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听力灵敏度的测试结果 [复制链接]

查看: 11511|回复: 82
1#
      其实以往时不时会有这种情况,和一些40十多岁以上的朋友一起欣赏唱片的时候,对于录音质量和声音特性,我觉得“是这样”的时候,他会认为“不这样”;而他认为“应该是”这样的时候,我却觉得他说得不对。我一早就知道,人的听力灵敏度随着岁数的变大会衰减得越来越厉害——只不过我不知道,衰减的程度到底有多大。所以以前我一直很乐观:或许这种衰减,程度不大,影响不大。但是种种实际经历清楚地告诉我:明明是一些很有资历的DX,怎么说起话来和写起东西来,如此不客观如此离谱——这其中明显有问题。
  
    以往尝试找一些严格的测试数据,一直未能如愿。今天偶然得到一份报告,严格按照数理统计的程序进行测试,采样标本数量巨大,因此极有说服力。下面列出来供大家参考。因为唱片爱好者以男性居多,所以下表列出的是男性15--65岁听力常模。其中每一格对应的数字的意义是:某年龄的人对于某频率声波的最低能引起听觉的分贝数,比如说,平均地,15岁的男性对于8kHz的信号,只需要2分贝的声压即能产生听觉,而对应的频率对于45岁的男性来说,竟要达到13分贝才行。人类听觉最灵敏的波段是10kHz, 并且由下表看出,在中频段,年龄相差对于灵敏度的影响是呈递增趋势的。所以在古典音乐信号的各频段,十几二十岁的年轻朋友和中年朋友的感受能力,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由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中年朋友完全可以把原本各频段分布均匀的音乐,听成是中频密度不足但低音相对丰盛的感觉。所以我就想,虽然现在也有一部分年轻的朋友开始收藏LP,但是拥护LP声音最洪亮的,仍然是,也一直是中年或以上的朋友。众所周知,考虑到磨损等原因,LP的制作材料的硬度是调整在适当的程度(太硬了,损伤唱针;太软了,高频信号磨损加快),并且在混音的时候对于中频段的处理,一般是采取适当的增益方法的(现代LP可能取消掉这个步骤)。所以为什么我经常觉得CD里播放的东西好好的,怎么到了上述一些DX的眼里,变得不屑一顾;而LP,我分明听到一些不妥,那些朋友却浑然不觉,还称赞声音正确。另外或许有的人听到唱片里的一些细节,继而惊奇“为什么这么绝妙的细节,竟然以前没有人称赞过”——我觉得问题一方面在于,你觉得是细节的东西,在年轻人的耳朵里,是很容易听见的,很平常。

可惜的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年轻人无论从财力、资历、收藏数量来说,都不可能比得上中年阶层。因此现在看来,中年阶层的声音是完全盖过了其他人的,并且作为一股“暗力量”,左右着爱乐圈子的意志。尽管如此,面对着力量巨大的对方,我仍坚持说出我自己的客观意见。并且我知道,我一个人的声音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我是不会放弃的。

最后我认为,中年朋友欣赏古典音乐的精神令人敬佩,但是由于自然不可抗拒的原因,我恳请各位考虑一下我上面列出的事实。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5232107882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52324436294.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科研级旗舰 在 2003-12-8 22:28:37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兄,看了你这么多精彩而严谨的分析,佩服的五体投地,对你的仰慕之情难置一词!难得有这么知心的言论,无比畅快!


科研兄,对于再深的知识,我就一窍不通了,我已经把我所知道的说出来了,剩下的更精确、深入的讨论就要看你的了。

你可以稍微解释一下你列的图表里面所涉及的术语,因为它们所涉及的知识已经不算少的了——起码其中一些术语的准确定义,我只是一知半解。

支持,鼓励!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3#

堆堆 在 2003-12-8 17:24:16 发表的内容
我再一次地确信,你是一个无比圆滑的人。
尽管你努力在给人一种无所不晓,精通百科的印象,但你做秀的成分太多了。真恶心。


请您了解清楚情况再下结论。

至于我了解什么领域,我的讨论主要涉及什么方面,是否要“装作”精通百科,大家看了心里明白。我这里可以很清楚地告诉你,我本科阶段是数学专业,现在我申请Ph. D Program,申请方向是人工智能、模式判断,这个领域是属于应用数学之内,和电子学、医学紧密挂钩,此两者我虽然不是专门从事的,但是我也有一定了解;因为做过的课题曾经涉及过相关法律,所以我又不得不选了一学期的法学院的课程;而音乐理论,我业余学习。你看看,我以往所有的讨论,有哪些地方是超出了我的学习研究领域的?

退一步说,就算我真的给大家一个“精通百科无所不知”的假象,那对我又有什么好处?难道我在hifi 168 上面很厉害,就可以让哈佛、耶鲁录取我,或者核心期刊争着刊登我的文章,再或者,能够挣到很多钱?我写这么多文字又用来干什么?我何不用写这些文字的时间来多干一点自己的正事?我每天坚持拿出一点时间在论坛上面说说话,写写自己的感受的原因就是,我热爱音乐,很想真正的讨论一些实质一点的问题。如果不是这样,你想想,我也不是第一次挨骂遭批了,但是为什么还是照旧在论坛上面写这么多东西——我何不把论坛的链接从收藏夹里删掉,这样两眼清静,反正我身边也不缺想讨论的人,我找他们侃去就行了,这样我还省时间呢!

我所知道的知识,拿出来讨论一下,聊一下,有什么不对的?但是,假如你带着有色眼镜或者是成见来看,那么结果当然是相反的,这时候我的意见就是,你可以干脆不看我写什么东西了,也省得你自己动肝火。

假如你真的很不服,同时也想我闭嘴,那我提供一个方法:你直接指出我写的东西里面,具体哪里出问题了,正确的应该是什么。真的出错了,我肯定会立刻改正的,以往是有先例的,对Hifi 168和Hifi 338两个论坛比较熟悉的朋友,都是知道这些旧事的。不然的话,人家说得有根据,不会产生矛盾,你就说人家“圆滑”;人家说错了,就认为是不够水平——这样的话,在你的眼里,世界上哪还有好的事情?

假如你还不明白,这样说吧:我也不是没有在网上混过的,这种贬损人的话我见得多了,所以咱们还是讲一讲理,发挥一下各自的理性,那样讨论的氛围可以好一点。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4#

如果你指的是“波峰和波谷与平均轴”,那么请问,什么叫做“平均轴”?是否你把波峰的值和波谷的值加起来除以二就算是“平均”,还是平均轴就是x轴?

另外我要指出,我所画的图,我姑且先称为“个人听力-频率曲线”,根据具体每个人的耳朵情况,每个人的耳朵都可以画出一个这样的图。横坐标的意义是振动频率,纵坐标的意义是这个人的人的耳朵对于每一个指定的频率的能够引起听觉的声压的数值,所以很明显,曲线的纵坐标的数值肯定是>=0,不可能有“-”号。

我并没有跑题,我引进的这条曲线,就是为了推翻游峡兄“可以通过调节音量大小补偿听力的衰退”这个观点。道理就是我上面的这条曲线,随着年龄的变化,会发生变化,并且变化的方式并不是乘上一个数而已,而是每个频率各自都有一个不同变化的系数。假如调大音量可以补偿损失,那么这个办法对于任何的声音信号都应该适用;好,现在我就用上面我这条“个人听力-频率曲线”所代表的声音信号,这时候,调大音量是不满足要求的,找到了反例。所以,调大音量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声音信号,因此不可能通过调大整体音量来达到要求。

科研兄是理解我的意思的,他所说的利用均衡器对于各频段分别调整,其实就是一种非线性的调整,因此这种方式绝对比游峡兄所说的把音量旋钮调大合理得多,至少,已经点到问题的本质上面了。

所以我估计游峡朋友所说的曲线和线性,不是我这里要分析的情况。因此请把您心目中所认为的曲线的横坐标、纵坐标分别的意义描述出来。既然现在进入严谨的学术讨论,用详细严谨的语言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是避免讨论中产生误解的必要要求。

等游峡兄把自己的想法清楚明了地告诉我之后,我再告诉您怎么用一条直线去拟合一条曲线。因为拟合的好坏是用广义方差来衡量的(也就是说,广义方差太大了,就不是线性了),所以如果要完全把问题说明白,需要下面的准备知识:
1. 最小二乘法(非离散情形,积分意义下的);
2. 无穷区间积分的收敛性的判定(包括Abel判别法、Dirichlet判别法);
3. 会求任意可微函数的极值;
4. 数理统计方面的一些知识;
5. 误差分析
其中4和5 只需要其中的一些较为常识性的结论即可。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5#

游峡 在 2003-12-7 23:15:53 发表的内容
另外,对声音保真度的判断绝对不能用几个bd 的响度来衡量。这是问题的焦点。


这句话我看不明白。

我的意思是,首先,一个客观的声音,可以对于分解为各个频率上的单频声波的线性叠加。每个频率的声波的振幅(可以用分贝来作单位)都不同。我指的听力衰退就是,衰退时候,对于各个频率上的振幅的削减程度都不同,不成恒定比例,所以最终合成的总的声波,和原先客观的声波有了很大差别,并且非线性导致,不存在这么一个实数,使得:你自己感受到的声波 X 这个实数= 实际客观的声波。也就是说,你扭大音量也不行。所谓是否保真,就是我上面那个式子里面的那个实数是否能够找到,找到的话,你扭大音量即可。
TOP
6#

乐器材 在 2003-12-8 14:35:54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 在 2003-12-7 1:23:58 发表的内容

我很确切地知道,录音师行列里,有这种药物流行。

这个说法有什么依据?


这里很抱歉,我只能说,我自己去了解过,被告知是曾经有的。至于来源于谁,药物的药学名称叫做什么等等,这些我都是不能说出来的,因为配方并没有得到合法的认证,我公开提供信息,是违法的行为,至少出了意外,我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也就好像,我现在滴的这种眼药水,其剂量用法并没有得到合法认证,并且对于某些人可能会有不可挽回的副作用,尽管很多眼科医生都知道,但在这里我也不能说。谁想知道,可以自己去找有关的医生询问。最后申明一点,各位看官有权利不相信我写的文字,并且为了安全起见,我甚至推荐怀疑者千万不要相信我说的话,因此我对于这些问题的后果不负任何责任。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7#

游峡 在 2003-12-7 23:01:45 发表的内容
线性也得有个概念吧?也就是在正常的听音声压下,有效频段的峰和谷的波动差最大不超过6db,也就是±3db,就是说不均匀度在±3db之间是可以接受的,线性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线性。


不对不对,绝对不能这么认为。并且这句话是不严谨的,我闹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峰和谷的波动差最大不超过6db”,请看下图,那条曲线(横坐标为频率,纵坐标为最低感应分贝数)可以近似地看作是线性的,但是,最大的“峰”和最低的“谷”,之间的差很大,但它仍然仍是线性的。所以我估计游峡兄是否指的是各年龄段,相应频段的灵敏度数值的差所描绘成的曲线,峰和谷的波动不超过某某数值。另外“波动差不超过6分贝”,怎么可能等价于“正负3分贝呢”?比如说,0 < 波动的差< 6,就满足“波动差不超过6分贝”,但是就不是“正负三分贝”。并且这个“正负3分贝”的标准,是出自哪里的呢?请把具体概念描述清楚,我帮你在图书馆的数据库里查查,看看你心目中的那个概念的实验数值是多少。如果我找到pdf文档的版本,我可以把人家详细的试验报告分析传一份给你。
TOP
8#

忘了贴图,补上。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12813565741012.jpg[/upload]
TOP
9#

小克 在 2003-12-8 22:09:01 发表的内容
一个可获“诺贝尔”奖的专题。


说真的,能够完美解决人工视觉、人工听觉这两者其中的任何一个,真的可以去申请诺贝尔提名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