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的关系、以及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实现... [复制链接]

查看: 20958|回复: 219
1#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科学理论是知识和實踐的經驗!

技术工艺是创作和生产的手段!

对嗎?哈!哈!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最后编辑csdam
分享 转发
TOP
2#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的理解,做事、干工作才有务实与务虚之分>...........

鏗鏘有力!金石良言!....................Good !!!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3#

松香味 在 2006-7-4 1:19:55 发表的内容

还是回到音响、音乐的话题上:但是,同样的中国民乐曲目,年轻演员的录音往往就没有老一辈演员的录音来得那么有“韵味”,这就是文化艺术功底修炼的差异。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音乐,乃是以声音为工具,利用其长短、高低不同之旋律和节奏,以及各种不同之结合方式,所产生的张度及色彩,以表达人类感情的一种艺术。

音乐是各种音的组合。这种组合在时间上的配置,称为旋律,是横的连接;在空间的配置,为和声,是直的连接。音乐以这种横的与纵的同时进行,持续着有秩序的运动,为节奏。音乐乃由这三种要素构成。

节奏感是形成音乐根基的要素,我们可以感觉到,单单的敲一声大鼓,是不会引起兴趣的,必须反复的敲打某种形式,才足以感觉到音的美感。

使两种以上高度不同的音,以横的方向进行,制造出起伏的音高,就产生旋律。中国字在音韵上的起伏,乃成为音程上的基础,我们可利用这种自然的抑扬顿挫,在固定、严正的音阶上形成很美的旋律。

使两个以上的音同时响出,就产生和弦。和弦有优美与不优美之别,研究如何写作优美的和弦进行,就是和声学。至于和弦的构成,是由三和弦开始。所谓三和弦是以某音做根音,往上各以三度重迭两个音而形成。这三个音分别称为根音、第三音与第五音,从根音上造成的三和弦,称为本位三和弦。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最后编辑csdam
TOP
4#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何謂中国音樂?.............以下乃中樂之簡吏!!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中国音乐已历五千年,按文化演变的时代段落及音乐本身的特色,可分为四大时期:一为上古音乐,自远古至战国时代,独自完成中国文化,音乐以雅乐为主,且多与礼结合,宜称「礼乐时期」。二为中古音乐,包括秦、汉、隋、唐时代,以俗乐为主,不断吸收并融合外来音乐,且与舞蹈关系密切,而为「舞乐时期」。三为近古及近代音乐,涵盖宋、元、明、清各代,为国民音乐时代,以地方戏曲为主,可称为「剧乐时期」。四为现代音乐,起自民国,以西洋音乐影响下的媒介及手法之新音乐为主,脱离礼、舞、剧的牵涉而重本身的纯粹,故称「音乐时期」。兹略述此四大时期的概况于左:

一、上古音乐

仰韶文化已有原始陶埙(六千年前),伏羲、神农开始造琴瑟,但黄帝时纔奠定音乐文化之基。黄帝于民国前四六○九年建国,命伶伦作律吕,成十二乐音:黄锺、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锺、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律吕既成、音乐于焉诞生。又作「云门」,开启六代之庙乐。国人为纪念黄帝对音乐的伟大贡献,自民国三十三年起,以祭祀黄陵之日(清明节)为音乐节。舜令夔典乐,教胄子,为我国设置乐官,推行乐教之始。又作庙乐「韶」,孔子评为尽美尽善,与周代的「武」乐相提并论。

周代学术发达,乐理上的「三分损益法」此时告成。所谓三分损益法,系以「三分损一」与「三分益一」之法推求各律管的长度。前者将基本律管(黄钟,九寸)之长三分之,舍其三分之一而取三分之二,乃成一新律管;后者系将该新律管加长其三分之一而为三分之四,又成另一律管。如此交替损益,乃成十二律,其顺序为:黄钟、林钟、太簇、南吕、姑洗、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中吕。相邻各律间的音程,恰为一完全五度(相距八律)。十二律既成,遂生「旋相为宫」的理论。即宫、商、角、征、羽五声,各起调一次,成五种调式,如各调式轮流在每一律起音,则可得六十调;宫、商、角、变征、征、羽、变宫

七声,成七种调式,可得八十四调。此种音调组织为我国古代音乐文化上的重大成就。由于周代尚文,向往礼教乐化的「礼乐之邦」,因此有关的典章制度十分完备,无论祭祀、朝会、飨宴等重大活动,莫不有乐,一切程序均由乐声导引,毋须以言语致意。此一礼乐时期的音乐教育极为发达,不仅是熟悉礼仪应对的教科,亦藉此涵养学子士人的道德性情。「乐记」云:「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故「乐者,通伦理者也」。又:「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为实践礼乐之教,周官大司乐下设乐官十九职,即乐师、大胥、小胥、大师、小师、瞽蒙、视瞭、典同、磬师、钟师、笙师、镈师、韎师、旄人、钥师、钥章、鞮鞻氏、典庸器、司干,计一千三百三十九人。乐章有郊庙祭祀的「六乐」: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濩、大武;朝会飨宴的「诗经」三百篇。乐器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见于「礼记」之钟、磬、琴、瑟等有三十七种。

二、中古音乐

秦始皇行暴政,焚书坑儒,不二世而亡,当时音乐除「吕氏春秋」论乐外,乏善可陈。汉代音乐相当活跃,武帝设专司音乐诗歌的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司马相如等造为诗赋。乐府在秦火后负责整理先王雅乐,制作本朝雅乐,吸收民间俗乐,改编输入的胡乐等工作上,建树不少。魏晋南北朝及隋代,约四百年间,北狄及西域的「胡乐」不断输入,又有龟兹琵琶名家苏袛婆来华,均对中国音乐的进展大有帮助,直接影响唐代音乐的茁壮。不过,礼教乐化的「礼乐」式微后,俗乐风行,放荡的淫靡之乐趁机台头。秦二世胡亥好此道,不旋踵王朝覆灭。隋最后平定之陈,因后主特嗜艳乐,其国速亡。炀帝大制艳篇,辞极淫绮,致国祚甚暂。此不仅使王天下者引为鉴戒,亦说明不正当音乐的发展,往往损害音乐的艺术性,甚至威胁音乐本身的生存。

唐代国势强盛,贵族巨室生活倾向奢华,音乐舞蹈非常风行。以宫中而论,全盛时,乐工多达万人,因此训练工作极为重要。唐初,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常教习音乐舞蹈人员,为我国最早的皇家艺术传习机构。开元二年(公元七一四年),玄宗更设左右教坊,训练宫中女乐;选坐部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教坊梨园对当时音乐水平之促进,不无贡献。唐代音乐超乎前代之盛者,在其演出的乐曲。高祖时,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太宗时扩充为十部乐:(一)燕乐:融合胡汉精华而别创一体之乐。(二)清乐:集南朝旧有清商乐而成。(三)西凉乐:甘肃敦煌一带混合汉胡乐器演奏者。(四)天竺乐:由印度传入。(五)龟兹乐:今新疆库车一带之乐。(六)疏勒乐:今新疆喀什喀尔一带之乐。(七)高昌乐:今吐鲁蕃地区之乐。(八)康国乐:位于今中亚撒马尔罕(Samarkand)之乐。(九)安国乐:中亚古国布卡拉(Bukhara)之乐。(十)高丽乐:来自韩国。此十部乐之大半为外来音乐,因军事、通商、朝贡、传教等关系而输入,乐调繁复,变化曲折,新奇悦耳,风靡朝廷。此种外乐「入超」的情形,一则反映我国古乐衰落,需要新养分补充及他山的激荡;一则说明经过长期吸收与融合后,不但进中国则中国之,且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例如坐、立二部伎的舞乐。立部伎的声、乐均系立奏,舞乐凡八部:(一)安乐:后周武帝平齐所作。(二)太平乐:隋代印度锡兰传入。(三)破阵乐。(四)庆善乐。(五)大定乐:皆太宗所造。(六)上元乐:高宗所造。(七)圣寿乐:高宗武后所造。(八)光圣乐:玄宗所造。后六部,除庆善舞为文舞,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舞者六十四人外;余为武舞,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舞者八十至一百八十人。如破阵舞,「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银饰之。发扬蹈厉,声韵慷慨,享宴奏之,天子避位,坐宴者皆兴」。坐部伎的声、乐为坐奏,舞乐凡六部:(一)燕乐:张文收所造,含景云等四舞。(二)长寿乐,(三)天授乐,(四)鸟歌万岁乐:皆武太后所造。(五)龙池乐,(六)小破阵乐:皆玄宗所造。舞者四至十二人,重韵味,与立部伎之重气概成对比。除燕乐外,皆用龟兹乐。唐代固然吸收外乐,唐乐亦随强盛的国力传播邻邦。以东瀛的日本为例,当时醉心唐制,曾派遣留学生携回不少唐代乐曲,成为日本雅乐之母,其宫内省雅乐部仍多演奏。据田边尚雄之「中国音乐史」载,传日唐乐有五十首。其中「越天乐」至今唱奏不衰,且风行国际,成为日本的「世界名曲」。

三、近古及近代音乐

中国音乐至宋代进入一新局面。原盛行于宫廷的歌与舞,此时多结合故事而成戏曲,一般民众得以欣赏,使音乐的国民性与通俗性提高。开其端者为宋杂剧。此一总称当时戏剧音乐的杂剧,本为官家宴会游艺,由于「合歌舞以演故事」,而为歌剧的雏型。除杂剧外,宋代尚有4257鼓子词.鼓子词、唱赚、诸宫调之类的讲唱音乐,及转踏、队舞、曲破、大曲等歌舞剧,均与宋词有关。歌与乐结合为一体而风传,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词家多通音乐,善制曲,如姜夔,自创新调「暗香」、「疏影」等十七首,有谱旁注,使宋词音调歌法,得重闻于今世。宋词乐亦出口,传至韩国有三十余首,著名的「洛阳春」及「步虚子」,仍完美无缺。

元代北曲称杂剧,南曲称传奇,与散曲组成当时代表性的「元曲」。其音乐有叙事、陈义、抒情、写景等功效,较宋代戏曲进步,确立我国歌剧的基础。北曲始于金而盛于元,南曲始于元而盛于明。明代乐人魏良辅愤南曲之讹陋,埋头研究革新,足迹不下楼达十年之久。嘉靖年间(一五二二~六六),与词人梁伯龙本诸传奇,再参照各地方戏的曲调,合作「浣纱记」。唱时腔调悠扬,清柔而婉折,一字数转,入细处有如水磨,谓之水磨腔。后因起源于江苏昆山,故称「昆曲」。其歌唱注重音调宛转,讲究字音声韵。其扮演适合剧中人,较以往戏曲进步。其场面分文武:一以笛为主,重在伴唱;一以鼓板为主,重在助势。自此昆曲跃至我国歌剧最高境地。但因其发声太注重子音,唱时忽吞忽吐,有碍自然流畅之美,加之日趋典雅,脱离群众,在风行三百余年后,为皮黄所取代。皮黄在清道光(一八二一~五○)末时兴盛于旧京,又设科班训练,使名角谭鑫培、梅兰芳等辈出,于是今日称为「平剧」的皮黄,一跃为中国歌剧的代表。其优点在吸收昆曲、梆子等地方戏曲的精华,充分融合,有效发挥。其音乐以民歌为基础,具有流畅自然之美,注重吐音咬字及腔调的变化,但无昆曲忽吞忽吐之弊。又以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益增其宛转优雅,因而成为士人及民众所欢迎的艺术。

明代精通音乐理论的学者朱载堉,殚精竭智于万历十二年(一五八四)发明十二平均律,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一大光辉。中国古代乐律系十二不平均律,所以旋宫(转调)困难,历代学者倾力设法,并无具体结果。朱载堉创四新法,终告突破:(一)不宗黄钟九寸,另尺以求其中声。(二)不用三分损益,另法计算各律密率。(三)不拘隔八相生,每律均反复计量以求精确。(四)不取围径相同,盖律管的长度不同,其内径应按比例增减,音高纔能正确无误。朱氏将其一生研究成果献与朝廷,仅得「宣付史馆,以备稽考」,清代复因遵古而予以非议,致如此重要发明,未能施行。西方解决不平均律问题,虽迟于朱氏半世纪以上,巴赫(Bach)等人却能据之以作曲,对二百余年来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有莫大影响。

四、现代音乐

近代西洋音乐突飞猛进,于鸦片战争后,与坚船利炮俱来,使我国音乐遭到巨大冲击。在求新求变以图发展的原则下,遂接纳外来技巧长处,藉以建设与丰富我国的音乐。音乐建设非一蹴可成,最紧要者莫过于奠基的教育,所以民国以来的音乐,实际以教育方面为主体。北伐后,上海办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南京有中央大学音乐系,培养甚多作曲、演奏人才,奠定「音乐时期」的基础。抗战期间大后方设国立音乐学院,东南有福建音专,强化音乐专业教育,并以抗日歌曲从事社会教育,收效至宏。音乐专业教育更为发达,作曲、演奏、研究人才辈出。在学校及社会方面,音乐活动频繁,高水平演奏会一年数以百计,且有音乐季、艺术节等加以扩大。音乐学术研究与出版,亦在蓬勃发展中。若人人本诸以往的精神,努力不懈,中国音乐之进入国际乐坛,宏扬于世界,当是指日可期之事。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5#

松香味 在 2006-7-4 13:13:35 发表的内容
谢谢csdam兄关于中国音乐、民乐方面的资料。我国的中学音乐教师的一些参考资料上有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其实,我国很多民族的民间曲目现在仍然保持着宫、商、角、征、羽五音调式结构(即1、2、3、5、6,),他们没有半音,这就是传统中国音乐、中国民乐最突出的特征。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事实是...................在1978年!

编钟,又叫歌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
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的擂鼓墩出土战国初期的曾候乙墓编钟,共六十五枚。被称为我国古代“编钟之王”是迄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编钟.曾侯乙墓编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这在世界乐器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

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曾候乙编钟每个钟体上都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刻“曾候乙乍时”(曾候乙作)。钟背则记有与晋、楚等国律名的对应文字,共标有关于乐律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确的程度,显示了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高水平,表明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使用十二平均律了,这比欧洲要早1800年。


....................................................................................................................

上列古物是在1978年始發現..........在這之前国人都以為中樂只有宫、商、角、征、羽五音调式结构(即1、2、3、5、6,),他们没有半音,以為这就是传统中国音乐........................... !!

++++++++++++++++++++++++++++++++++++++++++++++++++++++++++

因此....人云亦云.......依書直說......的心態很多时併不能学習到事實的全部!甚至走Y路!

小弟認為只有通過實踐来求真才是硬道理!....發燒音响人亦然!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upload=jpg]Upload/200671335072954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7134175779681.jpg[/upload]
最后编辑csdam
TOP
6#

....................................................................................................................
最后编辑csdam
TOP
7#

我国自战国以后,赋代诗兴,故覩物兴情,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朱紫玄黄,文杂色糅,有质有仪,乃以成篇。然推其形式本源,则肇端于九歌巫诵、隐语、优辞纵横辩说﹔而成于屈宋问答之体。屈宋之作,或以歌名,或以骚名,或以对名,率以六字成句,上三下二,间用语助,抑有推迭四字成句,上二下二,间用语助,句中实字为骨干,语助资缓声,摇曳有韵致。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桂栋兮兰橑」是也。至如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则上四下二,间用语助,而尾拖缓声,亦其常体。此等体制,先于汉代。别于辞赋、徘赋、律赋、文赋、八股文赋,谓之骚赋,盖骚体之赋是也。其代表作家,则屈原、宋玉。其代表作品,则九歌、离骚、九章、招魂、高唐、对楚王问诸篇。铃木虎雄赋史大要序云﹕「欲知四六文,必解一般骈文,欲知一般骈文,必解汉赋,欲知汉赋,必解楚骚,此为一贯系统。」又云:「楚骚、汉赋、一般骈文,四六四者,虽可以骈文概称之,然骚赋有韵,骈文四六无韵。」盖骚赋与骈文同用对偶,故同贯﹔一有韵一无韵,故异系。而骚赋与辞赋,虽有类似,然实质、形式均异,家室各分。故又云﹕「欲究辞赋,不可不究其本源之骚赋。」是骚赋不唯汉辞赋先驱,亦后世各赋体之远祖。
TOP
8#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细想!!!
..........现代化的大工业就是现代化的大工业,
..........手工业就是手工业.......!
以上只是 農 ,工 ,商 ...社會進程的必經皆段而已!
其實音乐只是跟宗教,政治,战争,文化,地域性民族差異等有千絲万縷的関係!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TOP
9#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们认同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

对一位不满現實但又憤而投江自杀的文学家這个小弟不敢致評!但楚辞并非屈原一人所作!他只是結合了宋玉、景差所作辞赋,附以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诸作等而成!

楚辞并未流传发扬光大的原因是因為楚辞产生于长江流域,由于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古時长江流域只算是中华民族南方的一部份!地方語言,文化,生活習慣,政治气候等相对北方(黃河流域)存在不少差異,楚辞不能成為主流派文学也理所當言然了.............

歷史=過去的事實! 時间可以考驗一切!温故可知新!

小弟才疏!望丁兄指正!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最后编辑csda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