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 乐 味 与 “ 二 十 要 ” [复制链接]

查看: 39179|回复: 134
1#


    玩音响很多年了,但近一年时间我的音响观起了很大的变化。适逢坛子里掀起“二十要”之争,认真学习了双方的发言,收获良多,也让我对自己音响观的变化进行一次深入的梳理和思考。为了避免被贴上“挺刘派”“倒刘派”的标签,刻意沉淀几天,待尘埃落定,才尝试着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一来就教于论坛里的行家高手,二来希望自己的文字也能给朋友们带来分享的乐趣。


    先说句题外话,小镁已人到中年,自己常有垂垂老矣、时日无多的感觉,所以本帖欢迎朋友们来指导探讨,但对于诘难和抬杠的问题不会花时间精力回复,请原谅我的失礼。


    言归正传,先说音乐味。
    音乐味是个既客观又主观的概念,没有量纲,无法测试,但却真实存在,并被烧友们频频用于评价器材。例如:某某牌的线材音乐味很好、某国箱向以音乐味取胜、某某钉垫解析好但音乐味不足等等,由此看出,音乐味广泛用于评价音响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但至今为止,音乐味没有一个能被烧友普遍接受的定义。有的说音乐味是粘滞感,但进行曲和打击乐粘滞感很少却依然有音乐味;有的说音乐味是鲜活感,但很多薄声的器材鲜活感很强却音乐味不足;有的说器材本身是没有音乐味的,一切取决于播放的软件,但同样的软件在不同的高档HIFI器材上播放,有的扣人心弦有的索然无味……真可谓“道可道,非常道;味可味,非常味。”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2/3/4 18:46:48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2#

    再说“二十要”。
          刘汉盛老师在“二十要”的开头就低调申明“有关音响器材表现的各种名词、形容词就一直处于不够精确的情况下;而且,许多名词或形容词也一直被评论员或读者们误解、误用,以致于产生许多不应该有的迷惑与矛盾。”(感谢阿度的转帖,让我们又重新温习一遍。)刘汉盛老师自己并没有把“二十要”定个高调,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音响选购指南和音乐欣赏标杆”之类的东东。所以“二十要”不是个定义性质的东西,里面的分类方法、用语和逻辑不够严谨,(例如把音响的层次感说成是每排乐器之间的距离感,小镁就觉得还可商榷)。


    由于刘主编的地位,“二十要”得到了烧友和从业者的追捧,对音响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像在全国推广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并不是因为北京话如何科学如何先进,而是统一“普通话”后避免“鸡同鸭讲”有理说不清的状况,如果没有“二十要”,那各种杂志的测评用语更是会玄之又玄,让烧友一头雾水莫名其妙。所以小镁很认同一些老烧的观点:“二十要”不会被推翻,但会逐步更新和优化。其实在小镁接触过的一些老烧群体中,有很多已经在“二十要”的基础上建立了个人的实用音响评判标准,但都是自得其乐,没有上论坛来立说。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2-03-04 15:00:29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3#

    感谢以上坐沙发、板凳甚至席地围观的朋友,更感谢参与讨论发表真知灼见的朋友。人老了,写东西很费力,尤其是总想着把自己难以言表的感觉用明明白白的语言和比方表达出来,更需要集中思想整理思路,就不一一致谢了。


奇怪的是,对于广大烧友朝思暮想的器材的“音乐味”,刘主编的“二十要”里却没有明确提及和阐述,这也造成讨论“音乐味”的话题成为各大音响论坛的“月经贴”,但往往又“谈味色变”地成为口水贴。


小镁不希望本帖也成为口水贴,浪费大家宝贵的阅读时间。所以暂且先约定一下“音乐味”的定义和特征。显然,“音乐味”是指能让人沉醉于音乐意境和情感表达中的声响效果,其声响特征有着很多种不同的主观听感描述,例如粘滞感、起伏感、鲜活感、流畅感、对话感、松香感、吹气感、旋律感等等;尽管十个烧友就有十种“音乐味”,但其外在特征就是“舒服耐听”。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4#

     ——“舒服耐听”,呵呵,好面熟的词语。小镁个人认为,刘主编并不是无意中忽视了“音乐味”这个词,而是故意避开。在“二十要”的第一要“音质”中,刘主编说:“音质是指声音的品质,当您在说一件音响器材音质好、坏的时候,您也不是在说它的层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专指这件器材「耐不耐听」!一件音质很好的器材,它表现在外的就是舒服、耐听。您不必去探讨它听起来舒服、耐听的原因,那是专家们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断就行。”


    看到没有,“舒服、耐听”,不正是有“音乐味”的器材的听感吗?如果你想问为什么“舒服、耐听”,刘主编早说了:“那是专家们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断就行。”巧妙的回避了音质的耐听和音乐味之间的关系。然而在其后的第十二要中,谈到速度感和暂态反应,刘主编又使用了“上升时间与回转率”这些功放设计的行业术语,不说“是专家的事”了。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5#



    当然,小镁并不认为音质好和舒服耐听就等同于音乐味,就像小镁听自己儿子叫“爸爸”,也觉得舒服耐听,但这和音乐味是两回事。


    既然刘主编没有统一音乐味的定义,那就给了从业者巨大的发挥空间。于是,没高没低叫音乐味,又蒙又糊叫音乐味,晦涩昏暗还叫音乐味,一些商家甚至故意把hifi性和音乐味对立起来,以推销那些三围不足的垂暮产品或二手器材。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器材的音乐味呢?

    讨论这个问题时,结合前面修行兄的帖子会好理解些:“拉过琴并且达到一定水平就知道了。音乐味是一种韵味,是一种很内在的东西,是一种功力的体现,内在的气息气韵的体现。功力不够(不论是拉琴还是搞音响)是绝出不了味的。”小镁非常认同。但会拉琴的烧友还是少数,那就以唱歌来打比方吧。


    去歌厅唱歌的烧友会有体会,如果卡包的音响效果很好,自己就会唱得很投入,听众也会从自己的歌声中感觉到情感。歌声能打动人,就是音乐味的体现。那么,歌唱者歌唱时是否投入,在听感上有什么声音特征和区别呢?


    我觉得一是气息的控制,气息控制住了,声音会饱满凝聚,不会散掉软掉,这相当于二十要中的声音的密度;二是节奏的把握,根据歌词和现场发挥情况适时适度提前或拖后,不会古板机械,这相当于二十要中的活生感(插一句:玩卡带时,机器的抖晃率使得音乐忽快忽慢,这也是音乐味的组成部分,玩cd就失去了这个乐趣);三是对声带细微的调整,带来情感的细致变化,这相当于二十要中的暂态反应、速度感、强弱对比。

    小镁不是专业人士,只能卖弄这么一点个人感受,对于三腔共鸣和发音的位置等更专业的东西,以及其对应的声音表现,还望专家指导批评。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2-03-04 18:45:54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6#

    举上面这个例子是说明,对于人声来说,音乐味其实就是“二十要”中几个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而对于其他各种类型的音乐,音乐味也同样是“二十要”中更多要素的互相作用。“二十要”和音乐味是不矛盾的。——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



    下面汇报我的第二个观点:“二十要”不等同于音乐味。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2-03-04 18:53:44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7#

    小镁一直是同时玩着摄影和音响,感觉摄影和音响有着许多共通的东西。拿音乐味来说,就相当于摄影作品的意境或内涵。假设一台投影机把一幅照片打在幕布上,让我们看看如何一一对应音响器材吧:


    音源就是照片(cd相当于数码照片,lp相当于胶片),放大器材就是投影机,幕布就是喇叭。我们看这张花卉小品(图片借自无忌),第一观感很普通,但却是很有意境(音乐感)的片子。





534306_1330490542a.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3/4 21:25:36 上传)

534306_1330490542a.jpg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8#

但我们可以借鉴二十要的某几条标准,说这张片子音色淡、密度弱、动态小、解析差、线条感模糊。于是通过放大器和喇叭的调制作用,把解析力和线条感加强(锐化),动态加大(色阶),密度调浓(色度),然后出来的却是一张一眼看上去比第一张抢眼,hifi性很强,却失去了意境(音乐味)的片子。



534306_1330490542b.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3/4 21:29:11 上传)

534306_1330490542b.jpg

最后编辑镁声绕梁 最后编辑于 2012-03-05 15:10:29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9#

    当然这是个极端的例子,只是说明物极必反的道理。结论是:


    有意境的片子不能违反光影色阶的基本规律,要细腻有层次;


    有音乐味的器材不能过份追求定位、解析力和线条感,要泛音丰富完整、平衡细腻、层次感强。


    既然这里提到层次感了,就多说几句:小镁所说的层次感不是“二十要”中乐器与乐器之间的空间感,而是不同音色的乐器以不同的音量同时发声时,听感的不混淆感。这一点,小镁认为是构成音乐味的重要因素。


    很多烧友喜欢提到听现场的感觉,说听现场时音乐味最强。而听现场时是不会去在意乐器的针点定位和乐器之间的空间感的,反而是各种乐器齐奏时其中的不混淆感任何贵价音响器材都表现不出来。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