它的柴五可能会是世界上最高贵的吧?)。还问卡柴六您觉得差在哪里?您所说的一些版本中还有哪些?
分享 转发
TOP
2#

mahler兄

欢迎继续搓下去。反正看的人不少嘛。我哪里有正义凛然地讲话,你问问Tim,我一直就是这样礼貌而自信的讲话的。看来你有些不适应了。

卡拉扬是好,某些地方绝对好,好在那里,我不一直在讲吗。
绝对的事是没有的,不要反复在说了。我就是这么认为,也没有办法。而且还逻辑性很强,更没有办法。

我现在是自摸清一色,高兴啊,嗓门儿就大了,还从未如此爽过,还从未有论坛让我打过那么多字,感谢砍柴兄你起个头,感谢Malher兄你这么个麻将瘩子,不过既然我糊了,邻座几位肯定不爽,不过要玩下去就得付钱啊。付了钱在继续搓啊。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3#

我刚才翻了一下,少了一位绝对重量级人物,尤其上海的爱乐者息息相关的:伟大的陈燮阳同志
他的外形是有特色的
他的态度看上去是很严谨的
他的擅长是加演的曲目
他的北京喜讯到边疆是权威的
他的良宵也是令所有来访的指挥家相继学习的
他的为人总体是不差的
他的指挥棒是送给过我的(现在还精心保存着)
他走在路上经常是会给贝多芬同学撞见的
他的每次协会讲座是亲切的
他继承了切利必达克的“不好“录音的风格
他的现场演奏以后可能会被EMI灌制的
他的近两年是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他的广告是证明了他只能是一个搞音乐的
他的乐团近来据说是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的
他的失踪看来是卓有成效的
无论如何
他的音乐会是让我怀念的(有一次我们是坐在了陈至立的位置上的)
他的曼弗雷德首演在我心中是难忘的
他的时而会扭动的身子还是可爱的
总之,
他是伴着我和贝多芬同学长大的
不好意思
我们是伴着他长大的

永远的陈燮阳!
不要误会(他还活着)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4#

马大哈 在 2004-9-22 17:54:21 发表的内容
审美都是以已知的片断去臆测未知的,东边的说东边好西边的说西边好是不奇怪的,好为人师要求西边的说东边好是可笑的,动不动摆出架子证明自己是个学者让人要呕胃的,文人相轻相互侃殴是让老粗鄙视的,说说笑笑介绍点知识大家是觉得可爱的。


qie , 你的针对性也太强了,你的偏袒性也十分明显,弄个虚伪的文字写些大白话,陈词滥调,没劲。再说,我们搓麻将你在旁边看就可以了,不然我想轰你走。因为我从未是个文人。我是一届粗人你怎么还看不出来尼? 就是恰好有人要听我课也没办法。你有看到我写了那么多错别字吗??
TOP
5#

承蒙贝多芬同学念及我家外婆,令我想起当年麻将的美好时光。已有多年未碰,下次元旦再聚,定设一桌,可惜外婆久未出山,年事已高,眼睛也花,只能来做,技术指导.

本来手里拿着砍柴老师给我们的奖金准备金盆洗手,来讲音乐。可是钱却给有点着急的ma兄抢去了,说要到月下去找马大哥帮忙。否则,家当都要输光了。算了,看着可怜,我尊重砍柴老师的用心良苦。这钱也不追了。

(换行了!)
曾看过一套叫某某某某的艺术(The art of ....) ,其中有两张是讲指挥的艺术,蛮有价值的,这当中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个叫Busch的德国指挥(我不熟),整个一个痉挛主义者,尤其是瓦格纳的东西,看着激动,舒畅。希望有对他更多的介绍。
TOP
6#

羡慕上山砍柴兄的闻多识广。但看到那么多的形容词,对音乐来讲难免有些虚幻,而且那么多人,难免变成一本同义词词典,也许很多人根本就是大致相同的。不妨归个大类,一概而论。另外,这里有没有什么FTP, 不是要放那些动辄百兆的APE, 只是希望对你的观点有个感性认识,比如可截取数分钟片断压成mp3(无需考虑音质)。不然,精妙的律文,于我等后辈等于无物。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7#

mahler兄的反馈显然是我意料之中的。

显然每个人的体会是不同的,个人的成长背景及对音乐的看法也是非常不同的。我的这些观点自然与我是十分有道理的,这是我在客观的没有排斥和偏见的情况下的结论,可能您觉得不对,可能您还没有感悟到。一人捧一张KARAJAN是绝对有聊的,是来听的不是供奉,因为到底音乐是至上的,有一个超脱的诠释够了,卡让我知道音乐是怎样的神物,然后我是用这些神物转化到我的生活的其他方面,而不是去比较(比较是无可厚非的,但在比较之后就变得无足轻重,我已经很肯定的找到了方向,也许这是我自视生来对音乐的超凡的感觉,以致迅速借由卡找到了通路,了解了音乐的美的真相,使我有十分确定的“标准”来评判音乐的好坏和任何一个版本。)我不会去聆听哪怕是差一点点的东西(当然我开始会很乐意的去听几遍),这是我的唯美主义的体现,这和我的专业与性格有关。在反复的经历勃姆的精准和托斯卡尼尼的迅猛(我对他们的视觉表现的观察可能比其他人要多一些),我以为此二位有贡献,但这和杰作是不同的。杰作经常可能只有一个,如果还有,我目前没有听到(并且我已作了预测)。客观和态度又是两回事,超越前人是我作为一个设计师的永远的推力。但音乐经常不是一个所谓超越的问题,这是个与本能直接相关的问题。有些事情对于人来讲是永恒的。创新和超越也是不同的。不知道您是否已经明白了。(比如,很多版本只是不同而已,谈不上超越)。
下面是关于形象的问题,自古以来不少英雄伟人就和这个东西无法分离,这不是简单的一种视野,而是一个给他人产生鲜明印象并直接影响他人行为情绪的视觉元素。这当然不是在所有场合至关重要,但在某些场合,是! 您难道不觉得柏林爱乐之所以有世界上最好的弦乐和这些没有一点关系吗? 你难道觉得富特时代的柏林爱乐在演奏时的气势是一样的吗?(福特的形象当然也不差)这里形象当然不只是相貌, 这种形象(包括许多其他视觉因素,如气度,造型,衣着,举止等等)综合在指挥那刻奇妙的瞬间将爆发出精神的火花(所以托斯卡尼尼爆不了贝多芬的火花),这是非常科学的心理学的范畴。加之卡的上帝般的指挥舞蹈,这至少比托斯卡尼尼要有感染力得多,显然更容易激发团队的精神(只要这些团员都长着眼睛和懂得情感)。更何况形式和功能的结合体向来要高超于功能主义。(这里没有篇幅来剖析卡的伟大的音乐舞蹈)。我所谓的形象大大超越了相貌本身(但相貌是基础之一)。说了那么多卡,不要以为我是把他供奉为上帝,一则他本来就是上帝;二则,我只会关注最杰出的。在不同的音乐上当然也有不同的人物。这让我又要闲扯到演奏家(包括指挥)和音乐的关系:有些音乐是和他们有关的,有些其实没有太大关系(不同时期,风格,形式的音乐)比如总体上单器乐的容忍度较之于大型管弦乐和重奏乐要大很多,即一些钢琴乐曲无论谁来弹奏都一样,老实说我听上音的朋友和听大师没有那么大的区别。这是一个总体看法。而乐曲本身的好坏也和演奏家有极大关系(众所周知,不是每位杰出的作曲家写的每一首乐曲都是经典的,且其演奏的难易程度也不同)。出色而简单的乐曲和那些演奏家的关系就相对小。回指挥上,每位指挥可能都擅长某些领域,这还要看具体是什么领域,有些指挥即使在那个领域是最出色的,可能也完全不值一提。我总感觉许多人有被神话的迹象(这好像是我自己的悖论:) 真正的神其实没有几个。
太晚了,还有很多要讲。不过希望还是多讲讲音乐而不是演奏者。至于300,500年纯粹是感性在听卡贝时所迸发出的火花,mahler兄大可不必牵挂,就像这里的砍柴兄一时兴起,律诗翩翩。

有空见面再聊。(好像那么多年,你我从未书面交流过音乐,可能你被我的名字表象掩盖了其背后的很强的逻辑性)。我也是一种版本。要好好比较,细细品味,是“一种很人文的气息,一种以前没有发现过的东西”:)   是一个很可爱的音乐狂。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8#

就指挥这个话题,自从我开始听到第一声乐队的共鸣,就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一个优秀的指挥应该具有可以激发他人内心的身体语言(视觉语言),指挥是音乐与视觉的双重体。所以大凡那些干净利洛的指挥不在我的喜好之列(这些指挥往往没有动作,护着机械的相个冷库的魔王:托斯卡尼尼首当其冲);指挥要有形象,不是要有,是必须具备。他是一个统帅,貌不惊人自然就是先天的短处。所以,难看的指挥也不在我的喜好之列;指挥的严谨不是必须的,有时这是巨大的累赘,要有创新的精神,他的主要依据是音乐本身和他自身的某些结合,他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握不主要来自作曲家的原意,至少当原意和音乐本身有冲突时,不盲目。(所以一便又一遍重复莫扎特的段子我不敢恭维)。那么,好的指挥比如卡拉扬,克莱伯。前者是英雄,后者是仙女,都有着让人无法不激动的身体语言,同样的,他们的音乐呢?! 这世界上本来有很多伟人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存在是多余的,因为有另一些更伟大的存在。卡拉扬是500年出一个,克莱伯是300年出一个,所以贝九的更好的演绎我这辈子是肯定听不到了。也没有这个必要了。有时间,会放上卡的一些录音片断,希望大家多多放上音乐,以真正的感性来比较,这是我对一个好的音乐论坛的期望。
TOP
9#

Re: Mahler兄
其实指挥的训练和排练能力向来是最关键的,这点我毫不怀疑。试看卡的排练也一直是睁眼看世界的。可见他并没有那么的做作。至于演出或拍摄影片时,那绝对不是一双具象的手和表情。那是本能! 一种前无古人的方式将人类情感以人类的所有感官系统表达出来的本能。不知道诸位听音乐的时候是什么状态。我可能属于暴动型,无法抑制本能的去挥舞所有的肢体和器官(10年了,有增无减),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神圣的朝圣,像一个虔诚的教徒没有意识地那里狂喜狂悲。想必卡在演奏的时候是一种发自本能的放纵,(这个时候他可真正享受音乐了),排练时对每个指挥来讲是疲劳的。是一种工作。这里我意为卡的动作动机做一个合理的解释。
其实最最重要的在于卡的(原本就十分高超的)理性上的认知通过了一种十分易于人们接受和感召的感性方式表达了出来。这是划时代意义的。如果你觉得这只是花哨,诗意,那是反人类学的。你把人看成了机器。机器是演奏不了音乐的。既然是人,就显然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交替作用。这里有两个内容,首先,一个指挥的视觉元素绝对是他的功能得以体现的要着,实事证明人类眼睛的敏感程度是排第一的(即眼睛的刺激是最容易引起诸多生理心理上的反应的,盲人除外)所以,你是无法放弃的,你在和音乐的接触中,经常是无意识的将他转化为图像再产生一种感知的(盲人尤其),所谓的不需要反而是做作的有意识行为,不过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视觉的影响,只是没有察觉罢了(至于卡的双眼紧闭,一则完全是出于功能上的不受干扰的去表达他所绝对意识到的视觉乐器,二则是个人英雄性格的集中体现;三则是绝对美学上的需要-----以此产生一个高度的功能形势的统一体);其次,这种视觉元素显然有优劣,所产生的影响也会受到其他诸如理性认知等因素的冲击,但其仍然一直在作用。从第一个层面,柏林爱乐的所有乐手首先是一个人,他们无论在排练时还是演出时都是眼耳心脑协调下的结果,像克爷这样的例子只能说明是某种机械的条件反射,是机器和动物的行为主义。只能说这种批量生产的产品质量确实不错。那么我们马上来关注第二个层面,即卡的成就(除包含理念上的认知外)还来自于这些具体的视觉体现。我有十分具体的分析,(有空可以来听我给艺术系学生上的音乐课:)。

概括之,一是他对气流的超凡控制,有我们太极的韵味在其中,以至产生了一种我认为是音乐中的至高境界的状态:没有棱角的音乐,来于无形去于无形。相信你听过他的Malher九的末乐章(非金卡版)。当那个救世主的弦乐出场后就飘荡在空中没有一丝边界的到达结束,而这种气流是完全契合卡从肩部到手指的每一次没有痕迹的衔接,天马行空。而那些致命的张力也是因为没有棱角而显得格外有张力!尤其中后段的小提声部在高音里的凄厉的连续挣扎,不可思议的是如此的戏剧性但所有的折角都是找不到的,正如其每一次的手掌向下紧张的推压之后迅速的向周围化解再韧性的反弹(像是钢琴演奏中的断音)然后推出下一个张力(乾坤大挪移想必就是如此:)。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特里斯坦伊索尔德里最后那段伟大的模进;老柴的每一次没有棱角的暴躁,(这不是姆拉文斯基的俄罗斯式的无节制的狂野)但是老柴音乐的最最精致的狂野。(我一直非常非常不解与“公认”的姆的演绎无人超越的说法);贝多芬,我很亢奋的多次那别的演绎来一字一句的比较,不说了,太多了!
概括之二当然是他的各种视觉把握所产生的极好的功能性:他对乐队位置的改善(放射状下陷式扇形),使每个乐手对他一目了然;稳健的双腿给于整个乐队最可靠的心理支柱(当然这不是卡的专利);性格鲜明的二次运动(Secondary Animation:即当手肘在运动时,手掌和手指分别作不同(如节奏)的运动,将乐句刻画得超常的入木三分;
概括之三当然就是其视觉上的美学享受,毋庸置疑。这可以上升为舞蹈艺术。所有的运动轨迹所触发的点、线、面无疑是本世纪最伟大的纯粹抽象主义大师康定斯基著作:点、线、线到面的再现。两种艺术(至少)所交融迸发出的火花可能是当年贝多芬难以现象的。顾我认为也许超越了作曲家对作品的期望,“不忠实”经常表现出的是超越了作曲家而更忠实于音乐本身,音乐是个奇妙的东西,也许很多作曲家是发现了达芬奇密码而醍醐灌顶的(昨刚听女友讲过这本书:) ,总之,卡的双重美学价值可以写成书了,暂说道这里。
概括之四:确实出众的基本功;节拍控制能力;精确性(没有一个重点被手势所忽略);良好的记忆力和非凡的激情与克制能力;左右手的分开思维......显然这些属于他的底蕴,就像毕加索何以服天下,当你看了他的早期素描就明白了。
以上是十分粗略的理由,这些东西或许你觉得不是卡的专利,但确是被他发挥到极致和完美。加上他的天时地利人和。这种时代性的东西有时是很难再造的,现在已不太可能有第二个贝多芬了。
所有这些使初恋情节篇不攻自破。从心理上,我们每天都在初恋,当一个事物长期的能够引发你的新的感觉而产生初恋情怀后,你会和她结婚。

最后再来抒情一下,妄语并非不可取,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毒害太深,以至当我第一次看到我们的奥运健儿在雅典的嚣张,跋扈是多么激动地让我流泪的事情。我们要感性,让理性见鬼去吧。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