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 乐 味 与 “ 二 十 要 ” [复制链接]

1#


    玩音响很多年了,但近一年时间我的音响观起了很大的变化。适逢坛子里掀起“二十要”之争,认真学习了双方的发言,收获良多,也让我对自己音响观的变化进行一次深入的梳理和思考。为了避免被贴上“挺刘派”“倒刘派”的标签,刻意沉淀几天,待尘埃落定,才尝试着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一来就教于论坛里的行家高手,二来希望自己的文字也能给朋友们带来分享的乐趣。


    先说句题外话,小镁已人到中年,自己常有垂垂老矣、时日无多的感觉,所以本帖欢迎朋友们来指导探讨,但对于诘难和抬杠的问题不会花时间精力回复,请原谅我的失礼。


    言归正传,先说音乐味。
    音乐味是个既客观又主观的概念,没有量纲,无法测试,但却真实存在,并被烧友们频频用于评价器材。例如:某某牌的线材音乐味很好、某国箱向以音乐味取胜、某某钉垫解析好但音乐味不足等等,由此看出,音乐味广泛用于评价音响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但至今为止,音乐味没有一个能被烧友普遍接受的定义。有的说音乐味是粘滞感,但进行曲和打击乐粘滞感很少却依然有音乐味;有的说音乐味是鲜活感,但很多薄声的器材鲜活感很强却音乐味不足;有的说器材本身是没有音乐味的,一切取决于播放的软件,但同样的软件在不同的高档HIFI器材上播放,有的扣人心弦有的索然无味……真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味可味,非常味。”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3/4 18:46:48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2#

    再说“二十要”。
          刘汉盛老师在“二十要”的开头就低调申明“有关音响器材表现的各种名词、形容词就一直处于不够精确的情况下;而且,许多名词或形容词也一直被评论员或读者们误解、误用,以致于产生许多不应该有的迷惑与矛盾。”(感谢阿度的转帖,让我们又重新温习一遍。)刘汉盛老师自己并没有把“二十要”定个高调,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音响选购指南和音乐欣赏标杆”之类的东东。所以“二十要”不是个定义性质的东西,里面的分类方法、用语和逻辑不够严谨,(例如把音响的层次感说成是每排乐器之间的距离感,小镁就觉得还可商榷)。


    由于刘主编的地位,“二十要”得到了烧友和从业者的追捧,对音响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像在全国推广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并不是因为北京话如何科学如何先进,而是统一“普通话”后避免“鸡同鸭讲”有理说不清的状况,如果没有“二十要”,那各种杂志的测评用语更是会玄之又玄,让烧友一头雾水莫名其妙。所以小镁很认同一些老烧的观点:“二十要”不会被推翻,但会逐步更新和优化。其实在小镁接触过的一些老烧群体中,有很多已经在“二十要”的基础上建立了个人的实用音响评判标准,但都是自得其乐,没有上论坛来立说。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2-03-04 15:00:29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3#

    感谢以上坐沙发、板凳甚至席地围观的朋友,更感谢参与讨论发表真知灼见的朋友。人老了,写东西很费力,尤其是总想着把自己难以言表的感觉用明明白白的语言和比方表达出来,更需要集中思想整理思路,就不一一致谢了。


奇怪的是,对于广大烧友朝思暮想的器材的“音乐味”,刘主编的“二十要”里却没有明确提及和阐述,这也造成讨论“音乐味”的话题成为各大音响论坛的“月经贴”,但往往又“谈味色变”地成为口水贴。


小镁不希望本帖也成为口水贴,浪费大家宝贵的阅读时间。所以暂且先约定一下“音乐味”的定义和特征。显然,“音乐味”是指能让人沉醉于音乐意境和情感表达中的声响效果,其声响特征有着很多种不同的主观听感描述,例如粘滞感、起伏感、鲜活感、流畅感、对话感、松香感、吹气感、旋律感等等;尽管十个烧友就有十种“音乐味”,但其外在特征就是“舒服耐听”。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4#

     ——“舒服耐听”,呵呵,好面熟的词语。小镁个人认为,刘主编并不是无意中忽视了“音乐味”这个词,而是故意避开。在“二十要”的第一要“音质”中,刘主编说:“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当您在说一件音响器材音质好、坏的时候,您也不是在说它的层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专指这件器材「耐不耐听」!一件音质很好的器材,它表现在外的就是舒服、耐听。您不必去探讨它听起来舒服、耐听的原因,那是专家们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断就行。”


    看到没有,“舒服、耐听”,不正是有“音乐味”的器材的听感吗?如果你想问为什么“舒服、耐听”,刘主编早说了:“那是专家们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断就行。”巧妙的回避了音质的耐听和音乐味之间的关系。然而在其后的第十二要中,谈到速度感和暂态反应,刘主编又使用了“上升时间与回转率”这些功放设计的行业术语,不说“是专家的事”了。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5#



    当然,小镁并不认为音质好和舒服耐听就等同于音乐味,就像小镁听自己儿子叫“爸爸”,也觉得舒服耐听,但这和音乐味是两回事。


    既然刘主编没有统一音乐味的定义,那就给了从业者巨大的发挥空间。于是,没高没低叫音乐味,又蒙又糊叫音乐味,晦涩昏暗还叫音乐味,一些商家甚至故意把hifi性和音乐味对立起来,以推销那些三围不足的垂暮产品或二手器材。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器材的音乐味呢?

    讨论这个问题时,结合前面修行兄的帖子会好理解些:“拉过琴并且达到一定水平就知道了。音乐味是一种韵味,是一种很内在的东西,是一种功力的体现,内在的气息气韵的体现。功力不够(不论是拉琴还是搞音响)是绝出不了味的。”小镁非常认同。但会拉琴的烧友还是少数,那就以唱歌来打比方吧。


    去歌厅唱歌的烧友会有体会,如果卡包的音响效果很好,自己就会唱得很投入,听众也会从自己的歌声中感觉到情感。歌声能打动人,就是音乐味的体现。那么,歌唱者歌唱时是否投入,在听感上有什么声音特征和区别呢?


    我觉得一是气息的控制,气息控制住了,声音会饱满凝聚,不会散掉软掉,这相当于二十要中的声音的密度;二是节奏的把握,根据歌词和现场发挥情况适时适度提前或拖后,不会古板机械,这相当于二十要中的活生感(插一句:玩卡带时,机器的抖晃率使得音乐忽快忽慢,这也是音乐味的组成部分,玩cd就失去了这个乐趣);三是对声带细微的调整,带来情感的细致变化,这相当于二十要中的暂态反应、速度感、强弱对比。

    小镁不是专业人士,只能卖弄这么一点个人感受,对于三腔共鸣和发音的位置等更专业的东西,以及其对应的声音表现,还望专家指导批评。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2-03-04 18:45:54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6#

    举上面这个例子是说明,对于人声来说,音乐味其实就是“二十要”中几个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而对于其他各种类型的音乐,音乐味也同样是“二十要”中更多要素的互相作用。“二十要”和音乐味是不矛盾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下面汇报我的第二个观点:“二十要”不等同于音乐味。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2-03-04 18:53:44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7#

    小镁一直是同时玩着摄影和音响,感觉摄影和音响有着许多共通的东西。拿音乐味来说,就相当于摄影作品的意境或内涵。假设一台投影机把一幅照片打在幕布上,让我们看看如何一一对应音响器材吧:


    音源就是照片(cd相当于数码照片,lp相当于胶片),放大器材就是投影机,幕布就是喇叭。我们看这张花卉小品(图片借自无忌),第一观感很普通,但却是很有意境(音乐感)的片子。





534306_1330490542a.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3/4 21:25:36 上传)

534306_1330490542a.jpg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8#

但我们可以借鉴二十要的某几条标准,说这张片子音色淡、密度弱、动态小、解析差、线条感模糊。于是通过放大器和喇叭的调制作用,把解析力和线条感加强(锐化),动态加大(色阶),密度调浓(色度),然后出来的却是一张一眼看上去比第一张抢眼,hifi性很强,却失去了意境(音乐味)的片子。



534306_1330490542b.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3/4 21:29:11 上传)

534306_1330490542b.jpg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2-03-05 15:10:29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9#

    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只是说明物极必反的道理。结论是:


    有意境的片子不能违反光影色阶的基本规律,要细腻有层次;


    有音乐味的器材不能过份追求定位、解析力和线条感,要泛音丰富完整、平衡细腻、层次感强。


    既然这里提到层次感了,就多说几句:小镁所说的层次感不是“二十要”中乐器与乐器之间的空间感,而是不同音色的乐器以不同的音量同时发声时,听感的不混淆感。这一点,小镁认为是构成音乐味的重要因素。


    很多烧友喜欢提到听现场的感觉,说听现场时音乐味最强。而听现场时是不会去在意乐器的针点定位和乐器之间的空间感的,反而是各种乐器齐奏时其中的不混淆感任何贵价音响器材都表现不出来。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0#

    当然,一套系统要啥有啥自然最好,但这肯定是一套天价器材,而且要摆放在适合它的宽敞空间才能享用。对于我们多数穷烧友来说,器材的搭配也好,器材的调整也好,都必须根据自己的空间情况、财力、听音爱好对“二十要”中哪些重要哪些次要进行取舍。尤其是近一个时期小镁专心研究垫材,发现在三大件已定的情况下,系统的解析力、结像和音乐味往往是不可同时兼得的,就像摆位过程中的音场和三频平衡也很难同时兼得一样。这引发了我对发烧到底该追求什么的思考。


    感谢各位烧友、行家的关注和参与讨论。谬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1#

原帖由 LSQ 于 2012-3-4 22:40:00 发表
兄台的论点十分实在,学习了。小弟认为,发烧友应学会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多谢鼓励。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2#

原帖由 ghr2499p 于 2012-3-4 21:14:00 发表
好帖 赞一个!虽然不是专业技术帖,但也是自己这么多年来经验的总结,非常有条理,也很容易理解,比较客观。


感谢欣赏。总算把自己的感觉写清楚了。其实论坛很多时候,一些老烧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但由于小误解而争论。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3#

原帖由 远去的村庄 于 2012-3-4 18:39:00 发表
作为引导应该是向善,但大家不妨再反问一下"二十要",很大程度是引人评价器材的不足为前提.至少对烧友们的培育是喜忧参半.

烧友坐下来的第一要素,大多数为寻找或捕捉别人器材的不足,进而显示自己的强大!
......





呵呵,正是如此。买器材时听卖家讲优点,买回家就天天听缺点,自己听不出来就请高手来挑毛病,这大概是烧友的通病。就像苦行僧一般。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2-03-04 23:04:28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4#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2-3-4 14:59:00 发表
楼主关于:音乐表现力和HIFI性的探讨,支持!!


谢谢支持!但小镁能力有限,不能完成这个宏大的命题,只能说说个人心得。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5#

原帖由 lp__fans 于 2012-3-4 17:03:00 发表
不同的音乐理解造就不同的音乐味的理解。重金属的发烧友似乎对于吕力的清唱剧就没有什么音乐味的共鸣吧。


       非常赞同。而且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也会有不同的音乐味的理解。就像20多年前,我们会从“砖头”里播放的邓丽君卡带中感受到音乐味,年轻人失恋时,会从手机喇叭里偶像的歌声中感受到音乐味。

        本文所述音乐味特指一个普遍现象,例如pad和天仙配的高档线材,多数烧友是认为音乐味好的。而超时空,多数烧友认为hifi性强于音乐味。至于天朗单声道时期的同轴喇叭,更是公认的音乐味强的喇叭。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6#

回复 40# 舒存 的帖子

专家来了。感谢教诲。
够我消化和思考一阵子的了。

的确,气息控制的好,声音未必就一定饱满。我想说的是,会更有感情。谢谢指正。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7#

原帖由 JWang 于 2012-3-4 22:59:00 发表
在个比较良好的声学的现场中,你可听出左右,但听不出前后的。


多谢指导,尤其是关于层次感的认同。
说说我的想法吧:在皇帝位试音碟里,专门有发音点前后的测试,是能够明显听到声音的远近的,当然这是耳朵综合了堂音的特征得出的综合判断。实际音乐播放过程中,我的系统对于人声和伴奏的前后距离还是拉得比较开的。但后墙处理之前就不行。

但对于结像的高低,我还处于摸索和思考阶段。对于垫材如何调整结像高低还没找到窍门。
另外,同时发声的乐器的不混淆感,如果频率差别大,是完全能够而且很容易做到的,例如鬼太鼓座的大鼓和短笛,但对于频率差别不大的乐器,就很考验喇叭了。当然,这种不混淆感是相对的。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8#

原帖由 LP\茶 于 2012-3-5 0:01:00 发表
[quote]


感谢您的指导。我也是从你们一些朋友的到访指导后才走上正路的。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9#

原帖由 舒存 于 2012-3-5 0:08:00 发表



音乐就是在一个空间一段时间有组织的声音


        这个定义很精妙。向舒存老师汇报,请指正:
        音乐就是在一个空间一段时间有组织的声音,那么,发烧友就是“在另一个空间另一个时间试图重现那段有组织的声音。”明白了这个本质,就知道完全重现现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发烧友对器材的搭配和调整也是一个对音乐的二次创作的过程,即使距离现场的听感差异比较大,但也可以通过不断的调整折腾弄出舒服耐听的音乐。从这一点来看,就更加不必追求“二十要”里面的乐器间的距离感之类的了。

        至于我拿摄影比音响,正是想借助二维的图片来直观说明一些观点。例如构成音乐的动态、线条、层次等要素,虽然可以借助器材、线材和垫材进行任意调整,但不能过于背离乐音本身的发声规律、空间衰减特性和三频量感分布,否则会大大破坏音乐味的重现(抱歉,可能用语又不精确),这个观点讲清楚了,就没有摄影什么事了。

        再次感谢行家的指导。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2-03-05 01:26:03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