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BI-AMP之路(电子分频缓慢进行中) [复制链接]

查看: 82927|回复: 243
1#

原帖由 korg 于 2011-8-31 15:02:00 发表
"LS22是全平衡的,就等于有四个单声道"

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 搞清楚什么叫立体声.

有些全平衡电路,实际上等效于两个独立的双声道线路,没有非平衡---平衡转换,结构也没有互校电路,用做电子分音未尝不可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6/13 16:43:16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95# szlghyj 的帖子

简述一下我对电子分频的认识,与szlghyj兄探讨。论坛所说电子分频是指模拟方式的分频,分有源和无源式两种,一般不包括采用数字、软件等方式的分频。

电子分频的优势:
1 电子分频一般是在前级进行的,因此来说,功放部分直驱扬声器单元,其阻尼特性(控制能力)、频响范围、功率需求都优于传统的功率分频方式,特别是控制力方面改善非常明显,音箱的弹性、力度、冲击力和透明程度可以明显提高。
2 因为需求功率变小,功放级的失真可以明显降低---反过来说,音箱改为电子分频后,可以采用一些小功率的机器来分别推动高、低音单元,这一点很重要,一般来说小功率机种味道出色的相对更多些,同样的机型在中小音量下表现也往往优于大功率状态;在一些大型场馆用的扩声音箱上,如果采用功率分频方式,带来的插入损耗及对功放的功率需求往往是灾难性的,这个不多说了。
3 分频精度高,幅频特性好。和大多数猜想不一样,实际电子分频方式分频精度高的原因不是元件离散性,功率分频方式的阻、容、感元件离散性完全可以通过筛选来控制,电子分频方式下一样要有阻容元件,无非是以有源器件做模拟电感而已。电子分频方式精度高的真正原因是扬声器阻抗特性非线性(非恒阻),采用功率分频方式容易出现频率漂移。

电子分频的一些误区:
1电子分频没有相位偏移:电子分频和功率分频,基本框架的电路结构或者说交流等效电路是一样的,无论是电子分频还是功率分频,相位便转都是必然存在的,相位不偏转如何分频?这是分频的基础,区别仅仅是在功放之前还是之后罢了。
2 电子分频档次高:功率分频和电子分频之是形式不同、调整手法不同,各有千秋,没什么高下之分,市场价几百元的有源音箱采用电子分频方式的也很多。

做电子分频的几点注意事项:
1 实际上,音箱分频不仅仅是简单确定一下分频点这么简单的事,一般来说高音灵敏度往往比低音高3分贝以上,因此要求电子分频方式的高、低音功放调整音量控制达到高低音平衡,但是业余条件下往往缺乏测试手段,人耳受环境、节目源等因素影响较大。
2 功率分频器除起分频、平衡高低音的作用外,还要调整音箱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阻抗校正、抑制中小口径单元中频爬坡现象等等,优秀的设计师还可以通过调整分频电感的线径、阻容值来控制T/S参数以获得期望的音色,这也是同样采用KEF的B110单元,但Rogers、雨后、KEF、SP几家的LS 3/5A味道相差很大的原因所在。网上经典名箱分频器图纸很多,但是仔细看就能发现,基本上没有一款其分频网络高低音通道的阻容值取值一致。
因此来说,如果想要保持音箱原有音色、并在此基础上增加音箱的透明度、解析力和控制力,需要详尽分析扬声器单元和原有功率分频器参数与特性。如果采用现有成品或通用型电子分音器取代原有功率分频器,是无法有针对性的做出相应的幅频与相频特性补偿的,也就是说很难取得原有音色,这一点需要慎重考虑。
最后编辑老友无名 最后编辑于 2012-02-29 01:33:57
TOP
3#

关于灵敏度:
为使不同的高、低音单元可以较为灵活的搭配组合,扬声器在设计时一般高音单元灵敏度要比低音要高3分贝或者更多,搭配不同的低音单元时,可以通过高音分频通道内的电阻衰减网络来调整高低音平衡。高音单元承受功率能力差,电阻衰减网络对高音有一定保护作用,一举两得;低音单元灵敏度做的太高一则成本上升太多,二则衰减低音必然能在很大幅度上影响低音单元的T/S参数,设计变的难以预测、输入功率损失很大。

关于幅频特性、相频特性、阻抗校正等:
抛开功率分频器的基本构架,同样的分频点,采用大电感、小电容的设计,与采用小电感、大电容的设计,Q值不同,作用在扬声器单元上音质音色也截然不同,这里主要是相频;幅频特性和阻抗校正,扬声器单元实际并不象厂家给的测试图一般平直,包括很多价格昂贵的产品也一样,扬声器的幅频特性曲线(声压曲线)并不是一马平川、阻抗也不是固定值,甚至有一些中小口径单元有中频爬坡现象等等,这时候需要根据扬声器特性做一些有针对性的阻抗补偿电路、相位校正电路等,只有针对已选定的扬声器单元做优化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说句俗点的话,就是量体裁衣-----当然扬声器特性与参数变化情况要远比买衣服复杂的多。
另外,分频器的一些分布参数对音质音色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高明的设计师甚至有意通过改变分频器分布参数来调整系统最终音色,比如分频线圈漆包线直径、分频电容涟电流及ESR等,通过微调这些分布参数来适度影响扬声器小信号参数,最终获得自己满意的音色,有些发烧友为自己音箱更换分频器线圈和电容后音色有明显改变就是这个道理。
罗嗦了半天,其实就是一句话,通用型电子分频器无法根据现有扬声器做出相应的特性补偿,因此来说,音箱改为电子分频之后,很少能获得与原来相同或接近的音色
TOP
4#

回复 99# szlghyj 的帖子

呵呵,不是这么回事,一般家用音箱使用距离能有多远?
还有一点,所有音箱的厂商曲线都是平坦的,没有哪家的产品对高音做提升的。
TOP
5#

呵呵,都是爱好者,互相交流
改电子分频主要问题不是分频点和灵敏度平衡上,而是幅频、相频特性补偿,阻抗补偿,以及通过分布参数微调扬声器单元小信号参数几个方面,在业余条件下,没有完备的测试手段,很难达获得同原来一致的音色。
TOP
6#

呵呵,朱兄没仔细看帖,我所说的帖子实际已经专门说了数字分频未在讨论之列了
“有对应措施的模拟电分”没看太明白,是说的电分滤波器之后的相位补偿、延时电路,或者是减法式分频吗?
最后编辑老友无名 最后编辑于 2012-03-01 12:42:18
TOP
7#

原帖由 znd06 于 2012-3-1 17:01:00 发表
我现在用的减法型能补齐。

关于相位偏转朱所说的和我说的有点不一样,朱兄说的是分频之后合成特性,我说的是分频(滤波)器工作原理。就减法分频器而言,无论是以高减低、还是以低减高,作为减数的那一路仍是靠相位偏转来实现分频的,或者说,滤波器带外衰减就是靠相位偏转来实现的。
减法型滤波器在早期电子报上有过介绍文章,实际上是一种理想模型,仔细分析可得知实际作为减数的那路和作为得数那一路因相延实际并不一致,在这点上实际减法分频不如传统的高低通滤波器,当然减法分频在幅频特性上比传统方式有优势。
关于电分必须要与音箱系统相结合方面赞同朱兄说法,电分、功分只是手段,取长补短、巧妙设计,最终获得靓声才是目的
TOP
8#

是朱兄没看明白我的意思,我是在说LPF或HPF电路自身是依靠相位差工作的,没有相位差是无法实现滤波(分频)的。减法分频电路模型在早期电子报等报刊上有不少,程式无非是林氏或巴氏滤波器加一个减法电路,试贴一个看看能否成功



有相移补偿的电分,很早前hifidIy上就有人做过,不过这个相移补偿和相位差是完全的两回事,滤波器的相位差并不是坏事,关键是怎么结合扬声器特性将相位衔接做好
TOP
9#

再发一个三分频减法分频的电路,HIFIDY上的:


这个看的稍清楚点,图上的U1A和UIC是典型的二阶林奎斯滤波器,输出特性就是靠相位差原理实现的,中频通道依靠减法器实现输出,实际说到底仍是借相移后的信号来做加减运算,最终实现分频目的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