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乐评的艰难:转帖唐若甫的博客 [复制链接]

查看: 10895|回复: 53
11#

原帖由 scfan 于 2009-2-15 14:32:00 发表
舒存兄自己倒是喜欢扣别人帽子吧。或许我还没说清楚,“人品”不如说“职业道德”更为准确。
唐以及他的厘米毫米们的乐评、碟评,有多少是在误导消费者?其中又有多少是代理商在背后的引导?  


这话可说过头了!

讨论或争论很有 必要,但还是要重复那句老话,最好能以事实为重,对事不对人。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12#

碟评和乐评难免都有不完美之处,都有个人主观的成分,但是,读者何尝没有因为自己的局限,造成误解误读呢?如果是这样,究竟是作者错误,还是读者的局限,不好简单分辨。这也是现在中国乐评和碟评难写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现在不少作者,都非常年轻,他们如果有错,最好不要扯到什么人品,什么职业道德的问题上面去。要区分哪些错是作者个人的,哪些错是媒体主导人的。

换个角度想一想,写碟评和乐评,能赚很多钱吗?真正处于第一线打拼的年轻人中,有几个有背景的?《留声机中文版》的主编真有这么多人觉得是肥缺?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13#

中国乐评人的尴尬

他们多不是专业背景出身,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他们把兴趣爱好当作职业。中国乐评人的这种先天不足,加上后天缺少直接接触现场音乐会的机会,使得他们的乐评局限很大,缺憾不少。

但是,音乐专业出身的乐评人在写乐评时候,尤其是写碟评时候,也未必从不犯错误。如对录音了解有限,碟评缺少有价值内容的;乐评又因为人事关系,不着痛痒。以音乐为专业的,但凡有点资历的,很少有人对乐评兴趣的,往往是不屑一顾,把这个行当视为打工族。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14#

原帖由 scfan 于 2009-2-15 18:44:00 发表

原帖由 舒存 于 2009-2-15 17:12:00 发表
这话可说过头了!

讨论或争论很有必要,但还是要重复那句老话,最好能以事实为重,对事不对人。  


和舒兄的争论很多次了,小弟至今还未明白,舒兄对“业内”人士的宽容和对“业余”网友的严苛差异是如此的大!我们谈论的就是某个人,又怎么不能对人了?
既然是乐评人,掌握了报纸、杂志等媒体,就是要对广大读者负责的。偏离职业道德的失实报道就是对广大读者的亵渎!而乐评人自身音乐素养的缺乏更加深了这样的亵渎!
舒兄,小弟提醒你注意一点,名人摆在那里,就是要经得起民众评论的!刘雪枫的口碑为何这么好(当然不欣赏他的人也有),不是他本身怎么样,而是广大读者认为他怎么样。公道自在人心!  


再说二句吧。“网友”是什么背景,我并不了解,所以兄弟你说的“专业”和“业余”,在网络上是不容易鉴别的,我对他们都一视同仁,对人宽容一点,对事认真一点。这么说大概可以理解我说的宽容是什么,也能明白如果我有“严苛”的话,是对什么事情严苛。你我彼此多少了解一些,当然不是这个范畴讨论的。

另外一点大家都清楚,乐评人能发文章,并不代表他们掌握媒体。经常不好的言辞,是要被领导和谐的。例如,托马斯带的旧金山乐团演出,小唐的文章最后不是没有被采用吗?还有前二年轰轰烈烈的那件事情,穆特在上海东艺的现场发飙,驱赶现场那个照相的人,后来到北京,更有许多音乐人和媒体联合承诺什么“纪律”,一时间整个上海的媒介,甚至中国的,都在批评中国的听众。只有小唐撰文质问,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德国,在欧洲,穆特赶这么驱赶听众吗!他们的媒体会这么反应强烈吗!

中国是个舆论管制国家,不是想说什么都能说什么,想说什么都能有地方说什么的,想了解什么都可能了解什么的。乐评人说的错话,是否也要像文革那样上纲上线呢?!现实中来说,一般的网友作为局外人,并非都能了解事实,很多复杂的事,尤其涉及人事关系,局外人的了解是很有限的。

这个帖子转帖目的,与链接提及的那个转帖的不同在于,这里谈的是乐评很难做到好,那个转帖谈的更多的是小唐这个人的人品,这是根本不同的。
我们对一些事的分歧,似乎还是不小的。如果是网络上发言,我的出发点是,说明自己的观点。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15#

原帖由 舒存 于 2009-2-15 9:42:00 发表
音乐学院的不少SB
2009-01-07 20:31:32 

  一天杂志的老大跑过来找我,说杂志现在的唱片内容多了。不少音乐学院的教授说如果唱片内容再多的话,他们就不再看这本杂志(其实杂志是赠阅的)。老大很郑重地告诫我要减少杂志的唱片内容。
  
  我深感音乐学院的教授们其实大多真是可怜,对于唱片避而远之,唯恐身为专家教授的他们与只听唱片的发烧友和乐迷被混为一谈......


引用的这个开篇,已经点明了作为主编的困惑,其实是《留声机中文版》主导人自己的困惑,更是杂志自身定位的困惑。《留声机》和《留声机中文版》是什么关系?中文版是否要淡化碟评这个《留声机》的老传统?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16#

原帖由 shit 于 2009-2-15 20:43:00 发表

原帖由 舒存 于 2009-2-15 12:27:00 发表
李大康他们到杭州做录音,到现场才知道,中国搞录音的,很少像他那样能看总谱的。
不会读总谱,并不意味着不能从事录音专业。同样道理,音乐学院毕业的,不是每个都会读总谱的


别在这里拐贴了,双重标准厉害呀。谈到读总谱,他derud能吗?这都不能还当什么国内一流古典音乐杂志的执行主编?还到处指点江

引用:
原帖由 qsyd 于 2009-2-15 14:24:00 发表
大侠似乎对事情的真相很了解,希望大侠能回帖详解一下,以利澄清事实。没别的意思,就是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了什么。原来《留声机》还有个网名“贝多芬九”的王先生,据说也是被排挤走的。[/q
王Y吧,当初derud还不是表面上称兄道弟的,背地下多少黑手呀。业务上虽然还不如derud,但为人至少不会他那样垃圾恶心呀。
有些事情不能说得太细,反正他derud垃圾是毫不夸张的,本来不想提这茬事,碰巧看到这个帖子,不揪出这个垃圾于心不安啊。  


参与BBS发言,在网络上,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人,用不着这么颐指气使!无论你是新注册的,还是马甲,是道听途说的,还是当事人,如果只对小唐这个人感兴趣,抱歉,这不是这个帖子要讨论的。你想议论什么,说什么,可以自己开贴。请自重,离开这里吧!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17#

原帖由 vivaldi_gu 于 2009-2-16 8:19:00 发表

此贴热闹非凡,仆虽不敏,然有片言只语,在此略陈一二,伏望楼主雅纳

说起国内的所谓乐评人,比如唐,刘诸君,依仆之浅见,实是英雄应劫而生而非应运而生也,国内大多的古典音乐作品乐评,掌其喉舌者,往往无真才实学之能,却有指点江山之愿,动辄泼墨挥毫,抒发胸意,以为天下正宗非我一家,吾所言者,诸乐友理应一一趋附之,理解之,甚而依我个人之见而导以全局也,如此则吾辈实乃拯救天朝欣赏泰西古典之大英雄,大豪杰也

然吾所见,国内乐评往往对作品本身的独到见解甚为稀少,即便是作品本身的历史背景恐怕也是知之甚薄,在如此环境之下所谓之乐评,依我一个局外人来看,那还是有不如无来的好,与其站出来振臂直呼,不如退下去别误人子弟才好,国内乐迷本身的西乐涵养并不是处在一个较高的发展水平,甚至可以说是在一个起步阶段,这点不要去说普通乐迷,即便是学识渊博犹如太平洋之音乐学院的教授级人物,我看其西乐的知识层面也未必是很高,说句不好听点的,尸位素餐者比比皆是也,再加上媒体的起哄效应,你做为乐评人,首先应该做的是独立,客观,站在独立的角度发表客观的评论,这才是乐评人的本色;其次,要有丰富的学养和广博的音乐实践经验,对自己所专攻的作曲家及其时代背景应该有一个很全面的了解,乐评人不是媒体上的那些趋炎附势之徒,乐评人不需要什么通才,要的是精才,你可以不了解Bach,但你精通Rossini也行,不求其全但取其精,如此的乐评方才能够带给广大音乐爱好者以新鲜独到的见解,不然只能是做做文抄公罢了;最后,乐评人也好,碟评者也罢,都要有勇气面对苛刻的大众的点评,如果遇上言辞犀利者,便反唇相讥,则是有伤君子风范,甚而大跌身价了,不要动不动就对乐迷指手画脚,多做些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提升自己的学养,丰富自己的学识,如此才能创作出乐评的佳篇,若是一味以自己所谓的真知灼见,带着自己是去帮助别人扫盲的心里去写乐评的,我看还是不要写了吧,免得一问世,就是臭鸡蛋伺候了


此贴并非要说服什么人,只是谈观点,交流看法。前面已经提到了话语权的问题,我对老兄观点的肤浅认识是,专一比万金油更好。中国现在万金油也不多,哪里去谈什么专一?按老兄说的,就放弃乐评或碟评。现实中这种做法是不可能的。市场有需要,姓唐姓刘的即使不干,还有姓王姓李的干。专业的不干,业余兴趣的人还是有的。

乐评的艰难,还有另外的方面。如我们一面嘲笑日本人崇尚名人名流,我们自己做的又如何呢!我们总在渴望一个救世主的出现,期待音乐权威来点评。这样的人在哪里呢?宽恕我骨肉寡闻,好像只看到过香港郑延逸老先生的乐评和碟评,算的上是比较精彩?!

关注一下老先生才知道,他原来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是后来才去了香港的。他的乐评和碟评,都是去了香港之后才写的。为什么?意味着什么?也许有人要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山中没老虎。但我们是否可以从另个方面来看待,也许是那里的环境,一个是严酷的生活环境,一个是宽松的舆论环境呢?!


说到国内乐评缺少独到见解,正如你说指出的,抄书的多,人云亦云的多?还有一个是,文字写的漂亮的多!不少所谓的碟评,更是大胆地直接抄录碟片附带的文案。问题可能还不光是个人的素质和学识!


是否想过,中国的乐评也好,碟评也罢,最大的难点,可能还不是面对大众的问题,而是如果摆脱利益团体的控制!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18#

说个具体例子


年前跟scfan谈到国内音乐家和乐团的一些好录音,我说比较喜欢channelclassics给国交录的《枫桥夜泊》。碟片的内容不是很喜欢,录音我觉得很好,也许是国内乐团录的最好的一张。我的好友拥有这张碟片,每次到他家,都会听听这张碟,加深一下声音的感觉。这个公司的碟都没买,一是价格偏高,一是内容。我很诧异,这么好的录音,一直没有看到个好的碟评。

如果说《枫桥夜泊》是我最喜欢的一张国内乐队录音,MA给许斐平做的《肖邦》,就是国内钢琴家最好的一张钢琴录音。令我不解的是,也从未看到有好的碟评。

上述二家都是小公司,是小公司花不起钱做广告做宣传?还是中国的音乐人,或碟评人,或乐迷们心存偏见,好坏不辨?或是我们的资讯与见识过于狭小,从不知道这是何物?当然也不能排除他们本身不是什么好东西,只是我个人的偏好。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19#

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54579-1.aspx

这个链接的转帖和一些应贴,再次证明了乐评的艰难!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20#

说好话,说大话,说假话,这是目前乐评最普遍的现象。从音乐会来说,主办方和当时人都不愿听到中肯的乐评;从唱片来说,策划到录音,到发行方都喜欢有利市场推广的碟评。在这样功利的前提下,真正要有什么好乐评和碟评,何其艰难!

乐评和碟评水平不高,是又一个大问题。主要还是对“声音”缺乏认识。在这个方面,专业的未必比业余的水平要高。一些人对转帖提到的音乐学院教授的无知不以为然,我可以另外举个例子,但愿是个例。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问题要比转帖所说的严重的多。

国内某专业交响乐团成立已近10年,一次去听他们的音乐会,一场专场的弦乐音乐会。特邀境外来的一个半专业指挥,结果很意外。说半专业,是这个人专业是教授小提琴的,指挥是后来自学的,水平并不高。他一来就发现乐队的音高有问题,弦乐几个声部的音高不一致。可是,开始大家都认为不可能。

乐团有自己专业的指挥至少3个,其中一个还是鼎鼎大名的老教授级的,一个年轻点的,现在每年还有近半年时间在德国一个交响乐团担任指挥。也许我们觉得他们是有意要这样的音高!可是,这次调整之后的声音,是乐团有史以来最好听的一次。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
经常光顾《立体声》
http://lts.bbs.ne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