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谈音响调整的参考标准 [复制链接]

查看: 38572|回复: 122
1#
在此谈谈调整音响的一点感悟。音响的调整必须确定一个参考。现场是检验音响的唯一标准,这一点与hifi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经常到自己方便去的音乐厅找听感是锻炼所谓“金耳朵”的最佳方法也是唯一途径。
不同的音乐厅虽然声学特点不同,但区别主要是音色,而定位、层次、质感则不会有太多差异,这正是音响调整最重要的。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聆听位置。每个音乐厅都有“皇帝”位,较偏或较高甚至面对指挥的反相位,听到的效果是极为不准确的,易产生误导,不可以作为参考标准。当然乐团、指挥的水平也是至关重要,因此,若能碰上世界一线乐团的演出,哪怕节衣缩食也要买到好位置的票去聆赏。与其说是锻炼耳朵,其实是记住现场的表现,通过聆听不同编制的现场演出,从而建立正确的听音参考标准。
家中的音响,按照常规的摆位,两只音箱的连线应该形成台口,乐团在后面展开,结像出音场形态。而少数要求贴墙摆位的系统,结像会突出。层次、定位、乐器质感、形体比例是与器材档次和调整水平相关的,音色则与品牌特点有密切关系。音场的大小由听音环境决定,穿墙破壁是不现实的,能将音场装满听音空间应该已是极限了。而投资、调整,一切折腾到最后可能都会集中在低音。什么下潜、量感、震撼等弄得人们晕头转向,甚至被误导的把驻波当作低音。而音乐厅现场从未有什么裤脚生风、地动山摇的感觉,而是清晰且有节制的低音铺垫且毫无干扰,似油画的底色一般。
欧美设计师几乎都以各自喜好的音乐厅、乐团的声音作为参照,故制作、调整出的声音风格迥异,才会有什么英国声、美国声的区分,无论是费城还是伦敦,声音都是美妙的。音响是技术与文化结晶,也是那些看似空壳的器材而声音却远超那些只注重重量、材质或所谓技术产品的根本所在。
有了参考标准,器材搭配、调整,包括发烧友之间的交流就有了方向。区别只在于因系统特点而出现的音色不同以及还原现场的多少而已。可以避免因器材、线材的盲目对比产生误判,进而不停的更换,造成精力、财力的无休止的浪费。
上述观点不妥之处望各位指正。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6/1/27 21:51:2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感谢版主和同好的认同。
TOP
3#

回复 9# 自然而然2 的帖子

若按照三三一或三一七比例法摆位,两只音箱的连线为台口,乐团在音箱后展开,定音鼓或大鼓的位置在最后排,与音箱连线的距离是音场深度。管乐器在音箱中间位置相对稍后,弦乐位于两侧相对略前,表现出音场的宽度。若测试协奏曲,独奏乐器位于近台口处,乐团则在其后展开(人声相仿)。唱片录音、混音不同,加之听音环境,故表现也不尽相同,但调整像指挥位置听音肯定是不舒服的。
TOP
4#

回复 7# shen3210 的帖子

好主意!但对方必须认知音响表现是与现场相关的,否则别破坏人家的幸福感。
TOP
5#

感谢szlghyj、wst008341、白了头一夜间、回龙头大、hpxin88等诸位同好的支持!
TOP
6#

回复 19# Peterlo2011 的帖子

感谢兄推荐的好片。介绍几张我调整常用的片,供兄参考。
1.EMI梅纽因介绍管弦乐团。梅纽因位于正中,介绍每件乐器(德语),随之乐器以不同演奏方式依次呈现,乐器的定位、质感、形体比例一流。既可以用于测试又可复习管弦乐团的编制及各种乐器的音色。
2. TAS排名第一的阿诺德英格兰舞曲。1-5轨,音场、定位、层次极为清晰,尤其是齐奏时低频乐器的种类、位置鲜明突出。
3. EMI塞尔指挥马勒的少年魔角。第1轨,开始时三声渐强大鼓,是目前我所听过最好的低频录音。但若器材调整有问题,这三声大鼓可消失于无形。同时狄斯考、施瓦茨科普夫的定位准确、人声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TOP
7#

回复 22# 镁声绕梁 的帖子

共同交流、学习,谢谢关注。
TOP
8#

回复 24# szlghyj 的帖子

能理解兄的意思。将现场作为参考标准,也不是脱离音响自身特性的,三频平衡、脱箱、音色、乐器质感、形体比例、定位等HiFi要素的调整,是一个现场与器材调整反复细酌的过程。 Peterlo2011兄应该也是针对这些HiFi元素进行调整。
最后编辑HAYDN 最后编辑于 2016-01-14 13:32:51
TOP
9#

回复 25# Real 的帖子

兄主、客观说的对。但欧美乐团的摆位也是不尽相同。听完当前有相对参考价值的演出,然后找出相同曲目,接近版本的唱片去对比,去修正自己对音色、质感等难以描绘的主观感觉,同时也能知道自己的系统能还原出多少,可否有一些模样了以及改进方向。最终接近现场是目标,妥协是必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