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Hifi音响悖论?——“小音量美学”的误读(我的阐述P1,P10,P11... [复制链接]

1#


这个话题是缘起于上周我们当地几位烧友一起听的一套中大功率前后级搭配几款不同时代、尺寸、灵敏度的进口音箱。在当晚活动现场,一位在168论坛也有些知名度的同城烧友,在听音过程中一直沉默,直到尾声处终于说出了一句话:看来玩音响最终还得玩高素质的大功率机器。殊不知在此之前,他一直是所谓小音量美学的支持者。2A3300b这样的小功率机器经常是他家音响架上的座上客。一位发烧多年,早已有自己的一套hifi理念见解的老烧竟然会产生如此大的观念转变。这也让我想起了小音量美学这个在一部分烧友群体里十分推崇的音响理念。由此我也想在此谈谈自己对其的理解和感悟,也将话题提出供诸位讨论交流。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6-01-17 23:56:47
分享 转发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2#

   小音量美学这个概念,大概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关氏胆机主理人提出的。其主要理念是:以小功率单端直热机器驱动高灵敏度,高效率类全频音箱(如lowther),就可以在小音量下获得人声,弦乐以及古典音乐的良好氛围感和还原度。这个理念当中“小功率单端”和“高效率音箱”是关键词,这种搭配确实在小音量下能获得流畅润泽舒心的听感,但我对其所称的对古典音乐的良好播放并不认同。如果古典音乐仅仅是限于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早期的室内乐体裁,那么我认可关氏的说法。因为这个时代的音乐乐器采用种类,演奏空间和配器风格使其在声音的频宽,密度方面无法与浪漫主义以后的管弦乐作品相提并论。音响系统只有基本做到轻松舒适的重播就可以将此类作品大致合格的交代。而那个时期的大部分室内乐作品就是贵族厅堂沙龙中的消遣。轻松惬意的重播也正符合这类音乐的特质。所以海顿的《惊愕交响曲》在当时会令听者感觉有些不爽。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5-12-30 20:03:59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3#

   而古典主义之后的管弦乐作品,配器越来越宏大,乐器中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比重越来越大。浪漫主义后期以及近现代音乐的作品,由于更加着重营造意象和深层次不同情绪间的矛盾冲突,所以音乐当中所呈现的张力会非常大,强弱对比也异常的鲜明。所以对音响重播上的要求就变得非常苛刻。单单轻松流畅的重播已经远远不够,需要呈现出更广阔的频宽以及全频段足够的密度和张力,同时还有兼有细腻流畅的音色现以不失呈示和展开部当中主副部主题细腻情感的对比观照。在我看来这些要求已经不是关氏“小音量美学”所能承担的了。这些作品在小音量美学系统播放中,小音量下在铜管乐和打击乐器的质感上会明显出现衰减,乐队的规模感也会明显缩水。而中大音量下,这种高效率音箱搭配所产生的曲线失真率更是完全无法体现出交响乐,协奏曲这类作品应有的神髓。所以我个人认为:小音量美学理念下的系统的表现是不可能全面平衡的。有相当一部分的音乐作品无法良好的再现。甚至有人曾提出小音量美学概念本身就是电声技术没有达到一定水平高度阶段的一种妥协和托词。如果阁下的听音体裁丰富多样,同时又对交响乐作品情有独钟的话,那关氏的小音量美学下推荐的系统搭配是绝对不适合阁下的!那么难道小音量美学观念就没有可取之处?甚至是谬误么?非也!我个人认为小音量美学本身的理念是可取的,甚至里面有宝贵的精华。但无论是烧友或是一些音响开发者,很多人对其理念是有所误读,甚至出现谬以千里的情况。下面我抽空慢慢的与诸位分享一些误读事例以及我个人对小音量美学内涵的理解。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5-12-30 20:03:09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4#

原帖由 kkhuang 于 2015/12/29 21:48:00 发表
或是否可以叫小功率美学?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2010年三月之前的12年左右的音响论坛杂志,看看《我闻集》,是台湾音响大师已故柯医师的专栏,他的2小功率 胆机0.8w(记不清是2A3 还是45)推动JORDAN全频音箱,使刘汉盛留下深刻印象。

小功率美学和小音量美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老关一直是以“小音量美学”的称谓来阐述的。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5#

原帖由 kkhuang 于 2015/12/29 21:48:00 发表
或是否可以叫小功率美学?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2010年三月之前的12年左右的音响论坛杂志,看看《我闻集》,是台湾音响大师已故柯医师的专栏,他的2小功率 胆机0.8w(记不清是2A3 还是45)推动JORDAN全频音箱,使刘汉盛留下深刻印象。

这种搭配在一些小型作品中是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老关所提到的适合绝大多数音乐体裁,包括古典音乐。这一点我不敢苟同。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6#

原帖由 富盛 于 2015/12/29 22:14:00 发表
其实,任何高素质的音响系统都可以有“小音量美学”。多嘴了。请继续讨论

富盛兄所说的观点正是我这两天准备阐述的关于“小音量美学”的一个真正重要的内核。世人对小音量美学的误读已久。关氏的这个理念本质无问题,但为了推广产品,把这个概念狭义化和局限化了。导致了一批人的误读。可惜!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7#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5/12/29 22:17:00 发表
“小音量美学”与“小功率功放搭配相对高灵敏度扬声器”为准提,但别忘了还有另一个前提“你以多大声压听音乐?”,
我平时70db上下的声压正常播放音乐听赏,你就给一套1000瓦功率的十五寸扬声器系统,我也是70db上下声压听赏。
当然,有人已习惯了常时间90db,甚至100db声压听音,这起决于以下因素:你承受得了,你已习惯并感到愉悦,你不认为住宅家居90db放音不是扰民噪声……
脱离上述前提和

同样70db上下声压下,老关所推崇的搭配方式营造的音质和音效与真正高素质大功率机器下“小音量美学”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声压不是主要问题。小音量美学的内核关键我个人觉得并不在声压问题上。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8#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5/12/29 22:29:00 发表
这样论述么,先得解决下列问题:
1、“小音量美学”有标准么?需要什么样的标准?
2、“4瓦推95灵敏度70db声压”音乐重播必须与“300瓦推85灵敏度70db声压”的重播效果一样么?为什么必须一样?  

一、我个人认为小音量美学之所以能称之为美学是有一个基本标准的。具体标准后面的帖子里也会慢慢谈。
二、上面的所说的的重播效果势必是不一样的。我也想问为什么必须一样?呵呵,但有一点:效果不同不代表着美学标准会出现明显差异,另外,我在这里的讨论还会涉及到一个小音量美学搭配中的新话题,为什么高效率高灵敏度就一定得用小功率搭配?大功率机器配高效音箱,它们的“小音量美学”又是怎样的光景和界定。这几个问题可能已经超离了兄所提到的范畴了。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9#

原帖由 Real 于 2015/12/29 23:14:00 发表
如果从歌德"美不凭借概念"这一点看,老关说的只要是自己感觉,那就是对的
从某个角度来看待,无论老关的观点还是搭配都没错而且也阐释出了一些问题。不过就我所以不少人存在这某些片面化和绝对化的误读。把小音量美学的概念给割裂了。这其实是很遗憾的。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10#

原帖由 富盛 于 2015/12/30 0:25:00 发表
小丑跑了,楼主请继续话题。

时间不早了,明天晚上抽空慢慢整理要阐述的内容。不过照今晚的讨论趋势,明晚可能我的有一部分内容不用专门写了。呵呵:)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11#

白天忙没登录,竟然已经到了第10页了。超乎想象啊。呵呵,我正在苦苦码字中,晚上上传本帖要阐述的主要内容部分。让诸位久等了。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12#

原本我要阐述的有一部分内容在回帖里已经出现了。那么正好,我就可以更加言简意赅的做观点和事例阐述了。

首先,对小音量美学的误读之一——小音量聆听才会美。

我曾在不少烧友家里听系统时发现对方将音量开得非常低,低到基本上快接近与背景音乐的聆听声压,甚至在播放协奏曲,交响乐的作品时也是类似的声压级别。这让我在聆听时非常难受。诚然,在一些口水唱片播放时,由于其过高的增益,小音量下的聆听确实一定程度上能获得相对舒适的听感,但在中大编制的作品中,没有一定的功率和声压是根本无法获得一部分乐器应有的质感表现的。这一点上26楼的mylp兄观点我比较认同。乐器的美感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修饰,对基本质感的还原度如果明显出现问题,那么hifi一词的精神又从何体现呢?而此种“只有小音量聆听才唯美”的烧友我所接触的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只听小音量下的音乐,还有一类是觉得声压大了会很吵很燥因此被迫放弃中大声压聆听而选择长时间的小音量聆听。第一类人群,我不做评价,毕竟人各有所好。而第二类人群,就存在着对小音量美学观念的另一层面的误读。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13#

小音量美学误读之二——小功率机器才能体现小音量美学的价值

这个观点其实以前支持的人数是不少的,就胆机而言,单端直热胆机在音色和情感表现上确实有其独到的魅力,但单端直热胆机就是以小功率机器的声音表现为尊么?君不见AN这样的名机,在其高度hiend机型中,不是300b2A3这样的小功率机型,而是如845,211这些在胆机里属于中大功率的单端机器,而近两年很热门的212管机也是如此。当然,这类机器对材料的要求,噪音的控制等方面更加苛刻,价格也很高高在上,但在较之2a3,300b这类小功率机器,这类设计优秀的单端中大功率的产品在音乐的适应面上,整体的舒展平衡度上是要明显好于前者的。而就石机而言,多年以前很多音响杂志上都会提到小功率石机单管放大是声音最优美的,多管并联声音会如何如何粗,如何如何不好。其实现在看来,确实是一种因成本和技术所限制的妥协。具体电声原理,坛子里的烧友都大致清楚,多管并联以及甲类并联放大的中大功率机器,要获得鲜活细腻同时控制力出色的好声需要花费多大的成本,无论是电路上的调教,还是放大管配对精度的苛刻要求,甚至是电阻这类小东西的误差率都控制在极低的水准上。这样的机器一般来说价格都是不菲的,但其所呈现出在多种音乐体裁上的全面平衡感和大气从容的音乐氛围感是一般小功率机器根本无法企及的。换而言之,我认为:小功率下的小音量美学是一种妥协的,局限性的,为了避免大音量下出现失控和失真而做的妥协性美学。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14#

下面再说说高低效率喇叭的匹配

虽然大部分烧友是不怎么懂电声技术原理的,但我们从不少资料介绍中都知道,很多知名扬声器的灵敏度设计确实换来了更低的失真度和很优秀的频响曲线。所以很大一部分经典喇叭都是属于中低灵敏度类型的喇叭。这类喇叭如果是选择用小功率机器来驱动,受其影响喇叭单元的工作状态始终无法在一个充分运动的点上。这样非但不能获得足够的频宽和饱满度,连细节都会出现大量的缺失。造成一种病态“美”。在这种搭配下的中大声压势必造成明显的失真,让人感觉燥和冲。这也就是很多系统在承载功率匹配不够时为什么根本无法增大音量聆听。在我看来小功率配低效率喇叭的小音量美学是典型的影响误区。

而高效率喇叭是否就一定要求功放的匹配是低功率进而适合小音量聆听。我个人认为不是的,诚然,此类搭配的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和状态下对高效率音箱进行扬长避短。但除了小单元纸盘全频喇叭之外的相当一部分经典古董分频箱以及大部分现代中大尺寸分频箱,其喇叭单元都是有一定的宽容度和潜力的,使用真正高素质的中大功率功放(无论是胆还是石)所搭配出的效果会更加宽松大气,才可获得更好的平衡度。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15#

原帖由 Real 于 2015/12/30 17:20:00 发表
再提醒一下请文明点。都快2016了,文明点这么难吗?





real兄您的一部分表述确实比较抽象。做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喻:有点像卦辞。呵呵,隐晦不易解,悟的话不同人又可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其实有时确不太适合论坛的直接坦率的交流方式。而富盛兄向来心直口快,也常得罪人。但其实应该也并非有敌对或恶意。大家都是168老人了。彼此应多多包容才是。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16#

原帖由 莲花白 于 2015/12/30 14:27:00 发表
个人观点:能大而小,方可称美

松而不散,张而不紧,刚柔相济,此者大成矣!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17#

说的这里,我要提出我个人对于小音量美学理念的个人理解。

小音量美学概念本身是精髓的且辩证的,它的核心是:在前端功放充分驱动喇叭单元的基础上,在中小音量聆听时场感和音乐氛围感的铺陈依然能做到舒展开阔,各频段细节的呈现依然能清晰交代而不会出现明显损失。在小音量下我们依然能对各个乐器的形体足够的感受和分辨。而在中等音量以上时呈现的声音不会因此而紧张和毛躁甚至混乱。中大音量下感受到更多的是震撼而非吵闹。我认为这才是功放与音箱搭配的高层次。而小音量美学的精髓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只有吃饱了饭才能有力气干活。这是我们生存的基本。其实也适合用在hifi音响的搭配上。小音量美学,你内涵里所传递出的东西是怎样的呢?也许………也许吧……….呵呵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18#

原帖由 Real 于 2015/12/30 21:23:00 发表
读了上三编长帖,不错,不少观点有参考意义,但感觉没有很细、深入把玩过这些东西。
期待能转入如何各取所,玩好少中大音量美学。

您说的“这些东西”是指的哪些?小功率单端+高效率音箱?还是中大功率功放+低效率音箱?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19#

原帖由 Real 于 2015/12/30 23:12:00 发表
高效率扬声器型式(类型)较为复杂,都很具特点,很难一慨而论,。

另AN这些现代名器并不具针对性。

是的。高效率扬声器类型确实复杂。不能单单以灵敏度来判断,就喇叭单元材料特性上已经差别很大了。不同高效率喇叭对功放的电流和阻尼率需求各不相同。我上面的见解评价谈到的是一些普遍的共性的东西,当然不同情况下必须的有针对性的对待。而我个人的观点也很清楚:只有在喇叭单元被充分驱动,进入积极工作状态时,小音量美学才能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欢迎光临我的音响公众号——残剑的音响江湖。一起品味发烧音响与音乐的乐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