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坛博士后之请教LP老鸟——这个调校板怎么用? [复制链接]

查看: 4603|回复: 33
1#
论坛博士后之请教LP老鸟

——这个调校板怎么用?

这是从当地JS弄来得调校板,

怎么用?调节超距、循轨角?



这是其中一面
[upload=jpg]Upload/200691419322853189.jpg[/upload]

这是另一面
[upload=jpg]Upload/200691419325056147.jpg[/upload]
最后编辑溪秀兰
分享 转发
TOP
2#

现在播放一些唱片时,

仿佛听到了唱针“刮”唱片的声音!

音乐不够流畅,有些刺耳,

应当是某些参数没调整到位。

论坛博士后之请教LP老鸟

——这个调校板怎么用?
TOP
3#

多谢开心果兄!

“调校板上的那组平行短线”就是那组间距很密的竖向直线吧!?

什么叫“唱头壳的边线”?这是俺的唱头已经装到唱臂上了,德国ELac 792E动磁唱头,就是这几个参数不太会调整,“唱头壳的边线”是指哪根线?这套系统还有潜力可挖掘的……
[upload=jpg]Upload/20069151215580305.jpg[/upload]
TOP
4#

开心果 在 2006-9-15 14:33:02 发表的内容
qiguang 在 2006-9-15 13:56:12 发表的内容
我简单地说一下吧:调整这个的目的就是要保证唱头在唱片上A、B两点(也就是调整卡上标示的位置)使唱臂(也是唱针针杆)与音轨形成正切。照这样想一下就都明白了。


对!就是这个意思。


嗯!唱头壳的边线是否也可理解为唱头的一条边线,在我的ELAC 792E动磁唱头上也就是与标有“D792E”字样那条线相垂直的线?当然这得假设该线与针杆平行。
TOP
5#

南海十三郎 在 2006-9-15 14:17:21 发表的内容
调唱头是个十分花时又好玩的活,我把唱机放在皇帝位前边听边调,实听为主测量为附,因唱头的档次问题不能保证唱针与唱头的绝对正确,初时用测量方法怎么也调不好,后来就边听边调搞定了,自己听着,调好了的声音会有很大的惊喜,音场宽、平衡、定位准,线条清楚,完全两回事的


我现在的问题是只会听不会调。超距不会调,唱到内圈倒没觉得失真,莫非这么随手装上去就很正确?不过总得通过数据验证一下。开心果兄已经谈到超距的调整,下回实践一下。

另外请教这款RB-300的超距如果数据怎么调整???

前面转摘文章的数据;“ 最后说它的唱臂数据,有效臂长237mm,但超距我看到有两种说法,一为15 mm,一为17.24mm,没关系,既然定了有效臂长,你就量量从唱臂转轴到唱盘中心轴的距离,如是222 mm的,超距就用15 mm,如是220 mm的,就用17.24mm,那么它的两点校正数据为内圈60 mm,外圈115 mm,……”

现在播放一些唱片时,仿佛听到了唱针“刮”唱片的声音!音乐不够流畅,有些刺耳,应当是某些参数没调整到位。最可能是哪个参数没调准?
最后编辑溪秀兰
TOP
6#

溪秀兰 在 2006-9-14 19:44:26 发表的内容
现在播放一些唱片时,

仿佛听到了唱针“刮”唱片的声音!

音乐不够流畅,有些刺耳,

应当是某些参数没调整到位。

论坛博士后之请教LP老鸟

——这个调校板怎么用?


顶顶!
TOP
7#

开心果 在 2006-9-15 14:31:06 发表的内容
溪秀兰 在 2006-9-14 19:42:39 发表的内容
论坛博士后之请教LP老鸟

——这个调校板怎么用?

这是从当地JS弄来得调校板,

怎么用?调节超距、循轨角?这是另一面

[upload=jpg]Upload/200691419325056147.jpg[/upload]


这个一般叫“频闪测速卡”,要与特定的光源配合使用。说“特定的光源”只是按现在的条件说罢了,如果在十几年或更早以前,用普通的日光灯就可以了,也就不存在特定这两个字了,但现在的日光灯普遍都使用电子镇流器,无法在这里使用了。

使用这个卡,先准备好光源,如果能找到以前那种用电感线圈作镇流器的日光灯最好,如果没有,用普通的白炽灯也可以,只是看起来吃力些。更可以用一个200K的电阻和一个氖灯(电饭煲里的指示灯)串联后接到220V的市电,作临时光源,效果比白炽灯好。有条件的最好买专用的光源了。

因为我国的市电频率是50赫兹,所以应该使用最外面的那三圈,从外到内对应的是33转、45转和78转。

使用方法是:把频闪测速卡放到转盘上,开动机器(假设在33转),用上面说的光源照射测速卡上的条纹。这时就会看到最外面的那些条纹可能会顺时针或反时针移动。然后调整机器转速,使它看起来静止不动,转速就算调好了。其它档的转速的调整同理。


哦!这是调转速用的。明白了,估计暂时不需要。
TOP
8#

转载一篇文章:

本文摘自第87期《音响论坛》2217-221页,作者刘汉盛。

调整LP唱盘的八大基本功

    在LP时代,许多人终其一生听LP唱片,然而,他们可能连唱头要调整三个角度都不知道。只知道唱头锁上唱头盖,加上适当针压就能唱出声音了。从「知」的角度来看,他们可说是糊里糊涂的听著唱片。从「不知」的角度来看,他们才是真正幸福的LP迷,因为他们从来未曾感受到调整唱头唱臂的痛苦。
    调整唱头唱臂有什麽痛苦呢?第一:声音不稳定。往往今天听了好声,明天声音就跑掉了。至于为什麽声音会跑掉?从来这就是无头公案。也因为声音不稳定,LP时代邀请人来家里聆乐时,往往就因为声音跑掉而尴尬极了。第二:越调越迷糊:每一个人在调整唱头唱臂时都想要越调越好,但往往反覆调过几次之後,听觉越来越迟钝,越来越迷糊,也越来越不敢确定到底哪一次声音最好。调到後来,经常就是心神耗尽,疲劳崩溃收场。第三:变数大多。就以唱片本身来说好了,唱片弯曲不说,每个厂牌的唱片厚度还不一样。唱片弯曲其他的调整就都白费了,因为所有的角度都会不正确。而厚薄不同也让费心调好的垂直循轨角V.T.A心血泡汤,因为我们争的也就是那零点零几公分的差异。第四:要非常小心。为什麽非常小心是痛苦之一?当然罗,因为只要您一不小心,昂贵的唱针就会被您弄断。唱针一弄断至少就要花个几千几万,您不会心疼痛苦吗?
    基於这四大痛苦,所以今日CD盛行真是救苦救难菩萨,让大多数人从苦海中解脱。奇怪?既然听LP唱片那麽的痛苦,为什麽还有人甘之如饴呢?其实答案也很简单。第一:听LP唱片有成就感。调整功夫的高低直接就影响到声音的好听与否,功夫不够,声音就不好听;功夫好,大家都称赞。因此,听LP唱片比听CD要来得有成就感。第二:LP是类比的声音。类比声音里有数位声音所无法企及的许多细节,而且音质也更自然。这也是许多人仍不放弃听LP唱片的主要原因。
    对于从LP时代跨到CD时代的LP迷而言,调整唱头唱臂的一些基本功夫他们皆已具备。而对于那些要从CD时代跨入LP领域的新LP迷而言,他们恐怕就没有这些基本功夫。因此,我在这里想以最简单的方式来为这些新鲜人讲述调整唱盘系统的八大基本功。有了这八大基本功之後,您再往更细微的地方去发展,很快的就会有所成就。

第一功:调唱盘、转盘的水平
    这里所说的唱盘包括整座唱盘本身以及转盘。尤其是转盘,如果转盘本身没有水平,那就没什麽戏好唱了。为什麽?由于它不水平,抗滑会有问题,唱片沟槽二侧受力也不同。这样一来,许多问题就会产生。

    调整方法:使用水平仪。水平仪有二种,一种是圆形中间有孔的,可以套在转轴中央。另一种是长型的,可以测较大面积的表面水平与否。最好的方法就是二种都准备,先用长型水平仪侧唱盘水平与否。然後再用圆形的测转盘水平与否。至于要如何调转盘的水平,由于各种唱盘的悬浮系统都不一样,因此无法在此详述。
    检验成果:以目视检验,看气泡是否在中间就对了。
第二功:调唱头超距(Overhang)
    顾名思义,唱头超距就是唱头针尖与转盘轴心之间的距离。为什麽针尖与转盘轴心之间要有这小段距离呢?如果将唱头拉到转盘轴心上,针尖刚好落在转盘轴心上不好吗?不好!因为这样一来,唱针在唱片上面循轨时针尖角度的「失真」会比较大。这麽说来,超距越大循轨角度的失真不就越小吗?也不对!超距必须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唱针循轨角度的失真才会最小。因此,每一支唱臂在设计时就已决定它的有效长度(Effective Arm Length。针尖与唱臂轴心之间的直线距离)来让循轨角度的失真达到最小。而超距的调整就是要得到最正确的唱臂有效长度。超距如果不对,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唱针越唱到唱片内圈,杂音会越大,声音会越难听,因为各种循轨的失真都加大了。
    调整方法:通常唱臂规格上都会告诉您超距是多少。如果您有量测的工具,就可以用它来量超距。如果没有,也可以放一支尺在转盘轴心旁,然後将唱臂拉到尺旁,看看唱针的超距是多少。
    检测成果:目视即可。千万不要小看超距,一定要将唱针调整到正确的超距位置上,否则,循轨失真会加大。
    如果您使用正切型唱臂,那就不必调整超距,只要将针尖定在正切线上就没有循轨误差了。当然,要将针尖完全准确的落住整条正切线上,还是需要花功夫调整的。
第三功:调唱头方位角(Azimuth)
    在此要先做说明,不论您调整唱头的什麽角度,它所关系到的就是唱针在沟槽里接触的情况。如果各种角度不正确,说得简单些就是唱针循轨不对。说得仔细些就是会产生相位不正确、二声道音量大小不对、杂音增多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会衍生出定位不清楚、音像会飘、二声道声音不平衡、音质不佳、音色不正确、声音太闷或太刺耳等等诸多问题。换句话说,唱头的各种角度如果没调好,那几乎就是万恶之源。所以,我把各种唱头角度的调整列在最前面。
    调整方法:调方位角就是自己面对唱头,将唱头朝顺时锺或逆时钟方向扭动。有些唱臂的唱头盖是活动的,可以藉扭动而调整方位角。然而,有些唱臂的唱头盖与唱臂是一体的,此时则要从唱臂根部调整。如果遇上整支唱臂都固定不可调的(如Rega唱臂)怎麽办?此时就只好靠塞薄垫片在唱头与唱头盖之间来调整了。
    检验成果:传统上,检验的工具就是耳朵。当您的耳朵听到最美、最不尖锐刺耳、最不乾涩、最有光泽、定位最明晰、音场後方与左右二侧最清楚、杂音最少的声音时,那就对了。此外,蔡炳荣在「音响论坛」83年1月25日出版的冬季特刊中第69页,曾提起将唱头讯号反相来调唱头方位角。这种方法必须拆卸唱头连线,一不小心就会将唱针弄断,在试时要特别小心。
第四功:调水平循轨角(Lateral Tracking Anale)
    将Lateral译成「水平」并不恰当,说它是「补偿角Offset Angle」恐怕还来得传神些。不过这是相对于垂直循轨角的说法。说得白话些,水平循轨角就是当您面对唱头时,看唱头「正不正」。如果不正的话,唱针的左缘与右缘所接触到的唱片沟槽就会有相位差产生。
    调整方法:假若您有格状量规(Alignment Protractor),可以将唱针放在量规所定的针尖点上,然後以目视,看唱头左右、前後的边线是否与量规上的线条平行。如果不正,则将唱头朝左或右转动。请注意,前面的方位角是朝顺时锺或逆时锺方向扭动,而水平循轨角是朝左或右转动。假若您手上什麽量规也没有,也可以以唱头盖的左、右侧缘线条为基准去调。
    检验成果:还是与方位角、超距一样,当您听到最美、最不尖锐剌耳、最不乾涩、最有光泽、定位最明晰、音场後方与左右二侧最清楚、杂音最少的声音时,那就对了。
第五功:调垂直循轨角(Vertical Tracking Angle)
    垂直循轨角就是藉著调整唱臂支轴的高、低,改变唱针在唱片沟槽中的垂直角度。请您先把唱片刻片时的那支刻片针想像成锄头,唱片就是土地。当锄头往下锄时,会产生斜向的垂直角度。而当唱针在唱片上重播时,其往下锄的角度也要刚好与第一次锄地时的角度相同,这样才不会有失真。其实,不论是水平循轨角、方位角或垂直循轨角,它的道理就像锄地般这麽简单。
    调整方法:无论唱臂轴心是怎麽锁紧的,调整时就只是松开螺丝,然後往上或往下调整「一点点」高度再锁紧。请注意,我是说调整「一点点」。这个一点点并不是1公分或0.5公分,它应该是以0.1公分以下的「微距」来调整的。许多时候,我们只是用「弹指神功」在唱臂轴心上轻弹…下而已。为什麽只要调整这麽一点点呢?因为您在唱臂轴心上的高低调整一点点,就会是针尖在沟槽中垂直角度变化的「一大点」。以前,当唱臂轴心还是以一根螺丝锁紧的时代,懂得精调V.T.A.的LP迷都苦于那根螺丝锁不紧,声音会跑。後来的唱臂改良许多,锁不紧的问题得到有限度的改善。
    调整後,我们要从唱臂侧面观察,看看当唱针停在静止的唱片表面时,唱头盖顶、唱臂是否与唱片表面平行?依我的经验,通常唱臂後面都要高一点点会比较好听。不过,这高一点点如果不仔细看也是差不多平行的。
    检验成果:通常,V.T.A.太高声音会比较刺耳,V.T.A.太低声音会比较沉或高频失去光泽。到底要调到什麽地步,那真是只有天知道与您知道了。
    讲完唱头三种角度的调整,在此我还要提醒各位二个很重要的关键。其一是以上我所说的调整都是假设唱头的针杆没有左右偏斜、唱针的针尖也没有偏斜的理想状态。事实上,大部分的唱头针杆与针尖都是歪歪斜斜的。其实这就是为什麽唱头会那麽难调的原因:您以为把它调正了,事实上它是不正的。我的意思是:有时候不要只相信眼睛所看到的「正」,而应该也相信耳朵所听到的「正」。
    其二是我再次强调「弹指神功」的重要性。当您调整水平循轨角、垂直循轨角、方位角到最後阶段时,所能使用的就是弹指神功,因为此时用手指去扭转的力量已经太大了,唯有弹指神功才能将球弹进洞。至于弹的力量要多大,那就看您的功力了。
第六功:调整抗滑力(Antiskating Force)
    假若是正切型唱臂,由于它是从外到内正切横走的,因此没有内滑力的问题。如果是一般支点固定式唱臂,则由于唱臂循轨时向内的惯性关系,会产生一股往内拉的力量。因此,我们就必须在唱臂上设计一股反方向向外拉的力量,以平衡向内滑动的力量。无论抗滑力是用吊锤、磁铁、弹簧、或固定金属片来达成,其精度都是很差的。一般而言,厂方会建议您将抗滑调整到与针压相同的数字标示上。这并不代表针压的力量与抗滑的力量是相同的,它只不过是要方便用家调整而已。如果抗滑调整得太离谱会发生什麽事情呢?某声道的杂音会比较大,当然,针尖的磨损就不均匀了。
    调整方法:有人会用光滑的测试唱片来调整,不过,光滑表面的唱片因为没有沟槽,所以其摩擦力是与真正有音乐的唱片不同的。有人会看针杆偏向那一边,而修正抗滑。最正确的方式当然是用显微镜观察针尖的磨损情况,再藉此调整抗滑力。不过,那也已经是在磨损产生後的亡羊补牢了。
    检验成果:总之,二声道没有特别的杂音,二声道没有失衡的现象,那就对了。
    理论上正切唱臂不须调整抗滑力。不过,如果唱盘或转盘没有水平的话,也会产生侧滑的力量,不可不慎。
第七功:调整针压(Tracking Force)
    从中文字面上看,很容易误解针压是指唱片沟槽承受到唱针的单位面积压力。其实,从英文上看,就清楚很多了,它应该是「循轨力」而不是针压。不过在习惯上,我们都以针压称之。所谓针压,就是唱臂到底要施加多少重量给唱头,才能让唱针达到它应有的循轨能力。关于这点,其实已经没什麽争议的了,唱头说明书上建议多少针压,您用多少就错不了。唯一要注意的是高顺服度(Compliance,单位为10-6cm/Dyne)的唱头要配轻质量的唱臂;低顺服度的唱头要配重质量的唱臂。否则,整个唱针/唱臂的共振点会落入人耳可听范围内,产生音染。
    调整方法:如果唱臂上附有调针压的装置,则依说明书指示为之。如果像有些正切型唱臂,必须以针压器来量针压时,则必须找到精确的针压器来量。可是,市面上大部分的针压器看起来都相当简陋,令人不敢相信它的精确性。不过,似乎也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量针压。
    检验成果:如果针压太轻,则可能会有杂音增多以及音像会飘的问题产生,甚至无法循轨。此外,低频的量也会减少。反之,针压太重的话声音听起来比较没有光泽。
第八功:唱盘避震
    由于LP唱盘系统就是靠针尖振动而产生音乐的讯号,所以任何多馀的振动对于LP唱盘系统而言都是大害。对于唱盘有害的振动源来自二处,一处是声波在空气中的振动;另一处则是经由地上传到唱盘的振动。空气中的振动我们无计可施,除非是将唱盘放在另外一个房间中。而经由地上传到唱盘的振动我们则可以用各种方法来隔离。由于振动的频率有低有高,因此使用单一材料来避震时往往会顾此失彼。例如使用高阻尼性的软质胶来避震时,可以有效的吸收低频的振动。但是,对于较高频率的振动则没什麽效果。反之亦然。所以,「软硬兼施」往往是避震的必要手段。例如,在地上先放厚重的石材垫,再于石材垫上放软质吸震胶,吸震胶上才放唱盘。市面上也有些三明治结构的唱盘垫,同样也可以吸收不同频率的震动。不过,在LP唱盘已是黄昏夕阳的今日,要买到垫材恐怕已不容易,所以最好还是自己动手避震。

    八大基本功看完,我想您会认为原来调整唱头唱臂是那麽的简单,并没有前辈所说的那麽难。没错,如果您要达到60分的门槛标准,以上八大基本功已经够用了。但是,如果您想要达到60分甚至90分的境界,那恐怕就非得有过人的毅力、敏锐的耳力,以及对音乐的正确品味不可。想试试看吗?来吧,不要迟疑。
TOP
9#

转摘一篇文章:

Rega(君子)的RB250与RB300唱臂


                达明

     君子的这两款唱臂知名度很高,在君子自家的产品中,P2用RB250,以前的Planar3与现在的P3用RB300,再加上目 前很多LP厂家都向君子定购它家OEM的这两支臂(Clearaudio的champion用到了RB250,Level2则用 到了RB300,欧博的1.0也是OEM的RB250),使得但凡一想到价廉物美的LP唱臂,很多人头脑里都会浮先出它们的身影 。

     在1983年以前,最好的低价唱臂是Rega的RB200,售价46英镑,RB200是支S臂,老实说有日制品的味道。但在19 83年,RB300出现了,它的出现使入门唱臂之争再无悬念。著名的炮管造型,一体成型的唱头盖与Linn“高刚性”(Maxi mum Rigidity) 理念如出一辙,而它的轴承(Bearing)甚至可以与Linn Ekos唱臂一拼,简简单单的设计却带来了健康充满活力的表现,它最让人称道之处是中性染色极少的音色,也许Linn Ittok会更好听些,但这背后是更多的染色。那么它刚推出时卖多少钱呢?90英镑,Linn Ittok是253英镑,后者已步入了中价唱臂的行列。

     RB250于RB300后设计出,可以看作是简化版的RB300。

     先说RB250与RB300的区别,RB300的臂后重锤材质比RB250好,RB300应是铜制重锤,RB300与RB250 都不可调VTA行,这相当要命,RB300是动态平衡唱臂,RB250是静态平衡唱臂,换句话说,RB300的重锤只参与唱臂平 衡调整,针压由弹簧取得,而RB250的重锤则还要参于针压调整。

     再说缺点,Rega的唱臂管线不喜欢设专用地线,将它并入信号线负端,就是说,它的唱臂信号线与CD一样,只有两根红白RCA线 ,再加上它的管内线又不太好,造成如果电源稍有干扰,则电流感应声很大,当然也许有的用家没事,但有的用家则一直要受此困扰,我 感觉厂家对屏蔽的考虑远远没有德国与日本厂家考虑精细,是个遗憾。

     最后说它的唱臂数据,有效臂长237mm,但超距我看到有两种说法,一为15 mm,一为17.24mm,没关系,既然定了有效臂长,你就量量从唱臂转轴到唱盘中心轴的距离,如是222 mm的,超距就用15 mm,如是220 mm的,就用17.24mm,那么它的两点校正数据为内圈60 mm,外圈115 mm,用家可根据此数据自制唱臂调规纸,认真做好水平循轨角与超距,如果您没有这个自制唱臂调规纸的话,没关系,还有达明教您, 给我来信或在坛上留言就行啦。

     相比起使用RB250的REGA P2,PRO-JECT的DEBUT2彩盘也是入门级的东西,价格2000左右,算便宜的。但与P2的RB250臂一比,彩盘的 那支臂就更象傻瓜型操作的臂了,能调的地方很少,臂后重捶很轻,除了原配的高度风外,其余的都比较难配,不愿动手的朋友,买这款 玩玩也行,有换头等想法的玩家我看就免了吧。


现是P3就最新的版本(前身是Planar 3),采用全新的交流马达,P3的承板是一种高密度板加特种歼维的材料厚达30毫米,为求外形更潇洒四边呈现稍小斜角,采用三点支撑橡胶脚座,属硬振震类,因而低声更深沉浑厚。P3的转盘是13毫米厚,转盘是18毫米厚的玻璃转盘,由一个10毫米ABS转轴承托,中间轴心是精确打摩的合金柱,将中轴置入精铜车成的轴套时,因其精密度这准绳,可感觉到空气的承托力,中轴需一定时间内才纳入轴套(轴套内有一颗纲珠)厂方认为玻璃的最大好处除了硬度够外,密度平均是最大优点,令转盘在运行时,不会因为重量不均而产生速度变化。

P3采用的唱臂是久负盛名的RB-300 型号,这是一款以两套轴套结合的唱臂,轴套误差率几达万份之一,每人轴承除了仪器检测外;都经人手续一配对,确保优异工作。臂管是一体化成形的铝合金制作,DB-300还具备了可调唱重与偏压功能,操作简易但功能完备的优良产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