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从三越的答复,谈音响厂家的心态 [复制链接]

1#
今天下午,三越老赵快人快语,在帖子了谈了对于音响行业的看法,因为与原帖主题有新的发展,另开一贴。


引用:
原帖由 upclose 于 2009-7-19 12:32:00 发表
很多朋友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三代才能成就一个贵族,很多时候做出一个有底蕴,有传承的机器,是需要积淀的。

一台普通的音响机器而言,和百年树人如何可以相提并论?
有哪台名器开发了几十年?马兰士7+9,之前是什么底蕴?传承了什么下来?积淀了那些?
已经都是没落的行业了,实实在在研究的人研究大大的减少了,别指望一台便宜的老外机器会给你他的全部,而且,他们也已经没有能力为了材料特性的需要“炼上一炉钢”了,更多是只能按照目前的状况进行“选择”而已,呵呵
而且,老外因为环保,很多的工艺和材料已经不让用了,老的传承也就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不要在幻想什么了,呵呵                                

——————————————————————————————————————————————————————————
国外的机器,除了精细的设计,用心的校音,用料的挑选和高精度是好声音的可靠保证。                                                                                                        sanyue 最后编辑于 2009-07-19 13:16:17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8/4 18:43:51 执行 关闭主题/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国外有环保规定,取材范围有限制这些都是事实,国外的厂家因地制宜作出调整是肯定的,这也是这些品牌历久弥新的一个原因。
做好的机器,反映的也是做人的态度,如果你有机会去参观下国外生气铭器的厂家,你就会体会文化的力量,知道什么是积淀啊,人家是把做音响当艺术品来做的,比如意大利和法国的很多牌子。你的第一反应其实也是很多国内有些音响厂商的共同误区,认真做音响的态度就是和百年树人是一个高度的,是一种对于事业的热爱啊,为什么国内有那么多开始光辉后来迅速没落的音响品牌,可能初衷的改变是一个原因,“不就是个普通的音响机器”吗,希望老赵心里不是这样想的。
我不清楚三越的设计团队是否包含相当数量的音乐爱好者,最起码的要求是至少会常常去听听现场的高档次的交响音乐会,听听爵士人声,这样才能对正确调声有个方向吧,不知道三越调声的参考标准是什么呢?不会是光听几张发烧碟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吧?

如果您对于铭器的认识仅仅在于马兰士7+9,那么还是有些值得商讨的地方。一个品牌的沿革,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踏踏实实的。一炮走红的品牌当然有,如同好莱坞童星;但是更多的是经过多年积累,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常青树,比如麦景图1949年,国都1936年。我们再来看看您称之为“马兰士7+9,之前是什么底蕴?传承了什么下来?积淀了那些?”

* 1951年,原本是商业广告设计师,同时也是业余吉他演奏家的Saul B. Marantz,由于极度热衷唱片欣赏,所以自己设计了一部Audio Consolette的真空管前级。
* 1953年,以Marantz为名,专门制造扩大机的工厂在纽约成立,首先设计的Audio Consolette正式发售,同时也推出Model 1真空管前级,里面有RIAA等化线路与录音鉴听回路。同年一月,日本Marantz前身Standard Radio Crop.(S.R.C.)在东京世田谷(Setagaya)成立,主要制造销售手提收音机。
* 1954年九月,S.R.C.开始制造销售录音机。
* 1956年,Model 2单声道后级推出,采超线性放大线路,输出级为6CA7的推挽线路,输出功率40瓦,如果以三极管使用输出功率20瓦。
* 1957年,Model 3主动式电子分音器发售,单声道用两路分音,每个频带可做12段的调整。Model 4电源供应器也推出,作为Model 1与Model 3的附件。
* 1958年,这一年Marantz有辉煌的记录。Model 5单声道真空管后级发售,输出功率30瓦,基本电路与Model 2相同。为因应立体声时代来临,Model 6立体声适配器推出,同时Marantz第一部立体声前级Model 7也问世。Marantz 7采用六支ECC83/12AX7双三极管,内建三级的NF型RIAA线路,同时也采用NF型的阶梯调整式音调控制。
* 1960年,Model 8A真空管立体声后级推出,电源部份采用硅整流器,输出功率30瓦。经典之作Model 9也在此时推出,单声道设计,以6CA7功率管构成并联推挽线路,输出功率70瓦。同年三月S.R.C.建立目前仍是工厂所在地的相模原(Sagamihara)厂房。

做一个产品时,万不可老是提醒自己和消费者,这个是“已经都是没落的行业了”,“实实在在研究的人研究大大的减少了”,因此希望消费者“不要在幻想什么了”。 做一个行业,尤其是这个和音乐文化相关的传播产品,首先要热爱它,然后才会有感情去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啊。
TOP
3#

有句古话“师夷长技以制夷”,建议国内的音响设计者有空的话,先多花点时间研究音乐,现场,铭器,和国外厂家的历史,然后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展宏图超英赶美,毕竟学会欣赏是重要的第一步啊。不建议,上来先把人家的历史都否定了来抬高自己啊。

另外,可能老赵有所不知,一台DA30或者DA50在大多数老外眼里,也不是便宜货色,这样的机器出来混,消费者也是有相当要求的。
TOP
4#

原帖由 sanyue 于 2009-7-19 17:02:00 发表
呵呵,怎么又转到这里了?

我只是对你的说法:

很多朋友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三代才能成就一个贵族,很多时候做出一个有底蕴,有传承的机器,是需要积淀的

非常的不赞同,就此说说而已,呵呵
其实,音响的历史也还没有百年。
你自己算算,从51年大58年,应该没有这么快的三代吧?百年不到的今天呢?

所以,我觉得用三代贵族论来评价音响是非常不合适的


老赵,三代贵族是一句古话,如同一日到不了罗马(现在坐飞机当然能到啦),说明做事做产品不能急,要注重积累,心态不能浮躁啊。我这里可从来没有说过要三代人才能做出一台机器,一个型号哦。
你自己说“马兰士7+9,之前是什么底蕴?传承了什么下来?积淀了那些?”那么我告诉你,首先人家是业余吉他演奏家的Saul B. Marantz,由于极度热衷唱片欣赏,所以自己设计了一部Audio Consolette的真空管前级,这可都是积淀哦,不是几年能否修成的哦。
TOP
5#

音响用来听什么?听音乐,所以对于音乐和现场的理解是一个基本啊。不然的话,即使PK再多的机器,标准何来呢?
TOP
6#

原帖由 hopeman 于 2009-7-19 17:47:00 发表
这里说到一个点子上
如果168代表中国大多数发烧友的话, 你仔细查查贴子, 他们不是以接近现场为好音响的标准
而是以自己的所谓金耳多为标准, 更别谈多听现场来确定到底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的区别了
以某位口水歌手的歌声来断定需要平衡重放20HZ---20KHZ音频的设备, 不觉得好笑吗?
所以消费市场以消费群体为准的, 你如何期望厂家生产跟"消费群体"完全不一样的商


说的有道理,但是有两点:
1.就算纯粹是用来听口水歌,那么设计者至少多听两场陈洁丽的现场吧。
2.现在三越的产品M88比较的是jadis DA30,能花个3、4万买功放,已经不是普通的消费群体,理应要求除了良好的原器件以外,应该有更多的附加值
TOP
7#

原帖由 sanyue 于 2009-7-19 18:01:00 发表
原帖由 upclose 于 2009-7-19 17:38:00 发表
音响用来听什么?听音乐,所以对于音乐和现场的理解是一个基本啊。不然的话,即使PK再多的机器,标准何来呢?

为什么都要这么空洞呢?呵呵
音响,当然是用来听的,听到感动听出激情,应该比只是悦耳完整。
不要总是拿现场说事,罐头音乐应该以还原音源的内容作参照,录音是和音源制作百分


这哪里是空洞啊?如果音响设计者总是跟人家说我用了多好的原器件,那么还是在前些年国内很多石机厂家的老思路,“为什么我们的东西用了这么多顶级原器件”还是比不过人家老外的没用几个顶级元件的铭器啊?为啥我们觉得尽善尽美的胆机结晶播放起交响乐,和音乐会现场比起来差这么远呢,看来是现场错了?
最后编辑upclose 最后编辑于 2009-07-19 18:38:20
TOP
8#

原帖由 沈阳姜兵 于 2009-7-19 18:53: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upclose 于 2009-7-19 18:3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sanyue 于 2009-7-19 18:01: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upclose 于 2009-7-19 17:38:00 发表
音响用来听什么?听音乐,所以对于音乐和现场的理解是一个基本啊。不然的话,即使PK再多的机器


兄弟,我认为常听现场的人设计的东东更靠谱啊。
最可悲的是,并不是比别人花了更多的钱,听到和人家一样的声音;而是听了十年的机器,用了很多顶级原器件,自以为很好的声音,偶尔一次去了交响音乐会现场,结果发现是南辕北辙。
TOP
9#

要说几千场,确实难度很大。能够经常去南艺礼堂听听乐团表达的真实的声音就可以了, 这个我赞同。
TOP
10#

原帖由 sanyue 于 2009-7-19 19:2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upclose 于 2009-7-19 18:37:00 发表
[这哪里是空洞啊?如果音响设计者总是跟人家说我用了多好的原器件,那么还是在前些年国内很多石机厂家的老思路,“为什么我们的东西用了这么多顶级原器件”还是比不过人家老外的没用几个顶级元件的铭器啊?为啥我们觉得尽善尽美的胆机结晶播放起交响乐,和音乐会现场比起来差这么远呢,看来是现场错了?  [/quo


看到三越的自信还是高兴的,但是从您的话来看,melody和科宝等等,应该马上将国内胆机的领先位置让位于三越啊。
TOP
11#

原帖由 沈阳姜兵 于 2009-7-19 20:1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upclose 于 2009-7-19 19:4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sanyue 于 2009-7-19 19:2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upclose 于 2009-7-19 18:37:00 发表
[这哪里是空洞啊?如果音响设计者总是跟人家说我用了多好的原器件,那么还是在前些年国内很多石


smert兄喜欢过很多机器啦,805只不过现在在用罢了,他还喜欢过audionet,simaudio很多呢;他在听了audixun 211后,还向我推荐了这个211呢。smert兄不会轻易说哪个品牌排不上名的,因为他常说几个品牌的顶班型号都是很强的呀。
TOP
12#

原帖由 沈阳姜兵 于 2009-7-19 20:1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upclose 于 2009-7-19 19:4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sanyue 于 2009-7-19 19:2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upclose 于 2009-7-19 18:37:00 发表
[这哪里是空洞啊?如果音响设计者总是跟人家说我用了多好的原器件,那么还是在前些年国内很多石


另外建议一下姜兵兄,如果有机会多找些进口正版听一下,盗版刻录CD哪怕是三菱深蓝加上浦科特精品二代,损失还是挺大的。
TOP
13#

姜兵兄,我是看到你今年4月份还是建议三越多送刻录盘,所以跟你开个玩笑罢了。抱拳。
其实大家都是从刻录盘+国产机器开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现了一些进口高价机器贵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TOP
14#

原帖由 沈阳姜兵 于 2009-7-19 21:21:00 发表
原帖由 upclose 于 2009-7-19 21:05:00 发表
姜兵兄,我是看到你今年4月份还是建议三越多送刻录盘,所以跟你开个玩笑罢了。抱拳。
其实大家都是从刻录盘+国产机器开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现了一些进口高价机器贵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upclose您是做什么产品的?


我是搞服务业的。呵呵。
TOP
15#

原帖由 ccjtb 于 2009-7-19 21:45:00 发表
感觉楼主说话确实有些想当然!您知道哪位音响设计师是听了xxx场音乐会设计出xx功放?告诉大家也好让我们开开眼界。好吗?


我从来没提过一定要听多少场音乐会才能设计音响。你看错了吧。
因为工作原因,我去过几次意大利,有幸到过世霸和号令的厂,无意中聊起,设计师和工程师很多都是音乐爱好者,也都常去听音乐会,他们也觉得这个对他们日常工作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欧美人民在欣赏音乐的传统方面确实有其便利性。
TOP
16#

原帖由 sanyue 于 2009-7-19 22:14:00 发表
原帖由 upclose 于 2009-7-19 22:00: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ccjtb 于 2009-7-19 21:45:00 发表
感觉楼主说话确实有些想当然!您知道哪位音响设计师是听了xxx场音乐会设计出xx功放?告诉大家也好让我们开开眼界。好吗?


我从来没提过一定要听多少场音乐会才能设计音响。你看错


老赵,也许你有所不知,世霸和Audio Research早是一家人啦,我去的时候旁边放了好几台ARC的机器呢。
话说回来,像jadis这种厂家,在调声方面肯定是“以我为主“啊,它的工艺积淀和传统也会显现于整个系统。毕竟音乐播放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功放对于整个系统的声音走向作用也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啊。
TOP
17#

老赵好像一直津津乐道说自己花了不少年时间在胆机上,其实铭器的成功都是要靠长时间积累的,比如麦景图275胆后级,从1961年面世,到1973年停产前,都在进行着改进。

有个好玩的现象,国内很多设计师强调自己是电子高手,对于原器件如数家珍,电子工程师科班出身云云;国外的设计师大多是音乐爱好者出身,强调自己对于重播音乐的理解。这个也许就是文化差异吧。
TOP
18#

楼上的兄弟息怒,看看这里就知道为什么kanchow为什么这样发言了:
http://www.sanyue.net/bbs/read.php?tid=6933018

如果kanchow这样的语言,”难道外国的设计师放的*,比国内设计师放的香?“就是代表了优秀国产器材三越用户的素质,不知道是优秀国产器材的幸运,还是悲哀呢?希望大多数三越用户不是这个素养。
TOP
19#

对有些朋友来说三越的M34或者M88都是一个阶段,可能是入门,可能是懂得多一点,最终都会因为要求更高的完成度,外观和韵味的考虑,迈向更高一个级别。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