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复制链接]

查看: 17076|回复: 69
1#
    肯普夫和阿劳一直都是我非常欣赏的两位钢琴家,而我喜爱的钢琴是从肖邦开始的。
    的确,肯普夫,存世的肖邦录音非常稀少,除了DECCA那几张,将来说不定也会在BBC的唱片目录中突然看到一两张,我也曾下载了一些APE来听,个人感觉并非特别出彩,但其中一些奏鸣曲以及船歌还是很有特色的。肯普夫,作为一位正统的德奥钢琴家,无疑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传统德奥古典主义作品的演绎上,我觉得更在于其源于德奥而出于德奥,将无尽的浪漫情怀以古典主义的形体来表现的独特美感,但大师,无论多么伟大,也只是普通的人,他们的精力和好恶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晚年的肯普夫在贝多芬、舒伯特以及舒曼的世界里流连忘返,留存的最后一些浪漫也都投入到更为自由广阔的巴赫音乐中去了,而不是肖邦,这一点除了在他的那些巴赫改编曲中可以清晰看到之外,在听过大师在1970年录制的那张歌德堡变奏曲后这样的感觉就更为强烈了。


    而阿劳,无论从哪方面看,我觉得都可以称得上一位成功的肖邦演绎者,他的肖邦并非偶尔为之,亦非故意不为,我觉得恰恰是他整个演奏生涯中除了贝多芬、李斯特以及舒曼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基石。
    应该说,音乐欣赏是非常主观的行为,一个人对于音乐的态度以及要求,直接影响着他的感受、行为以及选择,以及从现在到将来的持续过程。一个想来不免有些滑稽但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便是,有时一位艺术家被广为赞许以及流传作品或是特点,往往可能只是他的一面甚至可能并非其本意。我觉得肖邦的音乐就如舒伯特的,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们的音乐,都拥有优美的甚至有些过盛的旋律,几乎总是不自然的捕获了听者的耳朵和注意力,以至于忽略了作品中的一些更为深层的情感和思想。
    就如肖邦的夜曲,略带感伤的优美旋律,让人无法不一听钟情,也许这样的沙龙气息太过惹人怜爱了,却无形中掩盖了其更为深刻的艺术性,当仔细听过所有作品后,会发现这其实只是夜曲的一小面。在我看来,夜曲是肖邦写给自己诗,不仅拥有无比优美的旋律,结构同样严密规整,表现更多的却是沉静从容而富于审慎的思想性。肖邦并不是一个言行外向而好于交际的人,在法国沙龙中亦是如此,李斯特的描述是:灵秀、沉默、温和而高雅。他的夜曲以及所有其他音乐,他的喜乐哀愁,他的梦幻,也许永远都属于那个旖旎风光、骑士气质与理想主义的国度,那个他永远的图腾和源泉——波兰。


    这一点正是我最欣赏阿劳夜曲之处,也许很多人觉得他的肖邦独具一格,我却认为他的肖邦足够纯正,他独特的音色与气质,如此诗意盎然,灵感丛生,而变幻无穷,却又始终保持着一份自然文雅的克制与理性,他的每一次触键,如此清澈,又足够忠于原作,他的演奏,无我亦无他,似乎只愿化作一个个音符,徐徐展开一幅幅夜曲的画卷,每每听来,无不令人感怀。。。
    写到这里还是想再用一次我的那个比喻,阿劳的吟咏,就象
    终年被甜润的西太平洋海风抚慰的智利山谷里
    酿造出的一杯沁人心脾的
    陈年干红
    有时总想,若是肖邦,在皎洁而静谧的月光下,小啜一口陈年干红,弹奏起这些夜曲时,或许也会与我今天听到的阿劳的琴声有几分相似之处吧。

    在夜曲的演绎中,我最不愿听到的是那种总是着眼于将夜曲弹的如何极近优美与过盛情感的宣泄,如何取悦听众,捕获听众的心,亦或是将自己强烈的个性加入演奏中,有时我觉得夜曲,某些方面甚至与巴赫的键盘作品有几分相似之处,不需要太多的柔情蜜意,和绚丽的技巧,也不用威严堂堂,需要的,只是一颗足够朴实沉静的心。
    我非常喜爱钢琴奏鸣曲,自己的精力又实在有限,有太多的大师和音乐值得去聆听,而说到夜曲,傅聪总是值得尝试,我也一直想听听,但似乎总是又无暇顾及。也曾看过一些傅雷与傅聪谈音乐的书,除了他的肖邦,他的德彪西也一直很有兴趣。傅雷在世时,一直对傅聪要求严苛,用一种中国式的父爱关切着他,以及从他的演奏生活到感情生活的诸多方面,真可谓谆谆教导,感人至深。可能是知子莫若父,在肖邦的演奏中,傅雷一直告戒自己的儿子不要滥用于情,而傅聪似乎对于营造出一种中国水墨画的意境情有独钟,有机会一定仔细聆听一番。






最后编辑维克 最后编辑于 2008-08-28 21:12:42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原帖由 无无明 于 2008-8-30 11:09:00 发表
版主哪去了?好慢啊!刚写一篇文就不知去向了。没心情了。


实在不好意思啊,呵呵,又得工作,又得生活,又得听音乐,又得弄音响,还得上网看帖,还得写东西,还有除了音乐与音响之外那么多精彩的事值得去做,精力实在有点不够啊。不过我觉得听音乐啊网上交流啊什么的也没必要急急猴猴的,非得有个什么结果或者局面的,大家随性为之,边听边聊不也挺好。

看到这么多真诚而新鲜的观点感到非常高兴,大同世界只可能出现在某些音乐中,而永远不会出现在音乐欣赏中,各抒己见、自由交流正是爱乐的意义和乐趣之所在。我觉得我的水平和精力都有限,所以真心邀请更多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加入其中,如茶馆般随意聊聊。
TOP
3#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8-8-28 21:37:00 发表
肯普夫是我最喜欢的钢琴家之一。贝多芬是其强项,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他录有不完整的WTC,非常遗憾。但他留下了GV的完整录音,我们也就可以欣赏他的这部杰作了,后人对这一版本也评价很高。在这版GV里,演奏风格是典型的肯普夫式的。温暖如歌,一唱三叹,其间洋溢着诗情画意。他的触键非常轻巧,犹如微风吹过水面。有时又像山间清泉,或者涓涓细流。既高贵,又淳朴真挚.......这就是肯普夫的GV给我的感觉。



施兄,很高兴和您交流,也很羡慕您有这么多LP可听,LP也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今年甚至也准备上,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放弃了,可能,LP还是不适合现在的我吧。
我这套肯普夫立体声版的贝全集CD是我在仔细比较他的单声道版之后作出的选择,现在自觉理解还尚浅,等以后或许大家也来聊聊这套伟大的作品。我一直非常欣赏肯普夫尤其是他晚年的录音,他的这张歌德堡每次听来总是难以自拔,倾注了他多少的浪漫情怀啊,而且这份浪漫是如此纯粹而匀称,我觉得与巴赫在某些层面甚至有惊人的契合之处,歌德堡这个曲目我非常喜爱,陆陆续续也收了一些版本,包括SONY的GOULD版、ERATO ROSS以及DHM LEONHAEDT的大键琴版,有时间也准备发个贴聊聊。

其中两张GV

最后编辑维克 最后编辑于 2008-08-31 11:37:06
TOP
4#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08-8-28 22:44:00 发表
立体声时代的钢琴家中,阿劳一直是我心目中数一数二的心头好。他的Chopin夜曲除了拥有与鲁宾斯坦一样的体面从容外,更多了一些属于钢琴家自己的那种源于智慧的理性控制。这个迷人之处普遍见于大师擅长的其它曲目中......言辞实在难以尽述,sorry  


木卫兄,您这话我太赞同了,其实又有哪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演奏家是一言可尽的,文字以及我们后人的这些指手画脚的评论对他们是如此苍白,在我们短暂而平凡的一生能听到这么多好音乐,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TOP
5#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8-28 23:00:00 发表
  维克终于实现了自已曾有过的表示,自已要谈一下肖帮。今天看到了这样认真写出的帖子,令人欣赏。这才是真正爱乐者的正气。
  维克兄谈到阿劳的肖邦,施兄谈到鲁宾斯坦的肖邦。他们俩确实很不同。看到帖后,我对比二人的op37、No1。只听了一分又三十秒,有太多不同。分句、触键力度。旋律起伏的力度变化。甚至重音选择。
   简单说,阿劳着力营造一种夜的氛围之中的思绪,触键轻,连线大而长。偶一重音后余音


老哥,其实我觉得肖邦真的是很难表达的,而对于他以及他的大部分音乐,我觉得有一点总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他的波兰,我甚至觉得波兰对于他来说可能不是具体的祖国,肖邦自己也曾说过,如果真的让他回到波兰,以及他一直魂牵梦萦、风光旖旎的波兰乡间,他可能并不会适应那里的生活,波兰对于肖邦更多的是一种图腾或者说精神源泉。虽然他在法国沙龙混迹多年,我始终觉得他身上的沙龙气息是很少的,即使在沙龙中也总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所以我个人一直不能接受沙龙气过重的演绎方式,甚至是夜曲。
他的夜曲自然是无美不具的典型,以至于美的几乎有些过盛了,无形中会使人忽略很多,也会掩盖很多。但我一直觉得在这件无比吸引人的外衣之外,是存在更多更深层的东西的。我很欣赏阿劳的演绎方式,虽然他的情感方面可能始终难以企及肖邦敏感与遐思迩想,但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至少是纯正的,即使有些是他苦心琢磨来的,其实这并不是完全无来由的空想,从肖邦存世的一些文字与对话中依稀看得看到。
另一个例子是,肖邦一生最敬佩的作曲家恰恰是巴赫,研究最多的曲子就是巴赫的平均率。
最后编辑维克 最后编辑于 2008-08-30 16:11:15
TOP
6#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我觉得,伟大的音乐作品不是孤立静止的,是有生命的而不断发展的,其伟大之处也会被后人不断挖掘和发扬,我想作为作曲家应该也是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形的吧,肖邦的这些夜曲自然无愧于伟大两个字。
我一直认为不同版本的比较聆听的最大意义不在于排座次或者什么PK,或者一定得有个什么权威的定论,而在于发现和欣赏不同形态的美,其次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最后才是具体的选购或收藏的行为。
夜曲自然是这方面的典型,甚至是属于怎么弹都好听的类型,我电脑里也有一些其他版本的APE,如鲁宾斯坦、皮尔斯、富朗索瓦等,对于他们所表现出的美感同样非常欣赏,所有这些优秀的演绎都使得肖邦这部作品变得更为丰满而伟大,也许将来也会继续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阿劳的这版是我唯一的CD版本,听的也最多,他的演绎方式可能相对更为接近我所理解的那个肖邦创作时的本意吧,我甚至一直认为要是晚年的肖邦自己也可能会这么弹,至少可能是一路的。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阿劳在出这张夜曲之前似乎一直总不被法国人所欣赏和接受,但自从这以后,却赢得了高卢人的追捧。阿劳是一位非常特别的钢琴家,越多听他的琴声这种感觉越是明显,欢迎大家也一起聊聊这位大师。
TOP
7#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原帖由 Tintin 于 2008-8-29 10:01:00 发表
我喜欢肯普夫的贝多芬、阿劳的德彪西!  


除了肯普夫的贝多芬,阿劳的贝多芬我同样也非常欣赏,虽然我听的版本不是太多,就全集而言,不管我们后人如何评价,我认为这两版都堪称伟大的演绎。
德彪西之于阿劳,有些类似于他之于傅聪,我觉得是非常值得一说的。
TOP
8#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原帖由 reverie 于 2008-8-29 14:05:00 发表
楼主真是知音啊!
Arrau的夜曲是我最喜欢的版本。听Arrau的感觉就是每一个乐句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Rubinstein在有些地方就是互弄过去(没有贬低Rubinstein的意思,我是Rubinstein的忠实fans)。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让我觉得比较好笑的事情:
前些天一个朋友和我说起曲子的思想内涵的问题,我说对我而言任何曲子都只有喜欢和不喜欢之分,从来不关注是不是有思想。他说,


呵呵,音乐欣赏是最主观最不可言的,当音乐缚上了文字的准绳,总是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所以我觉得,音乐欣赏还是“自我”一些吧。
但是我觉得,大部分肖邦的音乐,就如舒伯特的一样,除了让人难以自拔的优美旋律外,还是存在其他一些东西的,而这么多优秀的演绎就为我们开启了这一扇扇的门。
TOP
9#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原帖由 爱古歌 于 2008-8-29 14:19:00 发表
音乐是听,感,受组成。首先是喜欢听,如果不喜欢听,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感指的是感觉声音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受指的是由这些感觉带给人的反思。听是基础,感和受是上层建筑。没有喜欢什么都没有。但出了喜欢还是喜欢,没有其它的,那也就是了,是了。


老兄的话我很赞同,音乐有着无穷的张力,殊不知对于很多人来说,音乐是一个很好的背景。
其实音乐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没有先来后到,也没有高低尊卑,就象听音乐的人一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