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查看: 2823145|回复: 9777
11#

探讨音响,纵然有不同的观点,可以擦出火花,但不需要上纲上线吧?
对于07兄和张兄分歧的根源,我不妨把话挑明了。
其实两位大佬都明白,音响重播的最高境界,就是尽量地把录音现场的立体感、层次感、纵深感完美地再现出来。
首先张兄认为唱片必须较完美地记录了现场的信息,音响器材(包括搭配、调教)尽可能忠实地将这些信息还原出来。
如果唱片的信息有所缺失,又或者说录音时并没有完美地记录到那些信息细节,那神马器材都是浮云。
所以张兄放弃CD,是因为他觉得CD比原始母带丢失很多信息,追求头版头刻就是因为他们更接近于录音现场的信息。
而07兄却认为立体感、层次感、纵深感可以由音响器材营造出了,和录音以及唱片的版本、版次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觉得张兄对唱片版本的追求是吹毛求疵,甚至是在炫富。
这两个观点比较对立,至于各位烧友觉得那方面有道理,我反正是站在张兄那一边。
TOP
12#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9 13:24:00 发表
阿杰兄是修行很高的前辈。昨晚被他批评了我一下:“说我不要对牛弹琴”。

我不是前辈,充其量曾经只是电工和无线电的从业者。
所以对于hifi来说,我注重理论技术最终在音响系统的表现更甚于音乐本身。
TOP
13#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16 20:08:00 发表
当然头啦,西德无字银圈01,还不算头。哈哈~~~~~

一直对CD没有研究,借问张兄,这张是什么版?
P816013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8/16 21:05:59 上传)

P8160137.jpg

TOP
14#

除了MADE IN GERMANY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TOP
15#

封底只有P没有c,是1974年。
这套是阿卡多·帕格尼尼小协全集,唱片上的p有1974年的,也有1975年的。
TOP
16#

明白了,谢谢张兄。
TOP
17#

原帖由 xin889 于 2011-11-7 19:46:00 发表
所以要听到贵宾票的效果就需要有合理的音场与舞台比例。

为什么是贵宾位而不是指挥位?
录音时麦克风的位置一般在指挥位的附近,就不明白大多数朋友对这个事实却置若罔闻.
TOP
18#

回复 8409# xin889 的帖子

除了高指向性麦克风,大部分麦克风的收录灵敏度平面都是心型的。
也就是说,他只分距离,不分前后。
当麦克风离乐队的距离比观众的近,就会形成掌声在乐队后面的音乐后面,所以说现场的录音其音场的构建有点怪怪的。
TOP
19#

对于录音(或者是聆听)来说,距离是一个关键,要举的例子有很多。
我先举一个:我们面对面交谈,都很难听到对方的呼吸声,但在聆听许多小提琴独奏的唱片时,却能清晰地听到独奏者的呼吸,这意味着录音时麦克风所处的位置比现场聆听要近很多。
虽然现在的麦克风技术还不足以收录到现场的所有信息,但他以独到的摆放位置,却能够收录到我们在现场无法听到的细节。
这就形成了听现场无法完全取代听录音(音响),这也是音响重放的魅力所在。
最后编辑阿杰 最后编辑于 2011-11-08 12:07:12
TOP
20#

原帖由 红茶 于 2011-11-8 12:23:00 发表
大家午后好!

赞同!不同的录音应不同的听法,BIS的“远场录音”和DGG的“近场录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远场录音”整

体感好声像比例准确,“近场录音”各声部细节清晰指挥动机明显。

所以我觉得好声的标准是以还原录音(唱片)为目标,不应加入过多的其他或者个人的喜好色彩。
如果将近场录音调教成远场录音的方式来聆听的话,无论出来的效果如何,都不能与好声画上等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