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Dr kuang
Raxel 在 2005-12-26 16:52:14 发表的内容 一个客观事实是,这张专辑在制作成CD的时候,没有控制好动态范围.有了削峰.96/24制作不是一个藉口.因为现在新发行的专辑,有几张不是混音的时候使用96/24格式的?关键是在削峰(因为动态范围不够),和压缩动态两者选一的话,大多数人还是偏向于后者的.当然实际听感可能不一定可以反应出削峰带来的弊端,因为不同的解码器由此产生的影响大小不同,有些解码器的oversampling滤波器,对达到0db的数码信号容易产生比较大的失真,有些没有明显影响.同时具体的音乐内容也是影响听感的原因之一.
Willson 在 2005-12-26 14:11:20 发表的内容 JWANG的分析的方法是正确的,如果要分析一个信号是否削峰一定要对信号进行水平放大观察其波形的形状。何谓削峰?一个不失真的正弦波信号,波峰波谷应该是圆的,而削峰我们看出是平顶的(就像JWANG贴出的最后一张图),而声音反映出来的则是我们听到的所谓“拆声”。而felixcat兄在COOLEDIT没有作水平放大所看到的平顶现象只能够说明在制作过程中作了限幅处理。为什么要做限幅处理?如果大家试过把DVD的音轨抓取转为WAV就一定知道,如果在不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一定会出现“拆声”,由于DVD是2496的音频格式,在动态范围上远远大于WAV的1644,由于超出动态范围所以WAV在这时候削峰了,反过来说用2496格式录音的转为1644的CD格式时候一定要做限幅处理。
felixcat 在 2005-12-26 16:52:48 发表的内容 所以,我只能用“剪刀”这个并不严谨的词来形容这种现象。我现在怀疑,是否“剪刀”一词容易让人误认为和“削峰”、“平顶”?
felixcat 在 2005-12-28 17:21:55 发表的内容 hpstudio 在 2005-12-28 13:17:38 发表的内容 早说过,这不叫剪,而是动态处理的一种手法之一,至于这样处理好还是不好各有说法。因为买CD听的80%不是发烧友所拥有的设备,民乐属于频宽比较单薄的乐器,所以类似的动态处理有利于普通系统能出满意的平衡度。有HIFI器材当然希望不做太多处理的好。但这样会导致动态对比太大。小电平的时候普通器材无法清晰的听到。首先,《龙迹》是由正常编制的采用西洋乐器的管弦乐团所演奏的,它属于古典音乐范畴,不是民乐(是“民族素材的管弦乐”)。再说,民乐也并非“单薄” :)其次,《龙迹》采用如此动态处理的方式,对于管弦乐这种音乐体裁,绝对不合适,大家听感就能证实这一点。或许我孤陋寡闻,对于大编制管弦乐作品录音,至少我手头两千张CD,我目前只见过《龙迹》是这样做的。再次,假如瑞鸣公司鸣冤,说“别人不这样做,但我这样做为什么必定就不对?”——这里首先明确一点:《龙迹》如此的方式并非什么奇思妙想,甚至说这样的做法,有大脑的人都想得到。所以为什么几十年来这么多工程师都不这样做呢?这并不是他们没有想到过,而是他们尝试过这样做并不好,是一个教训,所以就总结出管弦乐录音制作的一些“规律”出来。好了现在《龙迹》的制作是这个样子,可能性只有两种:1. 《龙迹》的工程师认为不管别人怎么说,反正他这样做就是有理;或者,2. 工程师之前根本不知道管弦乐录音不推荐这样来处理。所以,情况1,是制作人员不负责任;情况2,制作人员没有水平。我们并不能把《龙迹》如此制作的原因,归在“照顾一般消费者的设备”的解释上。事实上大家可见,许多动态对比巨大的管弦乐好录音,在任何档次的设备上都能重播出令人震惊的音效。所以前面这个解释是根本行不通的。《龙迹》这个制作方式有没有可能体现某种“动态处理方式上的探索”?——我不赞成用很艺术的语言把一个不明智的行为掩饰成一个“创举”。
hpstudio 在 2005-12-28 13:17:38 发表的内容 早说过,这不叫剪,而是动态处理的一种手法之一,至于这样处理好还是不好各有说法。因为买CD听的80%不是发烧友所拥有的设备,民乐属于频宽比较单薄的乐器,所以类似的动态处理有利于普通系统能出满意的平衡度。有HIFI器材当然希望不做太多处理的好。但这样会导致动态对比太大。小电平的时候普通器材无法清晰的听到。
felixcat 在 2005-12-28 18:34:10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2-28 18:19:05 发表的内容 这个被称为“剪刀式”的动态压缩和你在一开始时所描述的“高音刺耳”有关吗?我不敢肯定高音刺耳100%是由于这种动态压缩所造成的;但是假如说高音刺耳和这种动态压缩绝对没有任何联系,那我也难以认同。换个角度想:我听过的唱片中,只有《龙迹》有这种怪异的刺耳(有的唱片也刺耳,但不是《龙迹》这种刺耳),同时也只有《龙迹》采用了这种奇怪的压缩动态方式,所以刺耳的感觉的确难以和压缩动态的方式摆脱关系,对吧?——尽管这并不100%科学,但亦并非无理。所以我觉得造成《龙迹》这种波形图象和声音素质,原因肯定不是仅仅用了压限器这么简单,所以我前面一直没把这种现象称为是100%由压限器所造成的,只能用笼统的“剪刀”一词来形容。只有制作人员告诉我们真相之后,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准确的原因。
dr kuang 在 2005-12-28 18:19:05 发表的内容 这个被称为“剪刀式”的动态压缩和你在一开始时所描述的“高音刺耳”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