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龙迹》,不得不说! [复制链接]

查看: 41793|回复: 290
1#

felixcat 在 2006-1-1 12:20:54 发表的内容
这里补充一下为什么我不选择把放大到最大程度的波形图贴上来。

所以各位朋友不必疑虑为何有些事情我不做——不是我不知道,而是我会精心考虑采用什么图、如何描述才能让读者更好地正确理解,并且不受其他不必要因素的干扰。以上我详细解释了为何我采用这种放大程度的图。当然这个帖子里问我“为何要这样做、这样说”的问题肯定还会有,这里就请各位网友多多包涵,我不可能每个问题都有时间来作这么详细的解答。



既然是精心考虑的,可以理解。
另外,楼主不如自己另找几段古典音乐的WAV文件,用软件作您所说的“剪刀动态压缩”咔嚓一下,然后对比一下前后的听感变化和图形,如果也出现了《龙迹》的听感刺耳的现象,这样您的观点将具备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分享 转发
TOP
2#

既然说到是“实验”,可重复性检验是检查实验结果准确与否起码条件之一,我想重复一次你所作的实验。
能提供具体音乐段落,CoolEdit的图表(编辑前后),参数及试听器材等详细资料资料吗?
TOP
3#

这倒没有什么强不强的,就好比买鞋子不知道码数,没有尺子一样可以买得到合适的。
TOP
4#

这倒没有什么强不强的,就好比买鞋子不知道码数,没有尺子一样可以买得到的。
TOP
5#

我从来没有听这张CD,一直听的都是LP。
TOP
6#

咨询过专业录音师,楼主所用的软件确实是有些问题,这个软件是面向业余音频编辑软件非录音室专用软件,所以这个“剪刀”式压缩动态的分析结论可能不准确。
TOP
7#

他们用的工作站是MAC机,而且不会连接在网上的,而且我估计没有几个录音师会乐意这么干。
TOP
8#

felixcat 在 2005-12-26 17:00:08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2-26 16:56:44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5-12-26 16:52:48 发表的内容

所以,我只能用“剪刀”这个并不严谨的词来形容这种现象。我现在怀疑,是否“剪刀”一词容易让人误认为和“削峰”、“平顶”?


这个补充说明就比较客观了,但应该早一点说明:)


我也一直想找一个更贴切的词来取代“剪刀”,但仍未果。邝版能否代劳? :)


以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描述LP的动态压缩时从来没请过人代劳,怎么在描述CD的动态压缩时忽然要我代劳?
TOP
9#

Raxel 在 2005-12-26 10:23:25 发表的内容
混音师这种做法应该也是他个人的一种取舍,审美观点.

他不压缩动态,所以只能削峰了.如果LP上面没有这个问题,那么动态肯定是压缩过了.还是发张DVD-A算了.国内SACD已经有人发行过了,既然这张专辑是96/24录音的,做个DVD-A先锋吧.


你说的就比较合理了,这个录音是由DSD—PCM24BIT—PCM16BIT这样制作而来。
楼主的软件分析正好说明了这个录音确实是经过1644以上PCM格式制作的。混音应该是在24192或者2496的PCM格式上进行,最后再压缩成1644的CD格式,关键是在24BIT~16BIT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不过,我同意RAXEL的观点,确实是直接制作成DVD24BIT音频专辑会更合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