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乐评的艰难:转帖唐若甫的博客 [复制链接]

查看: 10884|回复: 53
1#
转贴一篇已经停刊的《留声机中文版》前主编唐若甫的博客。转帖想说明二个观点:

第一,杂志的定位不准确。如,杂志是否能以碟评为主?

第二,小唐的言论太犀利。批评太直接,现实中容易得罪人。
分享 转发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2#

非常刺激的标题,非常耐人寻味的内容

音乐学院的不少SB
2009-01-07 20:31:32 

  一天杂志的老大跑过来找我,说杂志现在的唱片内容多了。不少音乐学院的教授说如果唱片内容再多的话,他们就不再看这本杂志(其实杂志是赠阅的)。老大很郑重地告诫我要减少杂志的唱片内容。
  
  我深感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其实大多真是可怜,对于唱片避而远之,唯恐身为专家教授的他们与只听唱片的发烧友和乐迷被混为一谈,其实是想用逃避掩盖自己的无知,用愚昧把自己包裹在象牙塔内。殊不知常年为英国留声机撰写唱片评论的也有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AM)的校长Jonathan Freeman-Attwood BMus, MPhil。而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如有一个能坚持撰写唱片评论,便已经是天方夜谭。我曾经非常坦诚地拿着一张Pentatone出品的SACD询问中央院作曲系主任,他是否有兴趣撰写唱片评论,并给予无限期的截稿期,还是被婉言谢绝,理由是“日理万机”。我想真正的原因恐怕还是这些教授们常年钻在大纲和教材里,曲子和各类演绎听得太少,写不出罢了。而当乐迷开始写唱片评论之时,又是这些教授和他们的拥趸率先嗤之以鼻。
  
  
  又及有一次我在国外的一座八音盒博物馆欣赏一个巨贵无比的有小提琴轮擦器的八音盒,一听便知演奏的是《魔笛》序曲。出于好奇我四下询问周遭的跟我一同出国访问的专家学者(在此就不点名了,等我老了撰写回忆录一律点名),包括某歌剧院的院长,中央院声乐系的某教授和某两本核心期刊的主编,一概语无伦次。一气之下我叫来了八音盒博物馆工作人员,用外语问她是不是Die Zauberflote序曲,她兴奋地朝我点头。专家学者们连《魔笛》序曲都听不出。
  
  其实这两则故事很简单,乐迷和专家在音乐层面的侧重面不同。但很明显的是,乐迷和专家并不存在所谓向上兼容还是向下兼容,由此对于音乐的领悟和理解也不存在高低或深浅了。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083139/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3#

缘于下面这个链接的感叹:做个乐评人不容易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4#

转回帖

1楼 Qzone用户 评论时间: 2009年1月9日 21时27分32秒
我不相信音乐学院的教授听不出魔笛序曲。。。
我们学校的教授家里的唱片一个书橱那么多。。他们很多人也经常写文章发表在杂志上,人家只是不喜欢版本比较。。。
那是因为那帮教授光是看乐谱就能比普通的乐迷听到的内容多。。  

2楼 唐若甫 评论时间: 2009年1月10日 0时20分8秒
我很同情你,你只是被洗脑的很多人的一个而已。  

3楼 狂恋大提琴 评论时间: 2009年1月12日 23时58分52秒
唐先生你好,很喜欢你的文字。给温吞水似的古典论坛带来了生猛之气!
我们是中国大提琴网,也转载了你的部分文章,有时间请你来看看,指导一下。
http://www.cncello.com  

4楼 孩子妈 评论时间: 2009年1月21日 10时53分20秒
真的吗?我是大学里的一名年轻钢琴教师,虽然还不是教授级别的,看了你的文章有点同感,我老公是个音乐爱好者,很爱听唱片,古典的现代的,歌剧,格莱美,英格玛等等都爱听,,但经常说些他的音乐我都好多没听过,所以经常被他嗤之以鼻。我也不当回事,心想我懂贝多芬,莫扎特就行了嘛,不过现在看来我是真不应该这样想了!谢谢!  

5楼 淘之妖 评论时间: 2009年2月1日 17时10分48秒
眼睛的蒙蔽与思想的关闭,所以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孰不知,这样叫井底之蛙  

http://622009126.qzone.qq.com/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5#

原帖由 shit 于 2009-2-15 11:13:00 发表
音乐学院都不少SB了,他一个黄毛小子外行指导内行,发飚指点江山了。狗屁言辞犀利,完全是嘴大唬四方。知道人家为什么不写评论、不接受他的采访吗?别人压根瞧不起他。他也就糊弄下不了解的鬼老还可以。


中国的现实是,搞专业的都不愿意介入普及型的知识传授,主要出发点,并不是高尚。以写科普文章为例,作者基本是业余或半专业的,这点类似乐评或碟评。在中国写的科普文章,无论分量如何,都是不能作为评定职称的。这是中国乐评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但是,中国从事音乐专业的,多关心的是硬技巧,他们更多追求自我张扬的个性,是不关心如何真诚地传递音乐,更少知道如何去关心“声音”的。作为专业的老师,很多是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音色感”“音乐感”。从是一个专业,目标就是这个专业的国际比赛,知识面之狭窄是不争事实。

这个转帖中,问题的焦点在于《留声机中文版》是多介绍音乐知识,还是多发乐评?发乐评,是多一些现场评论,还是以碟评为主?这个问题根本没必要多争论,看以看《留声机》是一本什么属性、什么定位的杂志就清楚......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6#

中国的乐评,现状是一锅煮。往往把现场乐评与碟评混杂一起。乐评主要可以分为二类吧?一类是音乐会现场的评论,姑且称之为乐评;另一类是围绕唱片的,还是直接叫碟评更准确。碟评涉及的范围更大,必须涉及到录音,又可能要涉及到现场,因此,分寸不好把握。经常出现碟评乐评一锅煮现象。

现实中写碟评,情不自禁谈到现场;写乐评,很容易牵扯到碟片,殊不知,如果没有听过这个音乐家,或这个乐队的现场音乐会,仅从碟片的录音说三道四,是不妥的。

中国的现状,大家现场音乐会的体验都非常有限,不论你是业余爱好,还是专业出身,在这个方面都不可比欧美的乐评人。这种情况下,还是慎重一点,写乐评就是乐评,写碟评就是碟评。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7#

中国搞专业的,其实局限不小。老一辈主要受俄罗斯的影响,准确说是受前苏联的影响。这个说法,李德伦晚年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他后来拒绝再指挥钢琴协奏曲黄河,为什么?!

中生代的又受美国影响,直至今天。对于古典音乐源流不分,因为绝大多数不懂法语,不懂德语,只能跟在苏联人美国人的屁股后面走。今天大家加深了对欧洲的认识,但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不是说变能变,说改能改的。

以前在立体声等其他坛子上,说到过音乐的话语权问题。中国搞专业的音乐人如果能更多地参与到乐评或碟评中来,对提升话语权是大有帮助的。但是,专业的很多是盲目崇洋的,很少像李德伦那样清醒的。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8#

说到乐评的另一种碟评,很想问问,中国现在从事音乐专业的、资深的人,有多少对录音了解的?

李大康他们到杭州做录音,到现场才知道,中国搞录音的,很少像他那样能看总谱的。大概他的遗传功不可抹吧?赖英智先生说过,大陆香港和台湾,符合柏林艺术学院录音专业招生要求的,据他所知,找不到几个。因为读总谱是一个要求。

不会读总谱,并不意味着不能从事录音专业。同样道理,音乐学院毕业的,不是每个都会读总谱的。但是,这并不彻底否认他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9#

这个帖子讨论一下写乐评的问题,不是人品

我一贯非常反对在网络上评价什么人品,搞什么定性戴帽子!毛泽东时代的这种遗风要不得,在网络上这么做,也没必要!在中国搞论资排辈也做的够多了,为什么不能给年轻人更多一点机会?

人品跟水平,跟音乐,跟乐评有联系?福特文格勒有好多私生子,跟他的音乐有什么关系!再说,那个链接提到的很多事情,都不是事实。《留声机中文版》停刊,谁能证明是刘雪枫和小唐的责任?王翔该承当什么呢!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