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受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31955|回复: 296
1#
早年我听管弦乐时,喜欢在旋律和音色中搜寻场景和情节,因此,那时候的《匈牙利舞曲》中有好多位美妙善舞的忧郁女郎,有时甚至会蹦出个爱斯梅拉达。而交响乐中经常是战斗场面。千军搏杀之后,是硝烟丝缕飘渺,尔后鼓角大作,死人死马复活,重新搏杀。
如果以场景和情节作为欣赏管弦乐的入门阶段的诱导手段也许不可厚非,甚至也可以从音乐的角度来作形象引导,像《动物狂欢节》。可是我们却时常会在一些并非“大人不宜”的书中看到这样的讲述,比如《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如何地展现巴赫的一生坎坷,无伴奏大提琴、小提琴组曲、奏鸣曲中是如何地遇到熟人师友,《命运交响曲》中是如何有个王八蛋在敲门,而《英雄交响曲》的葬礼进行曲的沉钝的弦乐就是送葬者的脚步。倘若如此,马勒五的葬礼进行曲应该是袋鼠在举行的葬礼。
就像有人在给抽象绘画作分析时,喜欢攀及哲学观念,有些作者为了证实自己不俗,也准备点类似哲理的言辞。作为视觉艺术,眼睛的利益被野蛮搁置。同样,在面对管弦乐时,耳朵常被仅作为音乐的过道,音乐要打动人,需要文字说明。音乐(这里指纯器乐)成为“外语”,耳朵麻、算了,呆在家里看孩子吧。
是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音乐是抽象的,是另一种语言,与我们常使用的文字符号语言不同,因而有文字语言无法真正解释的含义,这种含义上的互不包含性远远大于为一种文字间的意义错位。英译唐诗无杰作,而“翻译”后的音乐很可能只是一堆破铜烂铁。当然,既然都是人的语言,不管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都是人的思想和情绪的表达,就会有其相共之处,但这种共性必须是极有限的。因此,音乐允许有限的提示。对于初学者,或一个新曲目,有限的文字解释是可行的,但必须是有限的,和提示性的。文字的干预会使音乐的真正含义,真正有音乐性的那一部分失败。音乐是另一种语言,很美,很纯粹的语言,而且不需要背单词,只要了解一点它的脾气,就能完全听懂它。我们要直接地接受音乐,“抽象”地接受音乐,让音乐赤裸地冲击个人心灵。音乐不需要翻译,因为这是一种有害的过滤。
音乐是抽象的,并且又是一种语言,因此它更可能是情绪、感觉。也就是说,当我们用情绪与感觉来接受音乐时,也许更易于与之接近,音乐中的冲动或平静,细腻或放达,其实不需要理由。不排除你以个人的经验作为情绪基础,但音乐唤起你的所有情绪,却是超经验的。然后你可能发现,名气不那么大的《达芙妮与克洛尔》(拉威尔)要比广为流传的《天鹅湖》(柴科夫斯基)更美好(两者都是芭蕾舞音乐),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要比帕格尼尼的更感人。因为后者写给感官,而前者写给心灵。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分享 转发
TOP
2#

darajan 在 2004-11-25 0:31:23 发表的内容
这时,不同人的5层次之间的比较可能就没有意义了。


5个层次?我想不会有哪一个大师能将这样的话说出口,某些音乐理论工作者说的是真有可能。这样的划分法,凡是有点思考能力的人一看都知道是经不起推敲的。中国有很多低智商的音乐理论工作者也就知道干这种无聊的事情。凡在高校里学过美学概论、艺术概论等课程,而且有思考能力的人,都知道这类课程的教材的弱点。
退一步讲,这些“5级”内容作为教材的内容出现,无可厚非,中国各级教材存在误人子弟的内容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走出学校以后还抱着这根尺子不放就有点让人费解了。
最后编辑上山砍柴
TOP
3#

赞同。我至少在10年前就开始反对音乐欣赏文学化。
这是对音乐的尊重。
TOP
4#

至于音乐技术对音乐欣赏的影响有多大,这是另一回事。但现在我以为,影响肯定没有美术的那么大。原因可能就在于音乐的抽象性。当然这个问题要展开也太复杂了。
TOP
5#

好长。改天细看。
TOP
6#

凌凌漆 在 2004-11-22 12:17:50 发表的内容
现在是用情绪去听,去抒发情感,可以是天马行空式。记得有位网友把贝多芬的9部交响曲理解成是贝多芬整个“做爱”的过程。


用“音乐”的方式感受音乐。
TOP
7#

史特龙 在 2004-11-22 15:42:27 发表的内容
有人爱听无伴奏系列
多种乐器他听着累


听多了无伴奏,有会觉得来点吵闹的真有趣。
TOP
8#

烟视媚行 在 2004-11-22 15:19:42 发表的内容
四个字:
乐色撩人


M色也撩人
TOP
9#

名级潜水艇 在 2004-11-22 16:41:20 发表的内容
M色撩人?


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