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就这样入了黑社会:把玩 amari LP10 记 [复制链接]

查看: 376396|回复: 954
1#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4-13 15:22:00 发表
张兄,我综合各方面意见,决定放弃使用此cardas线!
但问题是原来的线已无法复原,只能干等。。干等VDH线!现在就开始找。。。

这套LP组合(包括猪仔唱放),都是入门级的经典,对于初入黑社会来说,可以从把玩中积累宝贵的经验。
从理性角度来说,玩好了,可以为重新构建一套适合自己风格的LP系统提供重要的参考。玩不好的话,就此放弃,损失也不大。
确实不应该对他进行大动干戈。
不过作为有动手能力的发烧友来说,勇于尝试,才能不断进步。
我当年就是从大摩玩具级的DUAL505-2开始的(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58928-1.aspx可惜图片都丢失了)。
说回你这支唱臂,是仿君子250的,从结构特点来说,其声音的表现是沉稳有余而稍欠缺鲜活感。
所以你选择上三角牌的MC唱头以及更换VDH7芯纯银臂管线,都是非常好的弥补手段。
至于最终的效果嘛,由于底子较差,有改善就OK了,不要期望太高。
不过这两样DD,以后升级还可以用得上,只要你有心继续玩下去,也不会造成浪费。
这些VDH7芯纯银臂管线,是我爱LP兄当年团购回来的,就剩了这么一点。
看了我的忠告后,如果你还是选择换臂管线的话,我可以转让一组给你,价格就按当年的团购价算吧。
P415005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4/15 0:53:51 上传)

P4150054.jpg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5/4 22:07:0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食古轩主 于 2012-4-16 14:40:00 发表
这就是转盘陶瓷轴、铜轴套:





请指导如何上油??

先将转轴和铜套清理干净,再将专用油(或手表油)均匀涂到陶瓷转轴上放回去就可以了。
TOP
3#

MC唱头是手工制作的,有一定的误差。
不应只看针杆的角度,最主要的是看针尖与唱片的角度。
TOP
4#

回复 559# 小星星 的帖子

what? 的感觉是对的,只不过他没有说明白侧滑力形成的原因。
我以前就曾说过,这是颠覆传统理论观念的一个,只不过能够明白的朋友不多,所以没有讨论下去。
TOP
5#

回复 573# yun0251 的帖子

一直都说抗侧滑力的大小是靠听感来调整,我斗胆作出挨砖的判断,许多人只是靠感觉来调,没有多少人能够正确听到抗侧滑力的变化对声音影响的方向。
由于加入了抗侧滑这个外力,严重地干扰了唱头正确捕捉唱片信息的能力,使之成为了支点臂的死穴!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保证唱臂循迹能力的前提下,抗侧滑力是越小越好。
要想加入的抗侧滑力更小,必须保证唱臂的转动灵活,唱臂、唱盘的安装和调整一定要准确。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2-5-3 22:34:00 发表

建议阿杰大侠开专贴讨论,最好有图说明,这样更直观。


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无法用文字和图片来正确表达。

只有让大家靠听感来调整了,如果真的听不出来的话,真的要恭喜了,因为可以免却了繁琐的调整。

btw:某些状态不佳的唱臂,以及唱盘、唱臂的安装调整未达至精确时,其实是听不出变化的。
TOP
6#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5-4 18:56:00 发表
这个很难讲,要视您的针尖大小、针尖切入角多少度、什么唱针、唱臂现在的状态(灵敏度)情况 和 针压多少,综合各方面而定的,没有统一规律性的。找一张MONO 有人唱歌的唱片,人声从头到屋也保持在中间,左、右声道没有挤压感就OK了。

找张单声道的小提琴试试。
TOP
7#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5-4 19:13:00 发表
一直都说抗侧滑力的大小是靠听感来调整,我斗胆作出挨砖的判断,许多人只是靠感觉来调,没有多少人能够正确听到抗侧滑力的变化对声音影响的方向。

之所以作出这个判断,是根据许多朋友以人声居中为标的来调整侧压,几乎把他当成是左右声道的平衡装置。
有必要提醒大家,抗侧滑力引入的目的,是确保左右的针压尽量一致。
很明显,抗侧滑力的变化,就是改变左右声道针压的比例,这样够清晰了吧???!!!
既然和针压有关,我相信靠听感来调整过针压的朋友都知道,当调整到较佳时,针压在正负一定范围内改变,只是高、低频两端的细节发生变化,和中频以及输出声压没有太大的关系。
也就是说,抗侧滑力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与人声的结像没有太大的关联。
基于上述的理由,我斗胆作出更挨砖的判断,许多人只是按唱头的推荐来调整针压,没有多少人是按听感来调整的。
TOP
8#

回复 591# 中山张 的帖子

记得曾在某帖子上就已经说过要颠覆传统的理论,后因8先生找茬而没有继续。
不明白侧滑力的成因没关系,那是设计师的事,我们耳朵收货就行了。
就像许多人都不知道人民币是如何印出来,却照用不误。
抗侧滑力的引入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听感,而对传统的理论疑惑,恰恰就是从听感开始的。
曾几何时,在一套按常规理论自认为调得不错的LP系统播放《谷仓》时,左边小提琴弦乐群飘逸、华丽,右边大提琴弦乐群的拨弦铿锵有力、琴弦的振动带着琴腔的共鸣卷地而来,可以明显感觉到乐器群的间隔泾渭分明,“正啊”。
可听着、听着.......却发现,为什么小提琴没有根(无下潜)、而右边却从来没有飘逸、华丽的感觉???!!!
这分明是左声道针压过轻、右声道针压过重造成的,真TMD坑爹啊.............
嘿嘿,别以为正切臂没有侧滑力就可以置身事外,但他照样存在这个现象。
至于形成的原因吗,
非常复杂,论坛上可能讲不清楚,有机会见面再探讨。
最后编辑阿杰 最后编辑于 2012-05-06 17:20:51
TOP
9#

回复 592# 无难 的帖子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2-5-4 19:13:00 发表
一直都说抗侧滑力的大小是靠听感来调整,我斗胆作出挨砖的判断,许多人只是靠感觉来调,没有多少人能够正确听到抗侧滑力的变化对声音影响的方向。
由于加入了抗侧滑这个外力,严重地干扰了唱头正确捕捉唱片信息的能力,使之成为了支点臂的死穴!
所以我的建议是:在保证唱臂循迹能力的前提下,抗侧滑力是越小越好。


我早就把话说透了,无难兄看帖不认真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