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ler2004a 在 2004-10-1 0:07:17 发表的内容 最后说说古乐。我觉得是有价值的,跟砖头大哥大是两码事。所有买过ARCHIV唱片的人都会赞叹它们的艺术设计,那些美轮美奂的封面是否给过你复古的美感?而这些高质量的古乐带给你的复古之美,至少是封面的10倍。我要提这些伟大的名字:嘉德纳、哈农库特、平诺克、科普曼、麦克里希......他们的不懈探索还给我们一个本真的巴赫。哪怕他们只给过我们这么一个巴赫,都已足够伟大。 我有时庆幸自己是个怀疑论者,惟怀疑,所以总是尝试,总是接触一个又一个惊喜.......也许我也不理性,可是幸好我还在怀疑...... |
顺便也带回小克。
大哥大一喻确属当时兴起,不甚确切,言过了。 本意在于,说明近代的乐器可能更适合表达宏观的音乐,即无论谁的作品,哪怕当时他是为古乐器而写,但那个时候没有新的材料和技术。乐器的演化也绝对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所以,现代人用古乐去本真,有非常的学术价值,但艺术价值就难说了。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我听了古乐版之后的感觉使我了解了一些事情,让我眼界大开,但近代的管弦乐团所带来的震撼是难以企及的。
比如我在希腊看到了最早的神庙建筑,是著名的雅典帕特农神庙的雏形,更是后来古罗马建筑的原型。他是最原始的神庙,当时的人因为某种功能和宗教设计了这样的建筑,但当时的材料,加工和结构比例都无法和后来的古罗马相提并论。古罗马的神庙作用和那座原始的几乎是差不多的, 我想如果当时罗马人都遵照那座神庙来建造的话可能将会是人类文明的灾难了。罗马人改良了材料和比例,使之更符合神庙建筑的美学和功能特性。那么近代乐器和编制的改良应该更符合音乐的美学及功能特性吧
至于
“另辟途径,极力寻找的新的方法“一说是有感而发。我的一位朋友,上音的研究生,他的课题不是浪漫派,巴洛克,他研究的重点是巴洛克以前和当代音乐之后的。为什么? 因为中间段都没有什么好研究,你在研究已经太难突破了。与此如果我要写一篇关于平面设计的论文,大概也会关注我们甲骨文和设计美学的关系。笔由心生,这里补充那句话的心理背景。对于这些古乐音乐家的伟大性,我并不质疑。
我现在的疑惑是,当古乐被演奏殆尽的时候,我们的后人还能演奏些什么,研究些什么或者以什么方式演奏。
啊...答案想到一个:我们伟大的谭盾,他不是写了一部“鬼戏”,用石头来演绎巴赫的平均律吗? 看来还是现代音乐会历久弥坚啊。(这里决无讽刺任何一派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