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见证录制广州交响乐团一场音乐会的非常发烧之旅 [复制链接]

1#

一次非常有益的活动!
听过现场和录音的对比,我觉得在音响系统上要还原现场的声音是绝不可能的,而且以现场的声音作为调整系统的方向也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我们尽最大努力的也就是能够听到录音师们想给你听到的声音罢了。
本主题由 版主 Willson 于 2013/3/12 10:26:0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曾现场听过吕思清和美岛莉的两把琴,松香味还是十足的,只是现场无论如何听不到像唱片里这么饱满的琴腔声,除非可以站在演奏家前面啦。
TOP
3#

回复 35# johnleeh 的帖子

这个非常不同意,在坚叔处听到的ADAM专业喇叭的表现是非常自然的,声音的密度、信息量远非一般民用喇叭所及,如果觉得专业喇叭不好听的话,我觉得除了个人主观喜好之外,八成是因为音源不给力。
TOP
4#

回复 36# johnleeh 的帖子

这个倒是没错,所以我才说以现场的声音作为调整系统的方向,绝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TOP
5#

回复 40# recorders 的帖子

那你说呢?
TOP
6#

回复 44# johnleeh 的帖子

先撇除是远场还是近场的因素吧。每个录音场地的声音、每个录音师录音的理念、摆咪的方法都不尽相同,再加上变化可能更多的后期制作,就算能听到一张接近现场声音的唱片,也是录音师想让我们听到的声音而已,这点在坚叔的录音室里听录音的回放就可以清楚的体现出来。但问题在于不是每个录音师都以接近现场听众听到的声音为制作标准,因此若以还原现场为方向才真是一叶障目,刻舟求剑了。
上面阿杰、时光兄和老范的观点其实也都差不多是这样,我的观点是能够充分还原录音师们想给你听到的声音,也就是唱片里面的信息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TOP
7#

回复 53# 老范 的帖子

这个有同感,听完广交现场再去录音室听录音,刚开始的时候真的不习惯,看见坚叔的咪就摆在乐团头上,有点后悔没有走去第一排认真听一会,这个位置应该跟录音的差别小一点的。
TOP
8#

回复 57# johnleeh 的帖子

录音师怎么搞的、用什么标准,建议你多听听再慢慢想啦,反正我就算是听威尔金森的唱片,录音也不是每个都相同的,而且是连英国版与美国版得声音都几乎完全不同。我这个观点也不是刚得出来,N年前第一次听现场时就已经有这个想法,只不过这次去录音室听完录音就更加肯定自己的想法而已。
TOP
9#

回复 61# johnleeh 的帖子

呵呵!没敢打算说服你,自己多听听吧!
TOP
10#

原帖由 富盛 于 2013-1-28 8:04:00 发表
我所理解的声音的调性,就是声音的基调,底色调。这是直接由系统的频率分布特性和动态范围和瞬态特性所决定的。系统有几HI-END,我的衡量标准是就看其再现音源讯号时能具有多大的频宽,动态范围以及讯号跟随性的好坏。
如果连环境摆位等等“后期”工作到位的话,hiend的系统将会是一个尽量“无添加”自己个性的电声转换器,音源里的信息可以清晰地展现在各位的面前。

当然,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按各自的喜好稍


十分赞同峰哥的理解,不过要实现起来就一点都不容易啊。
TOP
11#

原帖由 砖家 于 2013-1-30 9:56:00 发表
原帖由 老龚 于 2013-1-29 14:03:00 发表
如果168能公开组织一下类似的活动(费用AA制),该好呀!

其实不需要别人组织,自己去星海的皇帝位听一次就清楚了。


皇帝位很简单,买票就是了。听完现场再对比现场录音难组织了。
TOP
12#

回复 93# shotchen 的帖子

要在家庭或专业音响系统听到现场的效果确实是极难进啊的。
前段时间在富盛的试音室听过一段我认为算是最接近现场的演绎,就是用小证据播放峰哥用黑胶翻录成高格式文件的一段马勒第三交响曲,霍伦斯坦指挥伦敦交响乐团1970年的录音。
这个录音最难播的不是什么爆棚乐段,而是播放乐团弱奏的乐段时,整个乐团还是完完整整的,一点也没有压缩和不清楚的地方,弦乐队很轻地拉奏的时候,几乎还能数人头,真是TM的恐怖!
可惜这般优秀的录音和制作恐怕是万中无一的,更可惜的是,当时播放的全套器材应该超过300W,还有近80平米的空间,哎,这些都是我辈凡人所难以企及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