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1#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8 16:28:00 发表

有这么好的音源为何刘老和前辈们都不用,而"高人"己用,而先生也更想用呢?小弟不才,不太明白,请先生赐教。谢谢。

张兄的观点非常精辟,也似曾相识。
但从一开始就觉得你会徒劳无功了,呵呵。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5/22 21:30:46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8-8 11:51:00 发表
我在此需要重申的是:我所叙述的音场纵深感不是录音唱片带给你的,而是音响器材之声发出的声音信息,就如同你到现场在没有麦克风辅助之下台上演奏者拉出的小提琴原味之声。如果我们的音响器材能做到了,你对于发烧片的认识肯定会上一台阶了,你就能判断客观之声可美化之声的区别。

恕我直言:
你与张兄分歧的根源就在于此,而你那些音响理论中最值得可圈可点的也在于此。
如果录音时没有记录音场纵深感信息的唱片,音响器材能够还原(或者是创造)出演奏现场的纵深感?
那乐队各声部的定位和层次也是否可以还原出来?
TOP
3#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1-8-8 18:26:00 发表
日本有位资深人士说过:音响的魅力就在于音乐的再造.我想这句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简单的说就是按照自己的声音审美,在满足基本HIFI要素的前提下,发挥自我创造.这个自我创造就是不同硬件的搭配,环境的塑造........

知道萝卜味吗?
这就是人们对于日本那种再造的音乐的最佳注脚。
TOP
4#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8-8 21:50:00 发表
不好意思,先生如此高的积分和注册时间之早,想必是老烧了;无论先生不理解我的表达还是对于日本器材鄙视,这都无妨于我们在帖子中所说的一切,我今天下午说得够多,并且都白纸黑字的写在上面,除非此贴消失而不复存在;即使先生认为我的话是错误、荒谬的那是我的责任,如果以后有人看见曾经有位670707先生说的问题是对的,那也是本论坛的荣耀,谢谢。

嘿嘿,怪了。
我没有鄙视日本的器材,而萝卜味我是对J兄说的。
至于我的问题你还没有正面回答哦。
TOP
5#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8-8 22:13:00 发表
先生请你谅解,我已经说了一天了,请你受累往前看几页便知了,谢谢。

那个帖子就是引用前几页的,其实我也有比较认真的看过。
一直以来我有个幻想,就是将单声道的录音,通过音响器材能够重播(或者是还原)到当时录音现场的立体感和纵深感。
看到你的帖子后才有那一问,到底是什么器材能够那么神奇,还是请你不厌其烦明白告之。
TOP
6#

哦,你还真有本事把单声道的唱片通过神奇的音响器材播放出来变成具有立体感和纵深感的音乐画面?
那真要领教领教了。
可惜你一直都不说。
TOP
7#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8 22:47:00 发表
杰兄:有这么神奇的系统?  

我早就说过你会徒劳无功的,哈哈。
在168对牛弹琴的事,并不少见。
很多人都不明白模拟录音黄金时期的黑胶和后期再版的CD的差别就在于所记录的信息量,
却妄想凭高科技的今天所生产的HIEND音响器材就能完美地再现昔日的录音现场。
黄粱美梦啊.........
TOP
8#

原帖由 红茶 于 2011-8-8 22:15:00 发表
先生们晚上好!

几乎在所有的工业领域都数字化了,维独音频这一小块还有些模拟市场,其实这是一种很表面的现象,LP有两个最大问题已经先天不足,第1低频要通过反曲线来得到补偿,其2就是线速度的下跌使得外圈音质......

就算LP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就算高科技的今天能够生产出高格式的记录模式。
但模拟录音黄金时期的记录母带已经面目全非了,
那些大师已经仙驾了,许多顶级乐团已经不复当年之勇。
难道可以将录音器材带到阴曹地府从新录制不成?
TOP
9#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8-8 23:06:00 发表
我再次耐心的告知先生,音场的纵深感问题,我生怕人家误解已经用唱片还原、现场舞台表演、引章典据于前辈之言,细心说了几天了,够用心良苦了,如果先生不明白就这有两种可能。。。

看到你对于音乐画面立体感和纵深感的描述,我也曾兴奋不已。
但看着看着,却觉得你的见解来源于理论,不像是真实的听感。
TOP
10#

探讨音响,纵然有不同的观点,可以擦出火花,但不需要上纲上线吧?
对于07兄和张兄分歧的根源,我不妨把话挑明了。
其实两位大佬都明白,音响重播的最高境界,就是尽量地把录音现场的立体感、层次感、纵深感完美地再现出来。
首先张兄认为唱片必须较完美地记录了现场的信息,音响器材(包括搭配、调教)尽可能忠实地将这些信息还原出来。
如果唱片的信息有所缺失,又或者说录音时并没有完美地记录到那些信息细节,那神马器材都是浮云。
所以张兄放弃CD,是因为他觉得CD比原始母带丢失很多信息,追求头版头刻就是因为他们更接近于录音现场的信息。
而07兄却认为立体感、层次感、纵深感可以由音响器材营造出了,和录音以及唱片的版本、版次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觉得张兄对唱片版本的追求是吹毛求疵,甚至是在炫富。
这两个观点比较对立,至于各位烧友觉得那方面有道理,我反正是站在张兄那一边。
TOP
11#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9 13:24:00 发表
阿杰兄是修行很高的前辈。昨晚被他批评了我一下:“说我不要对牛弹琴”。

我不是前辈,充其量曾经只是电工和无线电的从业者。
所以对于hifi来说,我注重理论技术最终在音响系统的表现更甚于音乐本身。
TOP
12#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16 20:08:00 发表
当然头啦,西德无字银圈01,还不算头。哈哈~~~~~

一直对CD没有研究,借问张兄,这张是什么版?
P816013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8/16 21:05:59 上传)

P8160137.jpg

TOP
13#

除了MADE IN GERMANY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TOP
14#

封底只有P没有c,是1974年。
这套是阿卡多·帕格尼尼小协全集,唱片上的p有1974年的,也有1975年的。
TOP
15#

明白了,谢谢张兄。
TOP
16#

原帖由 xin889 于 2011-11-7 19:46:00 发表
所以要听到贵宾票的效果就需要有合理的音场与舞台比例。

为什么是贵宾位而不是指挥位?
录音时麦克风的位置一般在指挥位的附近,就不明白大多数朋友对这个事实却置若罔闻.
TOP
17#

回复 8409# xin889 的帖子

除了高指向性麦克风,大部分麦克风的收录灵敏度平面都是心型的。
也就是说,他只分距离,不分前后。
当麦克风离乐队的距离比观众的近,就会形成掌声在乐队后面的音乐后面,所以说现场的录音其音场的构建有点怪怪的。
TOP
18#

对于录音(或者是聆听)来说,距离是一个关键,要举的例子有很多。
我先举一个:我们面对面交谈,都很难听到对方的呼吸声,但在聆听许多小提琴独奏的唱片时,却能清晰地听到独奏者的呼吸,这意味着录音时麦克风所处的位置比现场聆听要近很多。
虽然现在的麦克风技术还不足以收录到现场的所有信息,但他以独到的摆放位置,却能够收录到我们在现场无法听到的细节。
这就形成了听现场无法完全取代听录音(音响),这也是音响重放的魅力所在。
最后编辑阿杰 最后编辑于 2011-11-08 12:07:12
TOP
19#

原帖由 红茶 于 2011-11-8 12:23:00 发表
大家午后好!

赞同!不同的录音应不同的听法,BIS的“远场录音”和DGG的“近场录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远场录音”整

体感好声像比例准确,“近场录音”各声部细节清晰指挥动机明显。

所以我觉得好声的标准是以还原录音(唱片)为目标,不应加入过多的其他或者个人的喜好色彩。
如果将近场录音调教成远场录音的方式来聆听的话,无论出来的效果如何,都不能与好声画上等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