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黑胶唱片,看到了一个消息,特来询问一下。】 [复制链接]

查看: 10509|回复: 78
1#
那个,一直潜水,但是今天看到了一个消息,所以特地注册了一个账号来问问。
转自<科技新时代>:<科学美国人>中文版 2008年11月号
Q:黑胶唱片和CD究竟哪个音质更好?
A: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对黑胶唱片的狂热者说,CD的音质要更好,它能更好地展现音乐中的细节.如果你用显微镜观察一张黑胶唱片,就会发现每个纹路里都充满了像丘陵一样的起伏,实际上这些起伏就是乐器发出的声波波型的复制品,并且与声音的原型相当接近.但是,用来雕刻唱片纹路的唱针和播放机上读取纹路的唱针是略有不同的,因此黑胶唱片的声音听起来就难以跟原音一模一样.更不用说放置过一段时间后,由于外界环境(如温度,湿度)变化引进的唱片翘曲了.
CD上存储的数字文件能更好地表现出原始的声音."假如用CD和黑胶唱片记录同一个音源的声音,唱片上的纹路必须要与音源几乎完全一致才能达到CD的质量,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声音研究组,负责电声学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斯坦利利普舍兹说.
针对一些音响发烧友宣称的"在听黑胶唱片时能听到原声"的说法,利普舍兹认为这很可能只是一种错觉,"他们所听到的可能是唱片机产生的缺陷音."扬声器产生的声波以及唱针在唱片AO槽中的运动都会导致唱片震动,唱针会感受到这些额外的震动并把这些震动添加到音乐编码里,因此创造了黑胶唱片音质的丰富性."一些人误把这些缺陷音当成了优点."利普舍兹说.
  

但MP3等便携式音乐音乐播放器常用数字文件格式的音质却CD和LP差.MP3是一种压缩格式,它通过对人类听觉的电脑模拟把一些不易为人们注意的声音去除,可能要去除90%的原声,最后才会形成MP3音乐.例如,在转换为MP3文件的时候,法国号轻微的回荡声会在录制的过程中丢失."如果要把CD音乐压缩成MP3,那我不得不把录音室内的东西都扔出去,这样才能使得录制的音乐较接近原声.听到的钢琴声才会像是在音乐会上的效果."利普舍兹说.
分享 转发
TOP
2#

因为科学美国人是相对比较权威科学类杂志,特斯拉和莱特兄弟都曾经在上面刊登过文章,所以这种东西应该不是信口雌黄的。
TOP
3#

原帖由 coolbill 于 2009-7-20 21:29:00 发表
如果说CD的采样率是44。1K,那么LP的采样率就是无穷大。就像数码相片与胶片,胶片的分辨率可以精确到分子级别,色阶也是无穷大。用显微镜放大100倍细节也很清晰。数码相片有个1000W像素32位色就有人认为很清晰了。难道数码相片细节比胶片多?只是大家认为数码照片或CD格式够用且方便而已。而不是细节更多。

现代的DVD音频采样率已经可以高到192k,我不知道何种人类的耳朵可以精确到需要如此高的采样率。至于LP的采样率,从原理上自然是无限大,但是如何保证你的探针在雕刻声音的时候机械结构可以精确到无限大的采样率?无论你我都必须承认,机械结构的精确度本身就不值得期待。而如何保证回放的时候也是无限大的精确逆向采样?就和那段文字说的一样,轻微机械震动都会引起采样失真,至少对于使用电机驱动的结构来说,这是绝对不可避免的。
另外再说胶片精度,传统胶片可以达到分子级别的精度,但是胶片本身的化学属性却决定了它上面记录的信息会不断丢失,现在究竟有谁会在几寸的纸片上分辨出分子精度?
以上纯粹技术向思考贴,请冷静讨论~
TOP
4#

原帖由 旅行岁月 于 2009-7-20 20:47:00 发表
笑死人了!
不知道用显微镜观察一张CD唱片会是什么样子?
好象只有数这信号才需要音乐编码,LP音源无需音乐编码吧?
俺水平太低,看得一头雾水。

不知道哪里可笑了,用显微镜观察cd要看你的倍数,如果倍数低,你看到是用来识别区别0和1的沟槽,如果你放大到足够大,你会看到镀层并不平整的表面,如果使用隧道扫描显微镜,能够看到凹凸的原子颗粒。
LP是否需要编码我不懂,原文是英文,这里是译文,可能会有理解上的误区。
TOP
5#

希望提出反驳意见的同学们能够提出真正原理上的内容来反对。
本人不是cd党也不是黑胶党,只是看到了这篇文字而疑惑而已。
TOP
6#

原帖由 合肥蒋鹏 于 2009-7-20 23:08:00 发表
简单一点

CD上限是20K,黑胶上限一般都能达到45K

CD下限是20HZ,黑胶可以达到8HZ

CD是掐头去尾

黑胶是全频段连续信号,CD是采样;其实Cd之于黑胶,类似于MP3之于CD,MP3不过是采CD的样而已


出处虽是......

我承认有些人对于声音的敏感度比大多数人类要强,他们可以感受到超声波和次声波,但是个人认为这对于音质的提升非常有限,当然理论上来说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是我们考虑问题不能单纯的从盘片身上考虑。
TOP
7#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09-7-21 1:04:00 发表
如果这篇文章的作者尝试解释不同档次CD转盘,外置独立时钟对CD重播效果的影响,就会发现音频CD和WAV根本是两回事。
作者分析LP重播的原理和缺点非常正确但还不够全面,LP的失真远比作者所提及的严重。不过作者完全忽略了从模拟的声音到音频CD制作过程所带来的失真,CD音频格式确立的时代,限于当时芯片运算速度而使用了对于今天硬件水平很不科学的数据流格式。
现在如果我们购买任何一款正版软件光盘或者D


恩,您说的非常有道理,这点的确是CD的弱项,但是反过来考虑的话,LP似乎更加难以想通,因为每一次的播放似乎对于LP来说都是一个损耗的过程,也就是说,每一次的播放的最终结果都是完全不同的。(LP拾音器应该是接触的吧。)
另外,说道CD的转录问题。个人认为,将一个CD抓取为WAV格式,以锯齿型的采样来还原平滑波形肯定会带来失真。但是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全盘ISO呢?从原理上来说,CD-WAV似乎本身就是一个重新编码的过程,无论何种无损格式,loseless始终不是nolose。如果真的要复制的话,我认为将整盘ISO下来,这样才是精确的数字复制吧。然后将iso直接扔到电脑里面听——当然,发烧友应该有相应的改造方法。
毕竟在电脑之中,运算都是以ns来的,相对来说,能够绝对克服机械的相对不稳定性。
TOP
8#

本文是针对音质,不针对最终的听音感受,就好像始终有人认为foobar比千千静听音质号一样,但实际上他们的解码器都是同一个,影响最终结果的是听音感受,而并非本身的音质。
TOP
9#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09-7-21 10:32: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gpspda 于 2009-7-21 8:42:00 发表
另外,说道CD的转录问题。个人认为,将一个CD抓取为WAV格式,以锯齿型的采样来还原平滑波形肯定会带来失真。但是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全盘ISO呢?从原理上来说,CD-WAV似乎本身就是一个重新编码的过程,无论何种无损格式,loseless始终不是n

感谢回复。
的确单纯忽略听感和讨论音质是缺乏意义的。不过毕竟这个文章原本呢就是电声学的科技向的东西。因为看到了不少将‘音质’和‘音色’混淆的文章,再看到这个时候才豁然开朗。
现在已经推出了DVD AUDIO,已经可以达到192k 24bit,那么这是否可以撼动LP的位置?
再从一个复制的方向看,据我了解LP,应该是用刻针对盘片进行连续的刻画产物吧。那么刻针应该是某种机械结构才对,这种东西是如何保证刻针能够伴随着波形进行精确的回馈的?毕竟机械结构不可避免的,震动,摩擦,这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素。
另外,盘片本身的质量,分布的均匀性,感觉似乎不可抗拒力太多了一些。
看上去,还是0和1更加精确一些。
再次感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