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姚璎格的磁带 [复制链接]

1#
我完全没想到,现在还有做磁带的,尽管去年的赵聪《春江花月夜》已经做出了尝试(那次感觉并不惊艳),我仍然没想到会有今年姚璎格的华丽登场。毕竟,这是个数码的时 代,浮躁的时 代,就算用怀旧来装逼格都有点落伍的时 代。磁带是什么?别说发烧圈,就算老百姓一听都是一脸的嫌弃和鄙夷,到头也就是落个“怀旧”的帽子,有谁知道?在磁带老旧的面孔下,有一颗生猛又壮阔的心?有很多人的印象中,磁带不过是收录机中那嘶哑模糊的记忆,很多人只知道磁带是“猛士”是“的士高”是“老戏曲”是“高胜美龙飘飘”。。其实,磁带与黑胶一样,都是一个时 代的最高录音成就,领域很广,气场很足。。

作为一个磁带玩家,在国内基本上是孤独的一群人,自得其乐,有乐此不疲,具体不多说,这玩意没听过是不知道个中味道的。所以,当我知道现在的国内出版商还会做磁带的时候,我多少有点感慨的,不容易啊,要开拓一个市场,却又要保持初心,要普及基础知识,却又要冒着亏损的风险,这是一种挚爱,我想,风林的老总,一定也和我一样,有着一颗深爱磁带的心。在此深表感谢。致敬风林和所有的创作人员。







拿到这套姚璎格珍藏版磁带,手感还是很好的,从外包装来看,用料是充足的,套装磁带在国外厂家来说,是常态,但是国内厂家能做这么精致的,我玩了几十年,也很少见。这里我做一下静态对比,对象是荷兰原版PHILIPS的套装磁带。大家做一个观感。在海外厂家中,宝丽金旗下企业的原版磁带可以说是最高水准了,除了个别极其讲究的厂家比如TELARC和喇叭花这类不计成本的厂家外,靠走批量生存的巨头,宝丽金比CBS之流不知强多少。

















从印刷质量来看,几乎没有差异了,当然,时空有点错乱,两者相差了30多年,飞利浦的外盒是胶合的,经过30多年岁月的洗礼,有部分会脱胶,内衬是硬塑料,没有软包,磁带是裸露的,这也是当年包装的常态,当然,也有些厂家会有内盒包装。比如DG。但是飞利浦,大多数是裸露。看包装上,姚璎格这套磁带还是很用心的,至少包装的成本就不会很低。


最后编辑lzyyj 最后编辑于 2019-07-12 09:49:48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9/7/12 9:43:53 执行 设置高亮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继续,看信息,不得不说,国外厂家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外包上不仅有演奏者、乐曲、乐队的信息介绍,录音时间,器材,录音室也都会清清楚楚的写明,甚至,封面采用的艺术作品(油画)的作者,艺术家的拍照摄影师,都会详细写明。还针对磁带的性能、材料、技术、杜比的使用,都有详尽的描述,宝丽金在80年代以后,基本上都采用了CRO2二氧化铬材料的应用,而国内厂家,基本上不会使用CRO2的,这里有成本的考量,也有技术的差距。很遗憾的是,姚璎格这套磁带,依然是最基本的一类带。





最后编辑lzyyj 最后编辑于 2019-07-12 09:48:59
TOP
3#

内盒对比,对象是国外一流的产品,JENNIFER WARNES的《蓝雨衣》和五轮真弓的《精选集》









五轮真弓这盘日版磁带,发行于1989年,发行价是2800日元,当年的一台入门卡座也不过几万日元,这一盘磁带就近3000,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可见日本磁带的制作精良程度,到现在,二手市场的日版磁带也是非常可观,邓丽君的日版没有低于700一盘的,上千的更是比比皆是。

从静态来看,尽管时间相差30年,在平面设计方面,《红》还是有提高的空间,质感和手感,也是日版磁带更有优势一些。







《红》没有杜比标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能使用机器上的杜比,但是应该有此标志。
最后编辑lzyyj 最后编辑于 2019-07-12 18:00:24
TOP
4#

《蓝雨衣》发行于1986年,采用CRO2带基,这是最大区别。












带基黑色和黄 色,是区别一类二类的最基本的方法,当然,《蓝雨衣》这个chromium dioxide 120μS磁带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二类带,算是一种伪二类,但又不是一类。根据IEC标准,凡是二类带,必定需要有二类识别孔,所以,对此我们存在争议。

最后编辑lzyyj 最后编辑于 2019-07-12 18:01:03
TOP
5#

试听设备:4台高中档三磁头卡座。

1,NAKAMICHI 700ZXL;

2,NAKAMICHI ZX9;

3,REVOX B215;

4,REVOX B215S。



















最后编辑lzyyj 最后编辑于 2019-07-12 11:33:42
TOP
6#



前面提到赵聪《春江花月夜》,去年一出就买了,当时圈子里比较轰动,毕竟是新厂出品,在磁带界是很重要的事,不过买来听了后感觉一般,录音不太到位,钢琴有偏音的感觉,琵琶和钢琴的搭配有点错乱,钢琴萎缩到一边去了。









今年姚璎格这个出来就有点惊艳了,作为数码录音,在磁带这个平台却并不妥协,依然是浓浓的模拟声,细节非常突出,配器极端丰富。声线依然是熟悉的女声,低沉婉转型,这个类型的声线非常适合表现在HIFI这个领域,就算一套很一般的器材,都会被女声加持光环,性能提高20%。所以,这个类型的女声很多,从蔡琴到古璇,再到姚璎格,都是这种古风、端庄、静谧的女子,像旧年画里,在低吟中,婉婉走来,娓娓道出,清香扑鼻。

姚璎格这套磁带,录音水准非常了得,我一直强调,磁带的声音,跟一类二类区别关系不大,关键在录音,录音不好,再好的乐队都味同嚼蜡,幸好风林唱片的录音师对磁带的录音技术掌握是娴熟的,没有出现赵聪那盘带的状况。磁带不是黑胶,虽然同是模拟,但是从硬态上还是有差异,磁带非常合适表现的,是人声、室内乐、爵士乐、流行乐,对大编制大声场大动态方面,那是黑胶的强项,比如交响乐。姚璎格,既是人声,又是流行,所以出好声音并不意外。从唱功来讲,姚璎格的驾驭能力也是足够的,曲目涉及港台流行、老歌、革命歌曲,翻唱别人的歌曲,最怕的就是和原唱对比,对此姚璎格的演唱水平可以打高分,唱出自己的演绎,又不失去原来的韵味。

由于我已经放弃CD,所以没有机会去对比CD,就是在论坛听了听E版放的《送别》,对比磁带,我还是那句话,CD可以放弃了。这话这么狂?我这么说吧,一台3000元的卡座,不需要太昂贵的线材,不需要太好的功放喇叭(加起来一万),它出来的声音就是等于一套几万的CD套,甚至更好。。除去底噪,底噪这玩意天生的,没办法,听惯了底噪我还不习惯那种极致干净的声音,毕竟,那是调味出来的。磁带的硬指标,基本上是最差的,但是听感这玩意,与硬指标没有多少关系,听过就知道。

我不会传视频,试着用SONY D100转录了一下,不是太如意,也许格式不是太对口,磁带转录数码,一直是个头疼的事,所以,这里没有试听可以听,非常遗憾。



TOP
7#


对风林或者其他有打算出磁带的企业提一个小小的建议,这套300来块的精装版6盒套装磁带,从价格来说。。。。。


实在是太便宜了, 啥呢?没搞错吧?磁带值钱?来看看邓丽君的磁带价格。




张国荣的《童年时》港版基本在400-600之间。




可怕吗?所以不要觉得磁带就应该便宜,磁带的发行价格是高于黑胶的,一定不要以为磁带就应该廉价,它有着高贵的出身。新发行的6盒套装,我觉得价格至少应该在500元以上,从限量和包装的成本来看,要500不多。


最后编辑lzyyj 最后编辑于 2019-07-12 12:32:42
TOP
8#

再次感谢lzyyj兄的强贴,我第一时间把这个贴转发给风林唱片毛总了,毛总也马上转发到自己朋友圈了,毛总在朋友圈转发时,这样配文:
一群忠于磁带的人,也是一群孤独的“情怀”,有这样人的理解再多辛苦都值啦时隔二十年对于我来说磁带的制作生产就是一片茫然,还有很多地方确实可以做得更精细。

然后毛总还意犹未尽,专门写了回帖让我转发给大家:
各位大家好,我是风林唱片毛先生,感谢大家对风林的支持,出版
eric 发表于 2019/7/12 13:07:17

多谢E版认可,我极力推崇磁带,基于的是它优质的声音,怀旧其实是次要的,为了怀旧谁会花这么大价钱是去玩。。所以我强烈推荐磁带的欣赏。

我就说这个产品价格是不合理的嘛,做印刷的都知道,起印数1000是很小的量,量越小,成本越大。真是良心制作。
TOP
9#

翻唱大神邓丽君瑟瑟发抖。。。。没有翻唱,我怎么能听到欧瑞强的《偏偏喜欢你》?
TOP
10#

黑胶一夜被CD灭族是因为音质不好?开盘机被淘汰是因为音质不好?CD被数播和手机取代是音质不好?你不是脑子烧坏了,你是没脑子。

一盒磁带的材料和工序是CD能比的?1000的限量卖50一盒不是便宜是什么?

中国人是万磁带过来的,但是有几个是玩卡座过来的?收录机能和卡座比?没听过就少出来装大神。
TOP
11#

磁带的退出其实根本不是市场(消费者)的自发选择,而是东边几个企业巨头的战略误判。八十年代推出了CD,都以为找到了未来世纪的方向。人在激动的时候,头脑往往是糊涂的。现在发现路走错了,但纠正起来太费劲了。几大巨头都已自废武功,奔向了CD碟机,但现实就是这么无情,错就是错,几大巨头共同认定了的方向也还是错的。现在真想听到好声还得回到磁带的老路上来。
希望各路懂行的烧友共同向厂家呼吁复产新一代卡座、卡带
SPETR 发表于 2019/7/13 21:01:51

并不现实,便捷性这个方面无损加手机几乎是无敌的,无损(或者其他格式)完全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又不需要过多的投入,他们才不在乎音质有多少差别呢,卡座和磁带在欧美一直没有断过生产,但是大批量的就不太现实了。
TOP
12#


提供一个网友采集的磁带资源(我不会操作采集)。有兴趣的可以下载来听听,看看磁带是不是仅仅是“怀旧”——尽管我认为采集出来的效果赶不上实际音响上播放的1/10。。。

https://www.jdbbs.com/thread-8497190-1-1.html
最后编辑lzyyj 最后编辑于 2019-07-15 07:51:29
TOP
13#

有一点始终不明白,同样是磁带,为什么录像带的视频效果那么差,可谓惨不忍睹,它跟现在的蓝光碟远远不能相比!那么音频分面,为什么磁带(按照楼主所说)会全面(特别是音乐味)远远胜过现在的蓝光、DVD audio和sacd呢?

Cd机淘汰卡座,并不是简单的全民愚蠢,而是很多发烧友经验心得。
黑海一舟 发表于 2019/7/15 18:16:52

第一,磁带、开盘机、黑胶都被CD淘汰了,CD又被无损淘汰了,承认这个事实吗?街上的CD店没有了,也没有人随身带个CD听音乐了。可以说,被淘汰了。但是,原因是因为音质吗?显然不是,最大的原因是便捷性。

我们从最古老的开盘机说起,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过,玩过?2轨的开盘机的声音我不想多说废话,可以去听一听。我不敢说几十万的CD,我就说同价位的,基本上是按在地上碾压。但为什么除了极少数人,几乎绝迹了?玩过的都知道,开盘机玩起来那个麻烦,上带下带,把一根带子牵引出来,卷在另一个盘上,不能翻面,放完了只能倒回来重新放,下带也是一样的程序,把带子倒到头,把引带抽出来,它再好,也架不住这样折腾。这还是对于我这样玩HIFI的人来说,普通人谁跟你整这个?

磁带黑胶也是,太不方便,不能选曲,需要手动翻面,磁带还好说,黑胶你是必须守在机器旁,快播完了赶紧抬起唱针,别自己划出去。多么的麻烦?现在的普通人谁跟你玩这个?CD进步多了,但是比起现在的数播和手机,体积大得多,光驱仍然是机械构造,被手机电脑代替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哪一个退出历史舞台,都不是因为音质,而是因为不方便!

第二,我估计你没见过央视以前的BETACAM录像机,那画质是DVD能比的?笑了。就算现在的HDCAM(高清摄像机)仍然使用数字录像带,其本质仍然是磁带,磁性材料是最佳的记录材料。

你看的录像带是VHS,是林林总总的录像带大军中的一个乞丐级的。

第三,中国人在2000年以前根本就很少有机会接触高端卡座,80年代大家听的都是价格十分低廉的收录机和随身听,内部用料和技术根本没法和高端卡座相比。中道的卡座发行价大多数都是十几万日元以上的,80年代中国人根本买不起。90年代靠广东走私进来一些,但这个时候已经是CD的天下了,没人玩这个。2000年以后随着海关放宽个人物品进关限制,玩的人才逐步接触到STUDER、中道这种高端器材。才逐步了解磁带的魅力。

并不是你说的什么对比CD以后淘汰磁带,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好吧。。
TOP
14#

“BETACAM录像机,那画质是DVD能比的?”你对蓝光比较陌生,蓝光跟DVD不是一回事。
Be TAC am录像机,好像你见过似的。呵呵。
比得过DVD,比不过蓝光对不对?你看到的蓝光也是民用级别吧,见过高级的蓝光吗?
黑海一舟 发表于 2019/7/15 20:05:46

专业领域从不用蓝光和DVD,央视后台自己有机会去看看。
TOP
15#


我真不想说太多,没听过,没对比过的人就不要出来瞎扯了。

开盘机、黑胶、CD我都玩过,我对比过才选择磁带、保留黑胶。

商业开盘带分2轨和4轨,有出版的原版基本上都集中在4轨开盘带,4轨的我和磁带同时对比过,从音质来说,毫无任何优势。

2轨的开盘带音质要好很多,但是出版的原版带寥寥无几,每一盘都是没有低于500元的,它的音质也并不是十倍于50元的磁带。。也就是说,好是好点,但完全没有好到很多、非他不可的地步。

而且开盘带我也说了,音质是不错,但是玩起来极其的麻烦,黑胶虽然也很麻烦,但是调好了以后一劳永逸。但是开盘机是每次播放都很麻烦,上带下带要好几分钟,这怎么玩?而且,开盘带的原版,几乎都是美国的安培公司(AMPEX)生产,这个公司的带子不易长久保存,很容易断,经常是断成一截一截的。

玩开盘带的,都是喜欢录音的一群人,带子用日本的空白带,把好听的黑胶(或其他媒介)录下来,声音确实是不错的,没有录音爱好的,玩开盘很累。
TOP
16#

不会吧,黑胶被你说的这么不堪。那为啥高档音响展会都用黑胶做音源呢,直接用卡座好了。哪些厂商可不差钱,什么机器找不到。

TRIGON 发表于 2019/7/22 13:24:19

音展都是为器材服务的,拿出卡座展示,再好效果,消费者买不到器材(或者器材软件都很少),厂家不会做这种无用功的,开盘带的效果还差?音展也没有用的,为什么?没有市场,厂家不会无谓投入。。
TOP
17#

单说小提琴独奏曲(协奏及与钢琴的两件搭配),在中高音区,听卡带,小提琴是凝聚、抱团的、有密度的、保真的,而黑胶是散的、稀松的、缺密度的。可以说黑胶播放小提琴是有明显遗憾的。
有人说中档CD机不比卡带强,我想说什么档次的CD机都是干、硬、尖、空、假,无一例外。个人手上用的就是某欧洲品牌CD机,价可敌车,也多次有针对性地听过同品牌旗舰型号,结论相同。其实,不是CD机怎样怎样,而是CD碟里面信息量不够
SPETR 发表于 2019/7/22 12:32:57

你我的感觉是一样的,卡带听弦乐的优势明显,黑胶的声场、厚度强一些,听大编制的交响和歌剧还是黑胶好一些。我的对比范围就是差不多的价位,黑胶机器5千,唱头5千。卡座就是7千的乐华士215.。。
TOP
18#

音展上用开盘机的都有,只要声音更好,能推销他的音箱。怎么是无用功呢。

TRIGON 发表于 2019/7/23 9:01:39

那也是极个别,开盘机出好声跟他的喇叭就关系不大了,你叫他怎么去说服消费者买他的喇叭?怎么才能体现他的喇叭优势,一定是要在普遍条件下,突出他的个体优势。

普遍条件就是,大家都用CD的前提下,我当然也得用CD来展示。

如果消费者觉得他这声音好,要求去买同样的器材和软件,他该怎么说?他说我这器材和软件你根本买不到?消费者会是什么心情?

还有,但凡玩开盘机的,不管是商家还是私人,大多数会同时玩磁带,有时间注意一下。
最后编辑lzyyj 最后编辑于 2019-07-23 09:26:23
TOP
19#

从2009年开始玩卡座,买原版带,一直到现在还是不亦乐乎,卡座也在不断升级,现在的器材是中道1000ZXL,中道龙座,天宝3014.当然数码系统也少不了,CD机是AUDIONET的老一代旗舰VIP G3,黑胶也有,多能士124MKII搭配高度风309唱臂和光悦玫瑰木唱头,再加上柏林838唱放。啰嗦一堆,我想说的是,卡座,黑胶,CD一定要让我三选一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卡座。有很多人说听磁带是情怀
WWW416 发表于 2019/8/2 1:52:38

你那几台卡座就近5万了,或者更多。谁会花这么大代价仅仅听一个所谓的“怀旧”?有毛病。花这么大投资,当然是因为好听。说“怀旧”的一看就是没听过的。

卡座状态好很重要,所以卡座打理才这么重要,国内会打理的,就那几个人,北京那位,打理一次1000。不过话说回来,当年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水平是顶峰了,如此复杂的结构用了三四十年,依然运转良好,很不容易了。
最后编辑lzyyj 最后编辑于 2019-08-02 07:46:58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