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眼”看指挥家 [复制链接]

查看: 31900|回复: 220
11#

感谢DARAJAN兄热烈流畅的文字,我之前说过“梗塞”之类的评语,现在看来我完全地收回,失敬。
黑白电视机的比喻很好,我之前一直想说说这个问题。我发现大抵在立体声时代到来之前去世的演奏家,无论其寿命如何,风格如何,身后的评价往往是愈炒愈高,具体的例子举不胜举了。相反活下来的那些人,要面对录音技术提高后因高还原而带来的压力。压力来自何方?来自于给观众想象的空间少了。之前听听杂音,听听炒豆声,所有人都会很宽容,音响的妥协给人以想象完美演绎的空间;而立体声特别是数码时代后,人们直接要求从唱片里还原完美的演绎,这个标尺是可怕的。
我们这样假想,把帕尔曼的琴音搞得细瘦干涩,模糊嘈杂,你还会指责他油滑吗?也许帕尔曼乐句链接处喜欢“炫”那一下子,在MONO录音中根本就听不见。克莱斯勒是否完美,你我都是道听途说。
最后说说古乐。我觉得是有价值的,跟砖头大哥大是两码事。所有买过ARCHIV唱片的人都会赞叹它们的艺术设计,那些美轮美奂的封面是否给过你复古的美感?而这些高质量的古乐带给你的复古之美,至少是封面的10倍。我要提这些伟大的名字:嘉德纳、哈农库特、平诺克、科普曼、麦克里希......他们的不懈探索还给我们一个本真的巴赫。哪怕他们只给过我们这么一个巴赫,都已足够伟大。
我有时庆幸自己是个怀疑论者,惟怀疑,所以总是尝试,总是接触一个又一个惊喜.......也许我也不理性,可是幸好我还在怀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