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ixcat 在 2006-3-21 12:16:38 发表的内容
对于这个“测试”,我持怀疑态度。因为只要拥有适当的设备,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听一听。
我自己用的IBM小黑的声卡可支持最高96k/32bit的采样格式和重播格式,因此我可以用Cool Edit来生成一个12kHz的方波,和一个12kHz的正弦波。当然,由于在我的机器上Cool Edit只允许我用最高192k的采样率来生成方波(这个采样率意味着频响上限达到96kHz),因此这个“方波”实际上不完全是方的,而是缺少了某些超极高频的谐波。不过用来进行测试还是可以的。
下面这是我生成的12kHz的“方波”(由取样率所限,不能达到绝对“方”): [upload=jpg]Upload/20063211201996806.jpg[/upload]
这是我生成的12kHz的正弦波: [upload=jpg]Upload/20063211213576900.jpg[/upload]
在重播的时候由于声卡只支持最高96k取样率的输出,所以192k取样率下的方波可能会转化为96k的取样率输出,但我觉得这不太影响最后结果,因为96k取样率下的这个方波看上去还是挺“方”的。
我接上Sennheiser HD580耳机来聆听这两个波形,不管我如何竖起耳朵,如何把音量调小或者增大,我自己真的听不出这两个波形在听觉上有什么不同。(当然,可以质疑我的器材,甚至还可以质疑我的听觉)
所以我觉得:假如现实中有一个方波的声波脉冲,还有一个正弦波声波,不排除我们的人耳、人体或许会通过各种感觉来体验出不同。但是假如说在包括音源、放大器、扬声器(或者耳机)的音响系统里,音源是否能产生方波那是并没有关系的——到了扬声器输出这个环节,高频的方波都被各级电路滤成是正弦波了——我刚才做的这个小小的测试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这个问题。
|
不错的试验,你这个试验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方波变成梯形时,究竟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12KHz基波(音高)的钢琴和小提琴人们能否分辨?
从声学来讲,失去的上升沿损失的的是声音的特质。人们辨别一种乐器或人声靠的是辨别波形的上升沿。早期的电子琴是用正弦波来拟合各种乐器,出来的声音全是一种圆呼呼的貌似神离的东西,七十年代过来的人都会记得那种声音,当然那种振荡器的基频还达不到44.1KHz,这种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声学原理。
至于人耳的闻域,20-20KHz是有很大偏差的,对一个人而言,生理状态不同也影响听阈,听阈的特性是个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的课题,等响度曲线是在正弦波条件下的测试统计结果,但对复杂波形的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存在问题是肯定。希望能有个正确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