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复制链接]

查看: 17100|回复: 69
11#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原帖由 chopin 于 2008-8-29 17:47:00 发表
阿劳的肖邦夜曲境界孤绝,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也是最不像肖邦的(至少是我心目中的肖邦)。演奏肖邦最重要的特质是敏感,而非多愁善感。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是强加的。


老兄的名字都是肖邦,我想对于肖邦音乐的喜爱和认识一定了得,其实我年纪并不大,爱乐的历史也很短,喜欢音乐完全靠的是一股子傻傻的热情,以及自己的一些感觉,基本是边听边收,一切随缘,非常愿意多多听到您的见解,多多交流爱乐的感觉。
TOP
12#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原帖由 PFM 于 2008-8-29 23:17:00 发表
喜欢阿劳圆润饱满通透的音色


等Pollini的贝钢奏全集
好像还差几首,得赶紧录。不然老了的话《椎子键琴》就弹不动了


原帖由 reverie 于 2008-8-29 14:21:00 发表


呵呵,波利尼的肖邦,我正在感受之中。
TOP
13#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8-30 22:56:00 发表
   维克兄对版本比较的认识,俺举双手赞同。
  肖邦兄对肖邦的理解很正点。
  对不起,老朽喜欢发现别人的长处。悄悄问一声,这算不算会吸收学习。
  在俺有限的肖邦作品听欣后,窃以为夜曲非肖邦的标志性曲目。那首三段式的随想曲是我心中的肖邦。肖邦那二首协奏曲,由其是乐队部分有损他在我心中的形象。不过,住何人都有盲区的。  


呵呵,老哥的包容和涵养真正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学习。
阿劳演奏的这两首协奏曲,最近我一直在聆听之中,倒没有损害我心中肖邦形象之感。
此前我收的是李帕蒂的版本。

最后编辑维克 最后编辑于 2008-08-31 13:12:41
TOP
14#

回复: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牛哥过奖了,对于音乐,我真的觉得自己才刚上路,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少说多听,听了又听,心怀希望和感激的去感悟。
TOP
15#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8-9-2 5:59:00 发表
少见的夜曲:



哦?这位女士真的不熟悉,施兄可否多介绍两句?
夜曲,有其女性气质的一面,女性的演绎或许别有风味。
最近陆陆续续收了一些较为冷门的肖邦,但基本不是夜曲,无奈总是感觉时间不够,还未好好听过。
TOP
16#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原帖由 ANDRE 于 2008-9-2 13:55:00 发表
也推介
ORFEO
C721072 I(2CD)//肯普夫
C611031 B(1CD)//阿劳


非常感谢ANDRE兄的推荐,其实我一直对这些历史厂牌颇有兴趣,ORFEO、TESTAMENT、BBC三家尤甚,不过在中国市场好象相对几大传统厂牌,价格并不平易,购买也不太容易。
TOP
17#

回复: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呵呵,老兄这么一说,我突然想到了另一位女钢琴家,图雷克,不知图老太太是否有留下过肖邦的录音。
恰好,最近我也收了一张意大利钢琴家Sergio Fiorentino在APR的唱片,曲目是肖邦第三奏鸣曲以及舒伯特D960。
TOP
18#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今天无意间又翻出多年前买的那本《傅雷谈音乐》,随意读来,感触良多,摘一段傅雷翻译的波兰著名钢琴教授杰维茨基的文章中的几段,离肖邦生活的时代和距离更近的他的这些话,的确值得细细研读,也发现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其有相似之处。

“因此,在艺术领域自我们得到一个结论,若要不顾事实,定出一些严格的科学规则与美学规则。那可不用尝试,注定要失败的。肯定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找另外一条路径去了解肖邦,这路径是要抓住他音乐的某些特征,可以作为了解他作品的关键的特征。看看肖邦在十九世纪音乐史中所占的地位,即使是迅速的一瞥。也能帮助我们对本问题的了解。最流行的一种分类法,是把肖邦看作一个浪漫派。这评价,从时代精神和当时一般的气氛着眼,是准确的,但一考虑到肖邦的风格,那评价就不准确了,因为浪漫主义这个思潮显然已趋没落,把肖邦构限在这个狭窄的思想范围以内,当然是错误的。”

“肖邦虽然受当时人的怂恿,从来没写作歌剧。但他从小极喜爱这种音乐形式,使他的作品受到强烈的影响,例如他那些可歌可咏的乐句,特别富于歌唱意味的篇章与装饰音,以及行云流水般的伴奏,--据他自己说,某些作品主委的美,往往就表伴奏中间。他爱好歌剧的倾向还有别的痕迹可寻:他的作品中前后过渡的段落,在曲调上往往是下文的优笔;或者相反的,表面纯属技术性的华彩伴奏(figuration)事实上却含有许多交错的图案与铺陈。凡是以虔诚的心情去研究肖邦作品的钢琴家,都应当重视作者的表情是朴素的,自然的;过分的流露感情,他是深怨痛绝的;也该注意到他的幽默感,他的灵秀之气,他极爱当时人称赏的高雅风度,以及他对于乡土的热爱。唯其如此,他才能从祖国吸收了最可贵的传统,感染了反映本国的山川、人物。和最真实的民谣的风土气候。”

“没有问题,与肖邦的精神最接近的钢琴家,一定是不滥用他的音乐来炫耀技巧的(炫耀技巧的乐趣固然很正当,但更适宜于满足炫耀技巧的欲望的钢琴乐曲,在肖邦以外有的是)。大家也承认,与肖邦的精神接近的钢琴家,是不愿意把他局限在一种病态的感伤情调以内,而结果变成多愁多病的面目的;他们对于复调式的过渡段落,伴奏部分的流畅与比重,装饰音所隐含的歌唱意味,一定都能了解它们的作用和意义;他们也一定尊重作者所写的有关表情的说明,能感染到作者所表现的情绪与风土气氛。朴素、自然,每个乐句和乐思的可歌可咏的特性,运用rubato的节制与圆顺,都应当经过深思熟虑,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最后编辑维克 最后编辑于 2008-09-02 21:25:32
TOP
19#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8-9-3 4:59:00 发表
原帖由 维克 于 2008-9-2 19:20:00 发表
呵呵,老兄这么一说,我突然想到了另一位女钢琴家,图雷克,不知图老太太是否有留下过肖邦的录音。
她是巴赫专家,很多人对她有误解,认为她是沽名钓誉,其实古尔德生前都非常佩服她。她最优秀的作品是GV,弹得既浪漫又有节制,充满诗意,我认为比古尔德的要好,她弹的GV声部和快速段落比古尔德更加清晰、细


巴赫的GV我一直非常喜欢,我觉得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无论是在巴赫的作品中还是在整个人类音乐史中,这部作品都堪称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与很多很多人一样,这部作品我是从古尔德的演绎开始的(初听的震撼真是难以言表),后来陆陆续续听了也收了一些其他的版本,很惭愧的是图雷克却一直没碰,经老兄这么一说,一下子兴致又起,其实在我心目中,就如小无中的谢霖(我指的是施兄头像上这版,想必您对这套唱片一定格外珍视吧),GV我也一直期望能有一个沉静优雅而速度稍慢的版本,其实我心里还有一个人选,还是夜曲里的这位阿劳大师,呵呵。
我刚试听了一下老太太现场的一段GV视频,的确是魅力非凡啊,这个现场版好象就是她在VAI出的第二版GV吧,不知与您贴的早些时候的第一版有何区别。其实对于演奏家,尤其是钢琴家,我似乎总是愿意倾向于稍晚一些的演绎,虽然那时的技术可能会有所衰退,肯普夫如此,阿劳亦如此。

TOP
20#

回复: 肯普夫的肖邦与阿劳的夜曲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8-9-3 18:13:00 发表
我那张是CD,你贴的有可能是视频,不知是否同一个录音。以前有巴赫同好介绍过,真对不起,我都忘了。
巴赫小无的优秀版本就有许多。老一辈的要著名,可能是技艺和人生阅历、人文修养水到渠成吧。
我只有三版LP,DG的燮林、米而斯坦和RCA的海菲兹。
以前CD最多时有许多版本,因为CD机不行,所以改听LP了。而听感也有很大的变化。以前喜欢米而斯坦,因为他的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现在喜欢燮林,因为他的恬淡


施兄,我查了一下,这个的确是图雷克95年现场录音的CD,好象还有DVD单独发售。
其实以前我听小提琴并不太多,因为总是感觉小提琴的声音总有一些柔媚和轻浮,近来这样的观念似乎已在慢慢转变,但不管怎样,巴赫小无一直是我的至爱,就如大无一样,也和很多很多朋友一样,我听小无是从米尔斯坦开始的(与GV一样,第一次听米老的琴声那感动至今难忘),也一直在听,从学生时代到现在大概听了有七八年了,感觉还是没有听够也没有完全听懂,陆续也听了一些其他版本,现在手里的CD还有PHILIPS DUO的Grumiaux以及Kremer 80版,DHM S.Kuijken 80版,以及ARTE NOVA Gahler大弯弓古乐版,电脑里还有一些其他版本的APE,其实我并不以收藏不同的版本为乐,只是一些特别喜爱曲目除外,包括小无,五版虽称不上多,但对于我来说基本已经足够了,现在可能唯一想收的就是谢霖这版了。

我觉得听音乐、玩器材、收唱片,乐趣的确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可以相互独立),但也并不矛盾,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喜好与精力自由选择分配,不管如何,自己能真正感受到乐趣和触动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来LP与CD终究只是音乐的载体,随着技术的发展,音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就HI-FI的纯技术观点来看,以当今最先进的录制技术如DSD制成的SACD或CD在顶级的回放设备上表现出的保真度不会比用同一张母盘制成的LP差,我觉得LP与CD不可以笼统的比较下定论,还是得区别对待,而这个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源头——录音技术。但终究音乐、器材与唱片不是简单的技术,还包含了太多的人的因素与艺术成分,终究这个时代对于音乐与音响(特别是古典音乐)有着悲哀的一面,终究我们喜爱的大多数音乐与唱片来自另一个时代。综合来看,对于大部分的古典音乐唱片回放,LP与CD相比的确是存在一定优势的,但前面我也说过,要想真正得到好声,片源只是一方面,音响更多的是一个系统工程。
对于LP,我向往已久,也早已物色好了几套唱盘与唱放的方案,最终还是放弃了,主要原因还在于片源,对于我来说从头开始一张张收LP实在是个不敢想象的难题,实在是太耗费精力了(怕到时忙的都没空听音乐了,呵呵),而且我觉得目前老LP与CD唱片市场实在有些炒的畸形,价格也太离谱,我还年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LP还是不适合我。看过老兄的博客,发现您有一套很不错的音响系统,还有那么多精品LP收藏,真是令人羡慕啊,如果老兄对音响还有兴趣的话,我觉得您的系统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如果在周遍器材方面如电源处理、避震处理等方面,以及房间声学处理方面更为精进的话,相信您的LP还能发出更完美的声音。
其实对于目前这套器材,我觉得整体完成度还是不错的,最近我有间新听音室准备装修,面积大概35平米,将来或许会在器材上作些调整,不上LP,说不定上电子管玩玩,呵呵,音响这东西,还是一切随源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