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眼”看指挥家 [复制链接]

1#

英伦四月天 在 2004-9-22 15:02:45 发表的内容
其实上面几位同志的争论都建立在自己的主观意见基础上或者一些经验的东西,其实辩论最忌讳的就是这个,最好多一点理论性的东西加近来,辩论的层次会提高很多,也比较有意义,而且,辩论的论题最好也要具有可辩行,大家不能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最后裁判说:大家都不错,都没有跟着别人的思路走,呵呵。。。。。。


四月天兄,这本是我们砍柴同志发起的略带有调侃性质的四言评指挥的帖子,既然以四言为体裁,必然有点嬉笑怒骂皆文章的气氛。可是突然就插入DARAJAN二段不太通顺的文字,看了有点好笑,于是仍旧以四言的格式调侃了几句,谁知就此换回D兄更长的更不通顺的文字,甚至要我去听他讲课,至此轻松调侃的气氛终结了,网友每天都必须看他非常长又非常梗塞的句子。而我回他的文字尽量做到诙谐一点,风趣一点,以使广大网友下了班回到坛子上还能有个乐子,如此而已。这不算什么辩论,根本没辩题的,我写老谋子的时候,心里已经想象到他着急着为老谋子辩护的样子了,所以写的时候已经哑然失笑了,类似的乐趣是很难言说的,只有旧友故知才能会心一笑。希望DARAJAN兄也能会心一笑,而非嗓门越来越大。
上海话有个词,叫“搓”,大致和调侃一个意思,不过意味不同。“搓”DARAJAN兄一直是我这些帖子的主旨,搓不动是我的水平问题,搓不起就是别的问题了。反正我的乐趣是搓人,D兄如果习惯正义凛然地讲话,免不了继续被搓;我想,搓他是分分钟钟的事情。
分享 转发
TOP
2#

上山砍柴 在 2004-9-22 22:14:41 发表的内容
不小心我已经写了60个指挥家,加上阿龙、KEVIN、杰长老等朋友补的,总共已经有80对位指挥家了,如果能有朋友补上一点,我自己再写一点,那这事情就实在太好玩了。

后面有mahler2004a和darajan两位“贾雨村言”式的长篇大论的争议,而且都主要针对指挥家,为此帖赠色不少。


砍柴兄过奖了。其实本帖的精华全在砍柴的四言诗,比如为了克廉佩勒的“躯壳”的问题,我特地把克爷翻出来听了一遍(最近听音设备比较差,您能理解),确实有所感悟。
至于我们的“贾雨村言”的争议,我认为是不足道的。单方面一个贾雨村言是没用的,对过那个不是,令此帖黯淡不少,变成关公斗秦琼了,亦令我玩的很不过瘾,哈哈。
另外杭州农业大学的马大哈同学刚上来说了几句话,就被达老师轰走了,其实以我粗拙的文学基础看,马大哈同学的批评并没有指明是针对我们哪一个啊?DARAJAN兄不信把马同学的这些话套在我的身上读一遍,也是成立的呀!D兄勇于把这些话套在自己身上,令我的压力减轻不少。
最后我要“月下追马大哈”,希望您不要就此以为168论坛是个无趣的地方,如果我的言论让您觉得无趣,我诚挚地代表我这一方面道歉,欢迎继续和我们探讨音乐。
TOP
3#

DARAJAN兄的观点我是断然不能认可的,
以貌取人是豆蔻MM的视野您也采用可见是幼稚的,
如果不抱着超越前人的态度则所有乐团都关门是必然的,
留下所有人一人捧着一张KARAJAN供奉绝对是无聊的。

如果没有经历勃姆的精准何以觉得严谨是累赘的?
如果没有经历托斯卡尼尼的迅猛何以觉得难看是可耻的?
人生不过白马过隙数十年谈什么300,500年的问题
您难道不觉的是很可爱的?
TOP
4#

从指挥这个角度讲,我年岁越张,就越觉得指挥的训练和排练能力是最关键的。一个作品排练到OK,上台了指挥就是带动一下,剩下来指挥采取什么动作,都是个人爱好。所以KARAJAN即使不闭上眼睛,双手不是诗意地挥动,我想BPO的声音也不会变样。克廉佩勒晚年身体不好,排练经常由助手代劳,稍有不对,他老人家在台下使劲地跺脚,乐队便马上跟上克爷的节奏与韵味。这是否可以残酷地说明一些问题?也许我不懂视觉艺术,更很少看DVD,音乐给我的空间已经足够大,我暂时并不需要一双具象的手和一个具象的表情来帮助我领悟问题。
音乐是个人的东西我承认,而版本是有一定客观基础的。如果一定以个人成长与性格做考评,那就没有讨论的意义了。比如某某初恋时听的肖邦或者格里格协奏曲,也许是某个无名版本,也许是磁带,认准了一辈子都说它好,这我们无可厚非的;可是到坛子上来讲述它好的话,你必须给我理由,独奏如何,协奏如何,录音如何,而非初恋情结。否则我等老年纪人无从理解。
我自己刚开始接触古典乐的时候,有好几个人和好多杂志说卡拉扬不好,我一步步自己摸索,终于在第10张CD的时候确定了卡拉扬的权威(77年贝9)。第1-9张CD花了我1年时间,期间经历无数事件,张张可以代表我个人的情结,我的悲喜,可是我仍然执着地否定了他们。我现在仍然要说,那9张从技术面讲乏善可陈。也许我这样很没劲,可是希望DARAJAN兄能有所启发。
正因为这种态度,我从喜欢卡拉扬的第一刻起,就明白他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曲目上他的华丽和高贵是不忠实的。从版本这方面讲,我没听过的版本犹且不敢发言,更不敢揣测虚无的未来。断言有什么终极版本的人,我一般都不去反驳他,因为这肯定是初恋情结的产物。听得越多,也许越迷糊,可是至少能够不逾矩,不妄语,我想我至今不能说我做到了。
TOP
5#

REARAJAN兄

10年了,你还是这样暴动型的话,应该多想想原因。是不是10年来听来听去是老柴4,5,6,或者是小贝4,7,9?是否深入聆听过小编制的东西乃至单乐器的东西?很多睿智藏在这里面,我可以说我目前80%的听音时间是听这些东西,所以我不是暴动型。这里面最好的例子就是巴赫的键盘音乐,上次介绍你买的歌德堡,不知你用心听了没有,如果用心听了,应该火气顿消,如饮清泉的。扯这些不是跑题,是想表达一种视野,我现在看卡拉扬问题,就象从别的一个山头那样来看,了解交响曲是音乐的一个部分,而指挥又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肢体动作更是见小了。如果你蹲在肢体动作那个地方看卡拉扬,当然是一座喜马拉雅山了!
回到交响曲本身,马勒9是不错的例子,你敢说卡拉扬不理性吗?弦乐极弱处维持张力而不断,高潮处保持克制而不拖泥带水,那种声音仍然是高贵而华美。比较波恩斯坦,你会发现,老人家高潮处至少有几分钟是交给乐队自己发挥了,而极弱处又感觉就要断掉;然而这也无损于波老的伟大诠释。在很多曲目中,我们都听过远远比卡拉扬更感性的指挥的诠释。
您说“像克爷这样的例子只能说明是某种机械的条件反射,是机器和动物的行为主义。只能说这种批量生产的产品质量确实不错。”我是严重不能同意的。这说明您的自我的感性的光环已经过分地膨胀,而伤及周边了,这个周边包括我。克爷的《庄严弥撒》是一个对比度极其凶悍的版本,那种有些粗鲁的极强符号,我敢说够感性了,建议你买一张听,甚或我可以从李源处帮你带,然后再回顾一下你自己下的“批量生产”的定语。
最后,我认为贵校的艺术系学生都是视觉英雄,万万不可再由你来讲述音乐艺术了,否则倒真的会有“批量生产”的味道了。建议聘砍柴兄为客座讲师,我为助教,我们月薪要求都不高的。^_^
TOP
6#

REARAJAN兄

如果真的在贵校开课,我想可以让砍柴兄开一年现代音乐的课程,我可以肯定学生会暴动的,不过暴动是不是针对原来的老师我就不好说了。我区区一个黄鱼大学的毕业生,是没有资格来讲课的;不过我已经就现代音乐跟砍柴老师进行了长时间的启蒙--我们今天还在讨论DARAJAN兄您的作品,毕竟您的作品也是现代音乐的一部分。从这个细节您可以发现我对现代音乐的重视程度,如果我对勋博格,博格,梅湘,布列兹等嗤之以鼻,怎么可能认真倾听您的作品?
我不是要说服您,从开头就不是,我只是表达自己的意愿。特别是听到您正在开课并邀请我去听您讲课,更产生了要追究一下的念头。引用您这句话:“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和钢奏里也有平淡的东西。莫扎特更是如此(我一向不喜欢此兄弟,只是茶余饭后消遣一下)”我感到害怕。您一节课有45分钟,假设不停地讲,此类言论一堂课可以重复100多次。没有音乐修养的学生会跟随着您的言论,他们毕业了还会留校当老师......从此伟大的莫扎特会在您的学校被诋毁成什么样子?!
我仍然要说,最伟大的音乐就是清泉般流淌的音乐,比如贝多芬最后的钢奏,最后的四重奏,巴赫的键盘音乐,巴赫的大无,即使是交响曲中,也能找到贝9,马勒9,在这些交响曲最澎湃的时候,你也能听到她们最纯净的颗粒;激动,没错,我也会激动,因为我从急流中找到清泉的源头。为什么我说交响曲中有很多作品很一般,乃至烂,正因为他们浑浊,只是百八十人一起发声音,轰响而已。
关于卡拉扬的模式问题,我举几个例子。第一是西贝流斯,卡的处理极其华丽感伤,这个模式是否对?建议您仔细听听。第二是德沃夏克,这个人是有乡村的可爱而粗拙的泥土气的,卡拉扬把他处理成光滑而无棱角,是否权威?第三是老柴,老柴本身就是非常歇斯底里的人物,而卡的处理又是如此坚忍高贵,好像作者叫VON TCHAIKOVSKY,是否准确?我已经说过了,我是卡拉扬忠实的听众与崇拜者。我特别强调“忠实的”这个词语。
TOP
7#

上山砍柴 在 2004-9-21 10:58:32 发表的内容
darajan兄对指挥的动作看来是很在意的,既然这样的话,或许我们应该谈一谈指挥的动作。
例如,卡拉扬指挥是和面式的,富特文格勒指挥是晾尿布式的,小克来伯指挥是赶麻雀式的,索尔蒂指挥是赶苍蝇式的……


陈佐煌我上次去看来着,觉得他指挥是“砍柴式”的......^_^
TOP
8#

REARAJAN兄

在别的论坛曾经读到这样的对话,大概地引用如下:
一人问:各位怎么理解“悲剧”一词的含义?
一人答:只要看看坛子上某些人“万般皆下品,唯有富特高。若为富特故,余者皆可抛。”的气概,就大抵能够了解“悲剧”一词的含义了。
您虽然违心地承认卡拉扬不是完美的,可是我仍然觉得把“富特”换成“卡拉”,就是您的写照了。您现在聆听的曲目基本上都是情绪很紧张很火爆的那种,选择的乐团和指挥都非常有限,完全陷入狭隘的小圈子。您在您的课堂上批量生产情绪很火暴很紧张的爱乐青年(是否爱乐还不得而知,要看他们毕业后是否还听古典乐,要看他们是否离开DVD就不能享受音乐,我这里要打个很大的问号),他们也许觉得,听MAHLER和STRAVINSKY很火暴,很时尚,并且可以容易地拿到学分,WHO KNOWS?
视觉艺术我不懂的,我只知道中国有个号称搞了半辈子视觉艺术的大师,给世界奉上了“精彩绝伦”的8分钟!这些有“志趣和激进的气势”的青年,将来会为我们奉献怎样的作品,几乎是可以预见的,没办法,品位所限。
以前我们黄鱼大学又穷又破,犹且请了俞丽那和闽慧芬老师担任我们的客座教授,贵校乃中国名校,招生加上三产,赚钱向来有一套,为何在音乐课上如此节俭开支呢?砍柴和我去上课都是玩笑,请个专业点的老师倒是当务之急。
最后抱歉地通知您,10月1号的演出站票已经没有了,贵的我是听不起了,据说600元以上还有......不过您不用去了,“所有现场经验都是一塌糊涂的”,这场不会例外的。
TOP
9#

上山砍柴 在 2004-9-28 16:41:12 发表的内容
ADWS 在 2004-9-28 8:37:29 发表的内容
马里纳除了莫扎特还是莫扎特,制造了大批毫无个性的唱片。听他的贝5钢,完全一付娘娘腔……


ADWS兄差矣,所言太随意了。说马里纳不要说“除了莫扎特还是莫扎特”,而是应该问:“他没录过谁?”


他没录过俺马勒啊,呜呜呜....................
TOP
10#

感谢DARAJAN兄热烈流畅的文字,我之前说过“梗塞”之类的评语,现在看来我完全地收回,失敬。
黑白电视机的比喻很好,我之前一直想说说这个问题。我发现大抵在立体声时代到来之前去世的演奏家,无论其寿命如何,风格如何,身后的评价往往是愈炒愈高,具体的例子举不胜举了。相反活下来的那些人,要面对录音技术提高后因高还原而带来的压力。压力来自何方?来自于给观众想象的空间少了。之前听听杂音,听听炒豆声,所有人都会很宽容,音响的妥协给人以想象完美演绎的空间;而立体声特别是数码时代后,人们直接要求从唱片里还原完美的演绎,这个标尺是可怕的。
我们这样假想,把帕尔曼的琴音搞得细瘦干涩,模糊嘈杂,你还会指责他油滑吗?也许帕尔曼乐句链接处喜欢“炫”那一下子,在MONO录音中根本就听不见。克莱斯勒是否完美,你我都是道听途说。
最后说说古乐。我觉得是有价值的,跟砖头大哥大是两码事。所有买过ARCHIV唱片的人都会赞叹它们的艺术设计,那些美轮美奂的封面是否给过你复古的美感?而这些高质量的古乐带给你的复古之美,至少是封面的10倍。我要提这些伟大的名字:嘉德纳、哈农库特、平诺克、科普曼、麦克里希......他们的不懈探索还给我们一个本真的巴赫。哪怕他们只给过我们这么一个巴赫,都已足够伟大。
我有时庆幸自己是个怀疑论者,惟怀疑,所以总是尝试,总是接触一个又一个惊喜.......也许我也不理性,可是幸好我还在怀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