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谈谈音响调整的参考标准 [复制链接]

查看: 38611|回复: 122
11#

回复 28# szlghyj 的帖子

13#的图是美国团常用的,28#的图则是欧洲团常用。还有大提琴、低音提琴在左后的等多种摆放,一般是根据指挥、乐团的习惯以及对作品理解。故不要怀疑有些唱片中乐器出现的位置变化,大多不是录音问题或器材问题。
TOP
12#

回复 39# 时光车间 的帖子

将音响按照个人喜好调整,自得其乐无可厚非。但器材、线材、谐振、电、环境这些要素调整到位后,不同程度的接近现场表现是可以实现的。在家中的小提琴声是不好接受的,因此环境是为音响还原音乐厅中的琴声而调整的。
TOP
13#

回复 43# 听雨看山 的帖子

当听到钢三中三件乐器的对话,交响曲中各部的融汇交织,哪里站的起来呀。
TOP
14#

回复 44# Real 的帖子

听音环境所限,也是调成近场聆听。
TOP
15#

老龚、烧到残废,二位老兄说的极是!
TOP
16#

回复 51# 时光车间 的帖子

真羡慕 兄的听音环境和对比条件。小提琴若在我的空间里恐怕根本施展不开。将现场作为参考标准,不是一定要把音乐厅搬回家。只是能搬多少搬多少而已,举几个自己现场听感与器材调整的例子和感受,仅供参考。
一、    第一次听王健的大提琴,感觉怎么有点薄,是否调整一直犹豫中。再听麦斯基时,跟王健一样,只是音色不同,当时就明白了,自己的主观认识被系统的错误而误导。是音响系统的低频多了,因此立即进行调整。而且当大提琴比例对了,同时其他也有相应改善。
二、    一段时间,总认为系统播放室内乐时左边突出,有点不平衡。先后听爱默生团、茱莉亚团的现场。尤其茱莉亚团的”死与少女”,第一小提琴的份量也是非常突出的。再听系统是对的,故就此释然了。
三、    听了圣彼得堡演绎肖7中那霸道的铜管,从后排扑面压来的能量。清楚认识到自己器材级别的差距,从而重新权衡妥协点。
日常用于调整的软件,TAS榜是好参考,企鹅、刘汉盛的推荐也都不会错,但不需要太多且章节要相对固定。
当经过与现场反复比对调整,确定妥协点是极限后,就不要再做改动,因为器材调整到位后很敏感,一个变化都可能导致推倒重来。
TOP
17#

确实,音乐是美妙的。自上一场郑明勋指挥德累斯顿,我也已经开始专注欣赏了。系统调整到了自己的妥协点,不用非常辛苦的、努力记忆现场的表现,回去第一时间找出同曲目唱片找系统的问题。唱片只有好听和更好听之分,有机会听现场,平时欣赏唱片,是发烧友的幸福。
TOP
18#

感谢各位同好的关注!多年听音乐、买唱片、调音响,走过不少弯路,交过不少学费。认识到听古典音乐确定参考标准是首要的,其次才是有米。有些贵价器材不出好声的原因多是没有正确参考标准。再听商家为推销产品偏面的广告、建议,很容易就乱了。
好听!是标准。音乐厅的声音最好听、最真实、最标准!将音乐厅现场作为参照,研读枪文取其精华,拜访同好共同交流,音响系统整体考虑,通过器材搭配、环境、摆位,利用电、线材、谐振等调整手段,人人都可成为调音高手,只是根据个人喜好和器材级别情况,找到各自的妥协点罢了。
此贴不涉及任何品牌、调整方法,是因为同好各有喜好且皆为高手,加之论坛商家云集担心涉嫌破坏和谐。故只是个人发烧历程到今天的一点认知,见仁见智。
TOP
19#

回复 65# Real 的帖子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复杂。音响系统首先要调整至脱箱,否则音场、层次、定位、都是空谈。多神奇的箱、线,让你买掏钱买,能够脱箱是关键。脱箱结像出音场后,至于调整定位,形体大小、三频平衡要参照什么,烧友自然会去选择。
最后编辑HAYDN 最后编辑于 2016-01-15 21:43:58
TOP
20#

回复 70# 自然而然2 的帖子

看到兄在位置上比较在意,再交流一下。试想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没有指挥或歌剧指挥在乐池里,那应以何为标准呀。
      录音只是初步工作,各公司技术不同,如迪卡树、水星的三支拾音器等。都是为混音提供所需素材,往往是录音师、艺术家、制作人共同调整。也是各大唱片公司各具特色的原因。这毫不影响重放,而当还原好了,则可明析辩出各大厂牌唱片的不同。如EMI与philips的区别。
      无论是近场、还是远场都以个人所好而定。我和好友共同去听音乐会,从未座在一起,因为要找的现场参考点也不同。同样我的系统调整成近场聆听,因为朋友非常喜欢整体的规模感,系统调成中远场。都是好声音。
最后编辑HAYDN 最后编辑于 2016-01-16 20:36:2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