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环球、EMI、RCA、喇叭花等唱片版本优劣之我见 [复制链接]

查看: 16676|回复: 87
1#
小弟认识浅薄,前辈可以批评但不要拍我,呵呵。

环球:
(压片工厂)这是最简单的识别方法,PDO>PMDC>M&L,PDO大多数都是西德或者美国压制的银圈版,PMDC质量下降也不算太严重,不过目前M&L的厚度明显变薄,声音也确实大不如前。本方法最为简单,而且也同样适用于一些宝丽金和环球出的一些经典CD,比如《南极物语》。

(产地)虽然同在一个集团,但从宝丽金时代开始各个公司压片地点就有所不同。TELARC一直在美国压片也就没有可比较的,DG和DECCA大多在德国和美国压制,声音可谓不分伯仲。而PHILIPS美国版的声音最佳,相比之下其他版本都略为逊色。

EMI:西德版和美国版确实都不错,但跟目前的价格差距比起来,荷兰版的声音其实并没有差到哪里去。

RCA:美国、德国、日本压片都很棒,特别是早期的日本版,是委托给JVC来压制的,这可是一条闻名全球的流水线啊,诞生的CD天碟无数。因此我觉得一味追求美国版意义不大。相反,RCA新老版本之间的差异很大,听朋友说这是因为RCA对早期母带的保存不善而造成的,越往后压片的版本声音确实越差。此外红印鉴>金印鉴>LIVING STEREO。

喇叭花:早期的美国和加拿大版都很棒,后来的20—16BIT版也不错,如果价格差距太大,建议卖20—16BIT版本即可。但不推荐购买目前的XRCD版,真的连什么CD版都不如。


觉得目前发烧友还有一个习惯,只要再版片和本来的封面一样,大家就会马上接受并疯狂购买,而只要封面一变更就看都不看一眼,我觉得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即使封面相同,再版的声音多少也会发生变化,既然这样改个封面又有何妨?

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老版确实很多情况下都胜过新版,但我建议大家量力而为,差别不大或手头较为宽裕的确实可以买些老版守门口,而荷包不丰的朋友就不建议疯狂搜寻老版了。

说到底,老版和新版差距并不像有些朋友想象的那么大,对于一些刻录和正版不能听出差距的系统或耳朵(各个论坛都有不少),就更加没有必要搜集老版,付出贵上许多的价格不一定会得到成正比的回报。
最后编辑初来乍到
分享 转发
TOP
2#

嗯!老兄说的没错,只可惜目前市面上LIVING STEREO 90%以上都使用了UV22的技术,无奈啊。
TOP
3#

我的观点和reiner_fans大哥恰好相反,红印鉴和金印鉴高频略暗,而用了UV22的新版本(包括LIVING STEREO系列)就显得太光辉,比如新老两个版本卡拉扬《卡门》就是最好的证明,开场的斗牛士之歌新版显得太吵,大多数系统中都无法播好。
TOP
4#

正如各位朋友所言,唱片版本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还是那句话,一般朋友没有必要太过追求版本批次。

但论坛上精益求精的朋友很多,我也算其中之一,故此与大家探讨分享。我说的版本差异不一定客观,但绝对是个人以及几个朋友的聆听感受。

根据上山砍柴大哥的要求就多罗嗦一下举几个例子:
先说环球:
穆拉文斯基指挥的老柴4、5、6
索尔蒂指挥马勒第八
DG卡雷拉斯版西城故事
Janis Ian 的Breaking Silence
南极物语
勇敢的心
等等
(豹妹是个例外,新版压得很好)

再说说RCA
莱纳指挥的大海金印鉴与LIVING STEREO
卡拉扬指挥的卡门 新老红印鉴
鲁宾斯坦演绎的肖邦夜曲,老红印鉴与后来的任何版本

喇叭花:
多手仔
再发现
成长在好莱坞
普通CD与XRCD

以上这些都是小弟我在自己家中或者在朋友家中直接对版本进行PK,一些品种差异较大,其他品种较细微,但都有可闻差异。
但也有几个朋友家中听不出任何差异,有些是环境噪音太大,有些是系统未调整到位。
最后编辑初来乍到
TOP
5#

guiqulai 在 2006-7-1 0:29:31 发表的内容
斑竹不应该置顶这种过于主观,偏激的言论。

对于一些盲目的新手来说,音乐的精神没有了,跟风的坏风气加强了。


这位大哥的话小弟就不敢苟同啦,目前只要玩HIFI玩唱片的,跟风早已成了习惯,谁都知道老版好老版贵,小弟顶楼帖子只是在告诉大家在跟风的过程中如何把握,避免盲目跟风。
TOP
6#

chopin 在 2006-7-1 12:29:12 发表的内容
又来个忽悠的,都是理论一套一套的,像非典一样流传,可惜都缺乏具体试听例子,一句话,都是道听途说。


呵呵,您没有能力或条件进行比较,不代表其他人也没有啊。不知道您“都是道听途说”的结论从何而来。

对您的结论也是一句话,都是妄下结论。
TOP
7#

关于环球压片问题,转贴下面这位大哥的文章,写得非常精彩。

Polygram, PDO, PMDC, EDC的关系是这样的.
最早的碟片是Made in West Germany by PolyGram
后来Polygram把他们在西德Hanover的厂卖给了PDO (Philips and DuPont Optical,是Philips and DuPont共同持权的公司).以后生产的碟片改成了Made in West Germany by PDO
然后PDO在美国加州,法国,英国都有建厂,所以Made in UK by PDO, Made in US by   PDO也都是有的.PDO还提供技术给韩国的CD生产厂。(邓丽君有部分CD就在韩国压制)
后来PDO在90年代初解散了,生产厂就还给了Polygram.当时的全称是Polygram Music Distribution  Co..  Made in Germany by PMDC
后来Universal买下了Polygram再后来PMDC德国部分,和美国部分卖给了EDC集团;PDO UK卖给了Deluxe UK;PDO France现在变成了Cinram France.

PDO在德国,美国,韩国,法国生产的碟片,都是涂到片芯的.一般片芯是塑料的都是PMDC,            UNI或者UML的。
所以如果片芯写by Polygram一般就是1985年前生产的.1986-1991都是写by PDO。
TOP
8#

呵呵,小弟愚见,新版和老版的差别主要在两个方面

1.压片:这是成本问题,每张CD即使薄1/10,不止节省塑料,每个母盘能压的盘数量也明显增加,按照几百万张产量来计算的话,成本能节省多少大家也能想得出来。CD变薄造成的后果就是转动不稳,JETTER提高,这也就是低频流失、高频毛刺感增加的元凶。不幸的是,这个情况目前各个公司都在发生。

2.母带:黄金年代留给我们太多缅怀和追忆,但母带却每天每夜都发生着变化,每次拿出来制作新版也会磨损一次,比如FIM近期推出的那款奥伊斯特拉赫之母带其实已经被DECCA敲上了“报废”的字样。RCA、MERCURY的母带损坏情况也非常严重。母带一旦损坏,再怎么修补也只是做人工添加而已。有一家公司的母带保护是非常成功的,EVEREST,特别是他们使用35MM录制的录音,90年代由VANGUARD出品的CD每张都称得上天碟,这就是优秀母带的魅力。
TOP
9#

只写"MADE IN GERMANY'的话就无法直接判断,因为我在各个年份的CD上都看到过这样标注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