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碟山小拾 [复制链接]

查看: 10047|回复: 41
1#
[upload=jpg]Upload/200512514364771654.jpg[/upload]




琴声中之恬适人生


我这样觉得,通常钢琴独奏作品可以体现作曲家心底最本质、最内在的思想与情愫,如莫扎特、舒伯特、巴赫、贝多芬,当然还有海顿。
说到海顿的钢琴奏鸣曲,相对他的交响乐名气就要小多了。然而海顿本人优雅、谦和、笃定的性格,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表露无余。这些乐曲所散发出的清新健康,又不乏理智和诙谐的气息,让人感受到作曲家内心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初听海顿的钢奏很能让人联想起莫扎特,两者的钢奏在曲调和旋律上确有共通,但所表达的意境与情感不可同视——莫扎特的音乐在欢快活泼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忧郁、伤感的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终日愁于生计,却渴望美好生活的天才;海顿的音乐多了几分恬静平淡,而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一个衣食无忧、知足常乐的宫廷乐师发自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莫扎特的人生显然不如海顿幸运,但他始终是唯美的,美得令人伤心。海顿过着有保障的生活,而他带来的美有时同样可以令人落泪,但这是充满欢愉与感激的,我愿意把这看作是带着安逸情调的怀旧或憧憬。
没有愤世嫉俗,没有强颜欢笑,没有无病呻吟,一切流于自然。这是他的创作风格,甚或是他的人生态度。
窃以为当下钢琴界中生代的领军人物是3P:Pletnev, Perahia, Pogorelich。波格莱里奇是我喜欢的一个,他的触键果敢,柔性与魔性兼存。他演奏的这张海顿钢奏,Hob.XVI:Nos.19&46,带给我的感动实实在在。在一个宁谧、安详的氛围之中,一点与世无争,一点安于现实,不经意间勾起对往日惬意情景与情怀的回忆,还有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他的演奏如此贴近我所理解的海顿。
“上天既然赐给我一颗欢愉的心,他也应该会宽恕我以欢愉的心侍奉他。”约瑟夫·海顿如是说。难道这不是对浮躁、忙碌的现代人的一点启示?
最后编辑netwilliam
分享 转发
TOP
2#

年前办公室里闲来无事,人又想犯懒;另开新贴有脑力心理双重负担,续个旧贴耍耍吧。





[upload=jpg]Upload/20061119165665031.jpg[/upload]



有一种激情要敛藏

和十九世纪的摄影技术几乎同时诞生的柴可夫斯基,通过几张很原始感的相片将自己的形象永远定格为了骨瘦形削,满腹愁肠,始终忧郁着眼神的深沉老者。
最体现他细腻型抑郁症特质的应算他的几部交响曲。第五就可以细细品味,但又不会令人“悲怆”过头。穆拉文斯基的柴五过于刚毅了,卡拉扬的又总觉着“滥情”,只好拿来普列特涅夫的听听。果然多了柔美和淳朴。
开篇曲调低沉萦回,仿佛行走在阴郁绵冷的黄昏;情感已在酝酿涌动着,沧桑凝重的感觉溢满胸襟。
次乐章沉郁苍茫,一如俄罗斯的辽阔平原;如歌般的行板婉转而残忍地抑制了理应无忌宣泄的感情,抑制到有时几乎窒息,其程度不亚于大清早走在一号线转两号线的通道里(上海)。
第三乐章似乎很自然地过渡到一段略带伤感且优美的圆舞曲,大家得以喘息,享受到了紧张期待之前的放松。
最后的激情果真在形式上得到释放,可是更深层的那部分还是停留于内心翻滚着,敛藏得甚为辛苦。
普列特涅夫这位血统纯正的俄罗斯钢琴家兼指挥对作品的处理很能体现柴氏内向、含蓄、兼具东方式个性的神髓。他一手创建的俄罗斯国家乐团也被驾驭得灵性十足,音质紧密,声音的色彩丰富斑斓,低吟彷徨与高歌猛进都应对自如。
俄罗斯的民族性格某种程度上也映射其中。过后想要大呼过瘾比较难,可能是少了贝多芬式的摧枯拉朽吧。




[upload=jpg]Upload/20061119171630468.jpg[/upload]

全集版封套
TOP
3#

[upload=gif]Upload/200611115362567999.gif[/upload]




巴洛克到处是珍宝

巴洛克到处是珍宝,华美的乐篇俯拾皆是。那个精致、唯美的时代缔造了成打天才又多产的作曲家,令人应接不暇。
阿尔比诺尼的名声也许不够大,一般乐友只是较熟悉他的G小调柔板。其实他在协奏曲领域的成绩不比同时代的同胞维瓦尔第逊色。这张唱片收录了他的作品第9号,包括小提琴、双簧管、两支双簧管协奏曲各四首。这些是典型的巴洛克音乐,辉煌的声响空间,直白坦率的欢乐旋律,情感流露干脆而不打太极,一如那时的建筑与绘画,将美极尽铺陈。
霍格伍德是当今古乐本真演奏界的领军人物,造诣深厚。与其创建并调教了三十年的亲军——古音乐学院乐团合作,如鱼得水,相得益彰。完全用时代本真乐器演绎出的巴洛克音乐自然味道正宗:层次丰富的弦乐协奏裹挟着舒展的独奏声部在通奏低音的附和下一浪浪地推进,赫然呈现那个时代华丽重彩的风格;但也并非浓得化不开,古乐器较纤细的音质和较小的声量,渗析出不少干净利落。意式浓汤边摆着一盘精致的水果,胃口大开了是吧。
有一位乐友,只听巴洛克。问他整天浸淫在Vivaldi, Handel, Telemann中间不嫌单调嘛?答道,那些音乐可以传递出最简单、最本质的快乐,使人彻底的放松。对呀,这不是现代人最缺乏也正需要的吗?






[upload=jpg]Upload/200611115523948734.jpg[/upload]

这个i musici的现代乐器版本亦是精彩纷呈、撩人心魄的演绎,更有霍利格尔、阿约等名家操刀。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4#

真有趣。突然发现我当前的发贴数和前两天在马老板处贡献的年终奖是一个数。
TOP
5#

阿格里齐小情人 在 2006-1-11 14:45:02 发表的内容
听了以后,你会更加注重环保,热爱自己的家园和这个世界。
乘世间还留有这些音乐中所展现的画面,赶紧行动,不要让后代听到这些音乐的时候还以为又是和教堂中的穹顶壁画一样是在编制一个美妙的幻境.
很对啊。音乐是万般艺术之灵。小情人兄听音乐能到这个层面,对我等提高境界,大有可取之处。
TOP
6#

[upload=jpg]Upload/20061129561517912.jpg[/upload]




这段文字原本去年六月就想写下了,无奈琐事缠身。如今斯人已乘鹤去,凡人空留喟叹。



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的版本多如牛毛,仅就DG唱片公司一家已数不胜数。一代巨匠朱里尼在经典“大师原版”系列的最早一批出品中也留下了一个“英雄”录音。如果单看出演的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似乎名不见经传,不足以令DG公司给予如此规格的待遇,但也由此可以推断,驾驭乐团的定是位深具功力的大指挥。
果然,洛杉矶爱乐在朱里尼的调教雕琢之下,焕发出异样的光芒。乐队组织协调而干练,演奏规整得无懈可击;各声部制造的音量的对比也并非像许多其它名版那样夸大,极端,更多的呈现出一副小心翼翼的姿态,内敛而细腻。整个乐团就像一个温驯的巨人,被大师的魔棒全方位控制着,自始至终贯彻着大师在每一个细节上的意志,有条不紊地构建起一座平衡雄伟的音响大厦。从这样的乐曲声里走来的英雄,不是易水畔的壮士,也不是乌江边的霸王,而是一路高歌奋进,坚忍不挠的斗士,亦是博大深刻的思想者。
至此,朱里尼高超严谨的训练手法和指挥技艺,完全可以体察得到。
同CD中的舒曼“曼弗雷德序曲”也演绎得大气深沉,堪称经典。
TOP
7#

magicchenliang 在 2006-1-17 11:58:53 发表的内容
第一次听到3P的说法。
Pollini老了点,不然我就要说4P了:)当然Pires我觉得还嫌一点“弱”。
TOP
8#

尤文 在 2006-1-17 21:50:21 发表的内容
此片也是贝多芬加舒曼,同样一流。


[upload=jpg]Upload/200611721501958147.jpg[/upload]
这张真没见过,令人向往。还在目录里吗?
马老板又要费力气了:)
TOP
9#

是的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