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YH 在 2005-1-23 18:18:40 发表的内容 按我的理解,喇叭线的调音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提高传输效率:具有较大截面积的(多股)导线可以减少线损;屏蔽结构可以减少能量的辐射损耗。 2, 喇叭线阻抗部分可以调节音响系统的电阻尼系数。
音响系统的“电阻尼系数 (Electrical Damping Factor )”可定义为: 喇叭的阻抗与放大器输出阻抗的比值。
在上述定义中: ● 放大器输出阻抗与喇叭的阻抗都是工作频率的函数,喇叭的这种特性尤其明显; ● 放大器的输出是控制源,喇叭是受控负载; ● 电阻尼系数与喇叭阻抗成正比,与放大器输出阻抗成反比。 ● 相对于受控负载的喇叭而言,喇叭线的阻抗应归入控制源的内阻部分。由于放大器输出阻抗通常在毫欧姆数量级,因此喇叭线的阻抗就不容忽略。 (例如,在我的系统中: V8i的实测输出阻抗值是27.67mΩ @ 25Hz; 喇叭线的实测电阻是10mΩ; S5.4音箱的Spec阻抗为3.8–8.7Ω @ 20Hz-200Hz;4.5–7.5Ω @ 200Hz-20kHz; 所以,该放大系统的电阻尼系数值不小于:K=3.8/(0.02767+0.01)=100.88; 若喇叭线改用横截面积为1.0平方毫米的铜导线,线长3米时,电阻的计算值是0.10068Ω, 此时系统的电阻尼系数:K’=3.8/(0.02767+0.10068)=29.61 可见,喇叭线的直流电阻值的大小对放大系统阻尼系数的影响是显著的。)
电阻尼系数小,表示功放对喇叭的控制能力减弱,喇叭的谐振特性较显现。即喇叭容易以自身固有的特性运行,“音染”凸显;
电阻尼系数大,则表示功放对喇叭(锥盆运动)的控制能力增强,喇叭的谐振特性不明显,功放对喇叭的控制趋向于强迫振动状态,喇叭的“音染”受抑。
电阻尼系数多大为好呢?这取决于个人的听音审美观及音响器材的“个性”,完全没有定论。 我想,这就是喇叭线的神秘之处所在。
结论:改变音响系统电阻尼系数的大小是喇叭线调音作用的实质。
建议发烧喇叭线的朋友们:不妨做一根由6股、1平方毫米截面积、独立绝缘导线构成芯线的屏蔽喇叭线。将其中一端的6股芯线全部并接起来,另一端则分别选取1、2、﹒﹒﹒、6股芯线做(可以简单地通过5个开关的切换实现2-6股的)并联实验,选一种适合你音响系统的方案。 其实每一种方案均对应着一种不相同的电阻尼效果。
|
我找了几个关于“阻尼系数”概念的链接及其相关摘要。多家之言,供大家参考。
尤其最后两个英文摘要,都给出了喇叭线的阻抗值是如何参与调节“阻尼系数”的例子。
若要进一步了解“阻尼系数”值的“调音”作用,可点击以下链接,参阅原文。
我也注意到,有的“阻尼系数”的计算是基于1kHz时阻抗值的。而在我的例子中使用的是25Hz的阻抗值,主要出于对单拿S5.4喇叭在低频端有最低的阻抗值的考虑,即对应于最小的“阻尼系数”值。
http://publish.it168.com/cword/1462.shtml
阻尼系数:是指放大器的额定负载(扬声器)阻抗与功率放大器实际阻抗的比值。阻尼系数大表示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电阻小,阻尼系数是放大器在信号消失后控制扬声器锥体运动的能力。具有高阻尼系数的放大器,对于扬声器更象一个短路,在信号终止时能减小其振动。
功率放大器的输出阻抗会直接影响扬声器系统的低频Q值,从而影响系统的低频特性。扬声器系统的Q值不宜过高,一般在0.5~l范围内较好,功率放大器的输出阻抗是使低频Q值上升的因素,所以一般希望功率放大器的输出阻抗小、阻尼系数大为好。阻尼系数一般在几十到几百之间,优质专业功率放大器的阻尼系数可高达200以上。
http://www.prosound.com.cn/html/200005/261424.htm
阻尼系数KD定义为:KD=功放额定输出阻抗(等于音箱额定阻抗)/功放输出内阻。
由于功放输出内阻实际上已成为音箱的电阻尼器件,KD值便决定了音箱所受的电阻尼量。KD值越大,电阻尼越重,当然功放的KD值并不是越大越好,KD值过大会使音箱电阻尼过重,以至使脉冲前沿建立时间增长,降低瞬态响应指标。因此在选取功放时不应片面追求大的KD值。作为家用高保真功放阻尼系数有一个经验值可供参考,最低要求:晶体管功放KD值大于或等于40,电子管功放KD值大于或等于6
http://www.gdbbk.com/topic.php?action=news&channelID=5&topicID=14&newsID=103&keyword=
阻尼系数是指音箱阻抗与放大器输出阻抗之比。实践表明,当阻尼系数较小时,扬声器低频特性、输出声压频率特性、高次谐波失真特性均会变差。阻尼系数过大,对实际性能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阻尼系数应在10~100之间。
http://www.jollysound.com.cn/dw/dispbbs.asp?boardID=3&RootID=89&ID=89&page=1
阻尼系数(Damping Factor ) 放大器的内阻越小,阻尼系数越大,对扬声器锥盆运动的控制力越强。阻尼系数不足时, 低频拖尾发混,清晰度变差, 没有层次和力度。阻尼过度则声音生硬干涩,缺乏泛音,少韵味没有音乐感。
http://www.trueaudio.com/post_013.htm
An audio power amplifier's damping factor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he load impedance to the output impedance of the amplifier.
Example 1:
Amp output impedance at 1k Hz is known to be: 0.25 Ohms
Impedance of the test load is 8 Ohms (at 1k Hz)
Damping Factor = (Load Impedance) / (Output Impedance) = 8 / 0.25 = 32 (dimensionless ratio)
Now, add a 0.25 Ohm speaker cable between the amp and the speaker and measure the damping factor at the speaker terminals and you would get: Damping Factor = 16
(Note that damping factor varies with frequency)
http://www.classic-audio.com/marantz/mdampingfactor.html
Deriving Damping Factors
Technically, the damping factor is the specified load impedance (in use, that'd be the speaker system) divided by the amplifier's output impedance.
For a perfectly resistive 8 ohm load impedance, an amplifier with a perfectly resistive output impedance of 4 ohms (that's pretty high, by the way) presents a damping factor of eight over four, or two:
8 / 4 = 2
Another one: For a perfectly resistive 8 ohm load impedance, an amplifier with an perfectly resistive output impedance of .1 ohms presents a damping factor of eight over point one, or eighty:
8 / .1 =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