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碟山小拾 [复制链接]

查看: 10064|回复: 41
11#

[upload=jpg]Upload/200512610303682133.jpg[/upload]




忽如一夜春风来

好的音乐要能舒畅襟怀,滋润神经,如沐春风;最好还能净化思维,提升智力。我判定音乐好坏的标准就这样简单。
米开朗基利为我们录了一张好唱片:海顿钢琴协奏曲No.4&11。这位传奇式大师的手指下向来风情万千,这一回与苏黎世室内乐团合作的海顿翩然洒脱,色彩鲜活;十指的触键出落得如流水般灵动,四处迸发着生命活力,一路春意盎然,应接不暇。
乐曲直白地表达出海顿单纯朴素的内心欢乐以及对生活至真的感恩,极为贴切地显现了他知足常乐的恬淡气质与健康的审美趣味。
米开朗基利此番演绎的妙处并不在于对乐谱的精打细磨,而是他的随性为之,将个性化的音乐语调与自己内心的情愫尽情地张扬开来,自始至终洋溢着蓬勃朝气;斐然神采之下透出睿智并带适度的幽默。乐队对他的精彩应和又是显得如此天衣无缝。辅以EMI色调温暖的录音,共同成就了一个经典传奇。
海顿开古典主义乐派风气之先,在诸多音乐体裁上为后世音乐家树立了不朽典范。他在钢琴协奏曲上发展出的匠心独具的结构、流畅精到的曲式影响至深至远。
再去听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原来它们都在向海顿致敬呀。
TOP
12#

[upload=gif]Upload/200543012454792279.gif[/upload]


好久没空上来玩了,一下发现最近论坛上海顿好像热门起来了。找不着写新东西的环境和心境,算了,找篇旧稿子权当凑热闹,顺便把自己老早的笨贴顶一顶,否则感觉太对不起海顿了。



享受弦乐森林浴


多年来有关这张唱片的乐评见诸各种音乐刊物,可谓佳评如潮,本不想再多赘言,然又一次把它推入唱机仓门,点亮功放萤萤的灯,只几秒,我的感喟又和那闪着理性而睿智光泽的音符一道无法抑制地流淌出来。
作为代表古典主义时期最高峰的“维也纳三杰”之一,海顿是真正的音乐通才,作品涵盖众多体裁,某些领域尤为突出,包括弦乐四重奏。此唱片收录其作品76号中的“五度”、“皇帝”和“日出”三首著名的弦乐四重奏。
典雅,风趣,结构平衡,有流动的韵致是海顿音乐的一贯风格。这些弦乐四重奏俨然是海顿的名片,不喜显山露水,在精巧的对位中表达健康的世俗趣味,自得其乐。
也许“皇帝”的第二主题让你似曾相识,不错,是德国国歌,世界杯赛场上德国队队员开场轻声吟唱的旋律。紧接着的四段变奏更是将优雅的古典气质表露无遗。
柯达伊四重奏组的演奏恰当地体现了海顿音乐的精神。声音线条干净明朗,层次细腻精准,在音响上模仿出乐队的效果。配合上的默契,乐思上的和谐,使得四把提琴在起承转合间渐渐渗为一体;弓弦上满是跳跃的灵感,不作夸张便把故事讲得娓娓动人。简简单单,心境随之一片悠然恬静,却也处处生机。
海涅说,“我们在这里找到了一种犹如森林中散发出来的芬芳清新且纯真的天然本性……”
TOP
13#

战前是奥国歌,战后是德国歌(应该是二战),直到今天还是。这些有历史资料为证。大家可以进一步商榷。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14#

琴声中的海顿总是悠然自得,时不时还要眉飞色舞一番。音乐家里,他的人生境界最是恬适超脱。
  但是可以让我动容再三,心向往之的琴声还有很多...



[upload=jpg]Upload/2005111718381734526.jpg[/upload]



梦幻水晶


天妒英才。旧时的天才们大凡潦倒、命薄:莫扎特、舒伯特、萧邦……门德尔松虽是富家子,但也难逃短命之运。
门德尔松确有超人禀赋,不乏灵光闪现的作品,但我相信若他家境差些,写出的东西会更深刻、更伟大些。
无词歌其实是门德尔松写的音乐家书,他游历在外,每有所感便谱成不配歌词的乐曲寄回家中,由他姐姐用钢琴奏出,与家人分享他的心情和才气。是不是有情调得羡煞人?
这些作品都是钢琴音乐之珠玉,很多有即兴随意的成分。听者很容易被带入一幅幅风景画卷之中,细睹花开叶落,遍观风去云来,感怀时节移转。当然这些曲子很多时候会听出些落落寡欢的意思,偶尔还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这都没关系,要紧的是作品所传达出的浓浓的亲情味。
若非多愁善感,想来作曲家也不会因姐姐去世而过早地抑郁而终。
Schiff向以平浮温雅著称,个人认为其风格恰合表现无词歌一类作品。Schiff爱用Bösendorfer琴,音色空灵清丽,在这张唱片中可以分明地聆赏到琴音颗粒之晶莹、气息之高贵,如晨雾中的蓝水晶般,梦幻而精致。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15#

[upload=jpg]Upload/2005111810272846976.jpg[/upload]



远去时空的遗响


一段带着些诡异气氛,曲调沉郁而深阔的序曲将我独自一人放置于一座巨大的美术馆中。紧接着,沉寂而漆黑的背景袭入视野,除了每幅画上的一星萤火,周围没有一丝光亮……
穆索尔斯基的《画展》就像一个情感黑洞,来自遥远时空,深不见底。他用迷幻的印象派音乐语言,描摹出其亡友画家哈特曼的画作,以此寄托哀思,获得安慰。
作为深具俄罗斯民族主义传统的”Kutchka”音乐家集团的成员,穆索尔斯基的这部钢琴组曲自然有道地的俄罗斯味,当然还伴随着天才的灵感和大胆的创造性。在《古堡》那一幅画中,阴沉神秘的氛围弥漫而来,凸显的是足够深邃的忧郁;《牛车》将听者载到了苍茫的沃野之上,漫天飞雪,面颊边的寒意挥之不去;不时也迸发出俄国民歌中那朴实活跃的节奏,如《雏鸡之舞》、《利莫日市场》。
这里的Ivo Pogorelich已步入中年,显现出的是一个完全成熟的钢琴家的气质。强悍果断而不失柔性的触键,赋予了琴声真实的表情。他的海顿和萧邦曾让我着迷,此番的俄罗斯音乐依然魔性不减。
最后一段《基辅大门》,一股原始的力量在凌厉逼人的气势中爆发,听者的情感随着壮伟和一贯神秘的遗响,向时空的另一端渐行渐远。
TOP
16#

几位过奖了。平日听得比较杂,不成“系统”,偶尔瞎涂两笔,隔个三月半载的添上两段。扔出来不怕丢人现眼,只求不吝赐教啊:-)
TOP
17#

[upload=jpg]Upload/2005111922115944874.jpg[/upload]



行走在郊野晨曦中


恕我孤陋,这是我至今听过的最好的钢琴独奏录音。
相信很多人是从一曲《清晨》认识格里格,认识《皮尔·金特组曲》的。舒缓朦胧的旋律幻化成透进林间小屋的几缕晨曦,直让人有踱步郊外透几口清寒气息的冲动。
其实很多著名管弦乐曲的前身是钢琴独奏作品,如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穆索尔斯基《画展》;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等等。格里格的《皮尔·金特》亦是。然而这些曲子钢琴原版的录音却相对少见。这里的是北欧BIS出的格里格钢琴音乐全集中的一款,就包括了钢琴独奏的《皮尔·金特组曲No.1&2》。
BIS制作自己国家的音乐家作品的录音自然得心应手。这款唱片承袭了BIS一贯的优异品质,音质清冽、坚实,犹如斯堪的纳维亚的气候;动态更是令人叹服,钢琴极宽广的音域被录制得纤毫毕现。
格里格的音乐朴素真挚,不掺杂任何的矫饰,让我联想到乡野边淡雅的无名花朵,或是溪旁不施粉黛的村姑,还有就是IKEA店里简洁亲切的桌椅床柜。不止《清晨》,组曲中的《安德烈舞曲》、《索尔维格之歌》等等都是珠玉之作,曲风多变,张弛有度,时而引用民谣旋律,让人领略地道的北欧风情,生出遐想无限。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