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爵士天碟缤纷录”(请勿转贴或转载) [复制链接]

1#
爵士乐是我喜爱的一个大类。

        其实我并不喜欢“发烧”圈中所谓“天碟”的称谓,因为这“天碟”之说已经用得太滥了!不过因势就俗,在这里不妨就把我要推荐的部分顶级绝品名为“天碟”吧!

    所谓“天碟”,至少应该是演录绝佳。具体到爵士“天碟”,应该做到演录阵容超一流、演录水准超一流、制作水准超一流、总体艺术价值(主要是音乐方面,也不能忽视音响因素)及感染力超一流。至于是不是曾经上过某某著名榜单,或者多年来因为大受欢迎而在“发烧友”中人手一张,那就不是我有必要考虑的因素了!

    说到底,这些“天碟”,亦只是我个人的心水之选而已。你可以看看,可以记下来作个参考,可以丢到一边懒得理会,也可以抛砖争鸣。呵呵!

    我这人很懒,而且书房里忒乱,就不再翻找别的“天碟”也不扫描别的了,只利用我已经扫描到硬盘里的唱片封面,把自己认为够得上上述“天碟”水准的随意贴一些上来,有些碟的编号就欠奉了,因为懒得再翻原碟出来。再加上或大段赘述、或三言两语的个人简评,姑妄言之吧!

    随手贴上第一张,是一支爵士四重奏的CARNAGIE HALL现场录音,编成是PIANO、VIBES、DOUBLE BASS和DRUMS。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710232857203.jpg[/upload]


        钢琴手JOHN LEWIS,铁琴手MILT JACKSON,低音提琴手PERCY HEATH,还有鼓手CONNIE KAY——这就是MODERN JAZZ QUARTET,即“现代爵士四重奏”,简称MJQ。

    在百年爵士乐历史中,优秀的爵士四重奏很多,但MJQ一直是我眼中最有特色的一支四重奏——既具备独特的新古典主义的结构、气质和内涵,也渗透着蓝调布鲁斯的迷人音阶,MJQ的爵士乐里面实在是大有乾坤。4人一体,在音乐的结构、和声、节奏、色彩甚至旋律方面营造出非常独特的效果,以至于时至今日,在爵士乐坛还找不到一支堪与比肩的同样将新古典主义和蓝调布鲁斯兼收并蓄且交融自如的乐团!

    顾名思义,《蓝调在卡内基》这张碟当然就是MJQ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出现场录音,演录时间是在1966年4月。

    《金字塔(给晚辈的蓝调)》(“PYRAMID(BLUES FOR JUNIOR)”),《滚筒》(“THE CYLINDER”),《真真正正的蓝调》(“REALLY TRUE BLUES”),《拉尔夫的新蓝调》(“RALPH’S NEW BLUES”),《蒙特雷迷雾》(“MONTEREY MIST”),《家》(“HOME”),《米兰人蓝调》(“BLUES MILANESE”),还有《“眼袋”状态》(“BAG’S GROOVE”)•••一共8首经典的MJQ作品,包括MILT JACKSON写的5首、JOHN LEWIS写的两首和RAY BROWN写的1首,其中的《“眼袋”状态》就是绰号“眼袋”的MILT最有名的作品,自谑之意跃然曲中!MILT JACKSON4槌翻飞之下的铁琴,就像是一个擅唱而又顽皮的蓝调布鲁斯歌手,每一段RIFF、每一下转调以及每一声时值很长而又温软可人的颤音,都让人想起从密西西比三角洲那个蓝调萌生之地一把吉他一把哑嗓游吟而来的麦克道维尔老爹,同时,又不会觉得它有三角洲黑奴们那么苦,反倒认为它自有一股子遏制不住的进行气势和佻达自由的灵性。特别是在《“眼袋”状态》一曲中,MILT的表现是那样的汪洋恣肆,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滞!JOHN LEWIS的钢琴真是棒极了,旋律、节奏、和声无一不精纯,既“古风习习”又变化多端,也许不像MILT的铁琴那样“蓝调”,却也把他自己开创的新古典主义爵士钢琴的诸般精要阐发得淋漓尽致!PERCY HEATH指下的DOUBLE BASS当然也没有令我失望,或疾或徐都紊丝不乱,指法清晰而简洁,自由奔放中透露出一种优雅悠然的气质,不愧为这支四重奏的可靠骨架。CONNIE KAY这位打击高手,真是已经把“节奏”这种如灵魂般重要的东西深深地渗透到了自己的血脉里,轻重缓急都掌握得很老到,而且,在他那时而如急风骤雨时而如云淡风清的打击声中,自有一种鲜明的张力在呈现出来••••••四人合作驾轻就熟默契无比,音色丰美而和谐,全碟录音听来一气呵成,端的是痛快淋漓!

    《蓝调在卡内基音乐厅》之所以被我视为绝世天碟,既因为它在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方面体现了爵士乐中新古典主义的独特魅力以及挥之不去的蓝调风骨所独有的艺术价值,也因为它真实地记录了37年前处于巅峰期的MJQ最最完美的艺术状态,还因为它在录音制作方面所体现出的几乎是无与伦比的超卓水准!

    由TOM DOWD(他还为女歌手BETTY CARTER等杰出的爵士大师录过很多著名的唱片)、PHIL LEHLE和JOE ATKINSON合作炮制的这个LIVE现场版录音,从诞生之日起推出的各种唱片版本实在不在少数,而这张MFSL版采用24K纯金镀膜,以ULTRA DISC即所谓“极端靓碟”的第2代技术进行母版制作。它的原始录音本就具有极为漂亮的质素,论各乐器音色之真切、定位之精确、层次之细致分明、空间感之丰满,都令人百听不疲,而这个24K金版更可说是把原始录音的诸般妙处都尽现其中了——极高的清晰度,纤毫毕现、巨细靡遗的音乐细节,晶莹通透的高音、淳和耐听的中音以及结实厚重的低频,异常强烈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真是令人百听不厌呢!

   论音乐内容,方方面面臻于完美;论音响表现,里里外外皆足服人——一言以蔽之,MJQ这张历史唱片《蓝调在卡内基》,就是无可争议的“爵士绝品”,就是弥足珍贵的绝世天碟!
最后编辑mydisc
分享 转发
TOP
2#


      第三张: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71174863534.jpg[/upload]


   演奏:比尔•伊文斯三重奏(BILL EVANS TRIO)
   厂牌:RIVERSIDE
     编号:RCD-9399SACD

    此碟收录的是1961年6月25日比尔•伊文斯的三重奏在美国纽约著名的爵士乐俱乐部“前锋村”(THE VILLAGE VANGUARD)演出的实况,而当时的三重奏阵容可说是比尔•伊文斯一生中最好的三重奏阵容——低音提琴手是斯科特•拉法罗(SCOTT LAFARO),鼓手是保罗•马田(PAUL MOTIAN)。

     那个时候的比尔•伊文斯的演奏具有很印象化的风格,触键细腻入微,指法流畅圆满、滴水不漏,音色的明暗对比非常鲜明,弱奏与强音的处理恰到好处,和声变化妙到毫巅——听了他的演奏,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德彪西,想起拉威尔•••低音提琴手斯科特•拉法罗是在1959年加入比尔的三重奏的,但只和比尔合作了不到3年,就在1961年7月5日也就是在这张唱片记录的那次传奇演出10天之后不幸遭遇车祸身亡•••虽然斯科特•拉法罗作为比尔的三重奏伙伴只有短短3年,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这支三重奏的贡献以及他对比尔•伊文斯本人的艺术影响都是巨大的,他的低音提琴演奏别具一种开阔、明朗、昂扬的气息。听《我那愚昧的心》(MY FOOLISH HEART),听《少女华尔兹》,听《我的浪漫》(MY ROMANCE),听《里程碑》(MILESTONES),听格什温作品《波基(我爱你,波基)》(PORGY(I LOVE YOU,PORGY)),我总是会为当年那短暂但珍贵的合作而惊叹···

     就音质而言,本碟不会令人失望,自然平顺的音色、温润可人的质感和清晰分明的层次感保留了原始录音中最可宝贵的东西,而不排斥多声道格式的乐友们还可以尝试一下这款老录音以数字技术拟制的5.1声道环绕声效果,应该会觉得其现场感更好!
TOP
3#


      听上面这张“SIESTA”,就像里面一支曲子的名字一样,我不能不“LOST IN MADRID”了!
TOP
4#


       第二张,是OST大碟“SIESTA”。

    由已故的爵士世纪大师、小号手兼作曲家MILES DAVIS和晚他一辈的爵士大师、器乐多面手兼作曲家兼制作人MARCUS MILLER共同演录,内中浸润的西班牙风骨透过MILES的小号和MARCUS手中的诸般乐器一点一点散逸出来,加上纤毫靡遗的超卓录音,实在是迷死人!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710571781390.jpg[/upload]
TOP
5#

怎么好象是那份给基点网友的新年礼物的^_^
TOP
6#


        第四张: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711201641730.jpg[/upload]


        这张碟,来自已故杰出的爵士女歌手BETTY CARTER(贝蒂·卡特),我把它译作《午夜梦迴》。

        《午夜梦迴》在1963年初版时是LP,编号为Atco 33-152。摄影师斯坦利•鲁宾逊(Stanley  Robinson)当时拍摄的封面照片是贝蒂•卡特的右侧头像,看得出微光是打在贝蒂的正面,她的额头、眼眸、鼻梁、嘴唇、下颏轮廓清晰,有着鲜明的非洲裔黑人的特征,从她卷翘的发尾可以想见她当年的一丝俏丽。这张照片堪称是光与影的完美结合,理所当然地被依样移植到了1992年再版的CD封面上。

    《午夜梦迴》专辑中收入了包括同名标题曲在内的十三首歌曲,由两位名声显赫的爵士名家奥利佛•尼尔森(Oliver  Nelson)和克劳斯•奥格曼(Claus  Ogerman)分别担任编曲与指挥。其中既有对爵士老歌的翻唱,又有对新曲佳作的演绎,曲曲耐听,流传不衰。
      
《前路茫茫》(“Nothing  More  To  Look  Forward  To”)是一首从创作、编配、演唱、演奏到录音都相当出色的歌曲。曲中的钢琴音色甜美,与人声依依伴和。贝蒂的人声循着优美的旋律曼妙歌唱,既有醇酒般酽稠的质感,又有轻纱般飘逸的风韵,气息悠长,连绵不绝,美仑美奂,令人迷醉!此曲曾在1963年2月发行过LP细碟,编号为Atco  single  6254。

《当我堕入情网》(“When  I  Fall  In  Love”)这首由著名词曲作家爱德华•海曼(Edward  Heyman)与维克多•杨(Victor  Young)合作谱写的歌曲是流传最广的爵士情歌之一,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奈特•金•科尔(Nat  King  Cole)••••••众多前辈大师曾留下过极为经典的录音版本。贝蒂翻唱此曲时与编曲者相配合,曲始以低沉骤密的鼓点营造出厚重的情感氛围,之后人声及时进入。首句处理得低沉委婉、曲尽其致,浑不似路易斯与奈特的处理方式,而从次句开始,贝蒂的演唱即变得特别清晰醒耳,基调上扬,情意殷殷,隐隐有泣声,惟妙惟肖地体现了痴情人遭遇激情、喜极而泣的感人心境。值得一提的还有曲中的钢琴伴奏,音色甜美温润,乐句抒情至极,颇见功力。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贝蒂演录的这首名曲都不输于路易斯和奈特的版本,事实上,她的这个版本也已经成为众多爵士乐迷的珍藏。

《美妙人生》(“The  Good  Life”)一曲曾于1963年2月与《前路茫茫》收录在同一张LP细碟中。贝蒂的歌声开门见山,点出主题,一支加了弱音器的小号悠然相伴,隽永清新,很有情致。《照在满月时分》(“Shine  On  Harvest  Moon”)歌中贝蒂的嗓音处理得极有磁性,而低音提琴的音色也录得很真切,有着明显的“牛筋”味。

《单调桑巴》(“One  Note  Samba”)一曲可说是整张唱片中的一个“异数”,风格与其它歌曲迥然不同。此曲本是巴西音乐大师、芭莎洛瓦(Bosanova)音乐风潮的开山巨匠、拉丁爵士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安东尼奥•卡洛斯•乔宾(Antonio  Carlos  Jobim)所作,由巴西词人纽顿•门登卡(Newton  Mendonca)填写葡萄牙语歌词,后来乔宾等人把芭莎洛瓦音乐传入美国,自然也就把这首歌曲一同介绍过去,并且把原歌词译成了英文。贝蒂•卡特对各种风格的歌曲都能娴熟地驾驭,这首歌也不例外。它有着鲜明的桑巴节奏感,洋溢着芭莎路华风情,而贝蒂的演唱与这种拉丁乐风又是十分和谐的。她唱得比较即兴,声调幽默诙谐,在高音区更是轻松自如、举重若轻,甚至显得有些“饶舌”。曲中有一小段弗拉明戈吉他的独奏相当精彩,而在尾声中人声与吉他紧相唱奏,就如同是一支中高音萨克管与一把吉他在连连奏和,无疑使乐曲达到了高潮。

以上五首歌曲录制于1962年8月10日下午两点半至六点半的短短四个小时内,真可谓是一气呵成,由此也可以看出参与演录人员的经验与功力。这一次录音是由克劳斯•奥格曼担任领班,荟集了肯尼•巴雷尔(Kenny  Burrell,吉他手)、谢利•曼恩(Shelly  Manne,鼓手)、鲁斯•弗里曼(Russ  Freeman,钢琴手)、康特•坎多里(Conte  Candoli,小号手)、理查德•卡姆卡(Richard  Kamuca,次中音萨克斯手)和蒙蒂•巴德威格(  Monty  Budwig,低音提琴手)等一流好手,还有四把大提琴组成的弦乐声部。

《心与灵》(“Heart And  Soul”)和《叫我一声爱人》(“Call  Me  Darling”)两首歌曲都有些摇摆气息。前者由贝蒂•卡特先声夺人,导出低音单簧管沉雄有力、极具质感的乐句,铜管齐奏较多;后者速度稍慢,贝蒂的嗓音相应地更加抒情化、磁性化。两首歌曲中的低音提琴音色都比较抢耳。

唱片的同名标题曲《午夜梦迴》是前辈爵士乐大师塞洛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的名作,翻唱、翻奏者不计其数。贝蒂演唱这首歌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在音区间自由变换、无阻无碍的高超演唱技巧。

唱片中还收入了爵士铁琴大师莱昂内尔•汉普顿(Lionel  Hampton)的一首摇摆风格的作品《人人皆愚人》(“Everybody’s  Somebody’s  Fool”)。贝蒂刚出道时就在汉普顿的乐团里做歌手,那时是1947年,大乐团(Big  Band)和摇摆乐(Swing)正如火如荼。几年后,置身于摇摆大乐团的贝蒂压抑不住自己对“菜鸟”查理•帕克和小号快手迪吉•吉尔斯皮(Dizzy  Gillespie)等人音乐的喜爱,离开汉普顿乐团,与“菜鸟”交往合作,后来又与“节奏布鲁斯之王”、盲人歌手雷•查尔斯(Ray  Charles)合作巡回演唱多年。此次她重拾汉普顿的作品,倾情演绎,以她具有宽阔感的高音诠释着爱情,其中寄托着她对旧日时光的纪念。

以上四曲录制于1962年12月6日晚七点至十点半,由奥利佛•尼尔森编曲并指挥。配器有菲尔•伍兹(Phil  Woods)吹奏的中高音与次中音萨克管,丹尼•邦克(Danny  Bank)吹奏的低音萨克管与低音单簧管,吉米•克利夫兰(Jimmy  Cleveland)吹奏的长号,以及乔•纽曼(Joe  Newman)吹奏的小号等,可见伴奏音色以铜管和金属制木管为主,给人“金光灿灿”的感觉。

这张唱片中,有一首歌是唯一的一首贝蒂•卡特自己的作品,那就是《何人何事何因何地何时》(“Who  What  Why  Where  When”)。此曲中,贝蒂人声的音色最接近于中音萨克管,浑厚而有坚实的质感,演唱起来如泣如诉,压抑着的激情直欲喷发而出。

《我迷惑》(“I  Wonder”)是一首抒情慢歌,伴奏钢琴弹出了很美的音色;《基尔德尔主题(三星照今夜)》(“Theme  From  Dr. Kildare  (Three  Stars  Will  Shine  Tonight)”)中,木管音色鲜明;《黑暗中的两支香烟》(“Two  Cigarettes  In  The  Dark”)中铜管鲜亮,一支中高音萨克管与贝蒂的歌声相伴始终••••••

以上四曲录制于1963年1月15日晚八点至十一点,乐手阵容与前四首的基本相同。

在这张唱片初版前几年,贝蒂•卡特的演唱事业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头上也有了耀目的光环,但她还需要一种“催化剂”来帮助她实现一个更大的跨越。《午夜梦迴》就是这种“催化剂”。当时有位乐评人巴德•卡莱尔(Bud  Collyer)撰文说:“如果想听真正的贝蒂•卡特,请起立!”的确,以这张唱片为标志,潜心磨练多年的贝蒂•卡特已经真正地昂然崛起了,公众都会肃然起立,把钦佩的眼光投向她----一位百炼成钢的真正优秀的爵士歌者。自此以后,从观众狂热得可怕的阿波罗戏院到气氛严肃的卡内基音乐厅,贝蒂•卡特有了不容置疑的资格在每一个可能的舞台上演出,而在每一个舞台上,她那摆脱了传统爵士人声限制的超技演唱都有力地震荡着大家的耳膜。有意思的是,当时风采独具的她不经意中竟成了很多人心目中标准的“女友”形象,连著名的费城电台午夜爵士乐节目主持人乔尔•多恩(Joel  Dorn)都每次说着这样的话开场:“这是午夜的费城,女友在此!”然后就放上一张贝蒂•卡特的唱片。

    1997年11月,在第五届北京国际爵士音乐节上,我有幸在现场见识了贝蒂•卡特的大师风采。当时,她唱着温柔的情歌,歌中的柔情简直被她阐释到了最极点,观众们的情绪也被她煽到了最沸点,他们为之倾注的情感在秩序井然中也流泻到了极限,因为没有别的任何声响能比得上她的声音,连站在我座位边的剧场引座小姐都情不自禁地轻摇款摆、一脸迷醉!然而,极令人痛惜的是,次年也就是1998年9月,被可恶的胰腺癌折磨着的贝蒂•卡特终告不治,在纽约长岛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68岁。昔日歌谣,已成绝唱,真令人扼腕唏嘘!
TOP
7#


      HAVE A REST
TOP
8#

大家都是在网络中浮沉,莫问出去哦。[em3]
TOP
9#


      第六张: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711581246989.jpg[/upload]


    《超级贝司》(“SUPER BASS”,编号GML-20161)

    这是雷•布朗和另一位比他年轻的低音提琴大师约翰•克雷登(JOHN CLAYTON)合作主奏的专辑,碟如其名,真是两位超级贝司手之间的“超级”合作!其实本碟还有个副标题,那就是“向弗雷迪•格林致敬”(“TRIBUTED TO FREDDIE GREEN”)。弗雷迪•格林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爵士吉他泰斗,在本碟中,他自己也操上一把木吉他,与雷•布朗、约翰•克雷登、吹管乐手杰夫•克雷登(JEFF CLAYTON)、鼓手杰夫•汉弥尔顿(JEFF HAMILTON)一起,为乐迷们奉献了难得的爵士盛宴,《一个武装强盗》(“ONE ARMED BANDIT”)、《“眼袋”状态》(“BAG’S GROOVE”)、《摇摆快步舞》(“SWING JIG”)、《杀手乔》(“KILLER JOE”)、《别了,弗雷迪•格林》(“GOODBYE FREDDIE GREEN”)、《五点钟的口哨》(“FIVE O’CLOCK WHISTLE”)、《快乐日子又来到》(“HAPPY DAYS ARE HERE AGAIN”)等10道“美味佳肴”流水价端上,直令乐迷大快朵颐!

     本碟于1988年9月上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和好莱坞两地录音,1990年由GML出版,在美国录音的制作人由雷•布朗自己担任,而增田一郎仍然是日本方面的制作人。虽然本碟没有象《小刀老兄》一样采用24K纯金镀膜,但GML所固有的一流制作水准与雷•布朗、约翰•克雷登等爵士名宿们的精彩演奏结合得极好!
TOP
10#

       第八张: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72228376148.jpg[/upload]


        《超级贝司之2》
    (“SUPER BASS 2”,编号TELARC CD-83483)

        和上一张“SUPER BASS”并不一样,因为它出自另一个厂牌——美国的TELARC,而且和“SUPER BASS”的出版时间相隔了很多年。

    但它事实上还是与上张GML的“SUPER BASS”一脉相承,这一点,且不管它的碟名的沿袭性,你光看它的演录阵容就知道了:RAY BROWN,JOHN CLAYTON,“SUPER BASS”中这两位大师依然在其中挑大梁,此外还多了一位。谁?CHRISTIAN MCBRIDE,当今爵士乐坛后辈年轻乐手中最优秀的一位低音提琴手,已经颇有大师风范的名家。

    这是雷•布朗生前留下的最后录音——2000年12月15日至17日,老中青三代“贝司王”空前合作,在纽约BLUE NOTE JAZZ CLUB即“蓝调”爵士乐俱乐部进行了接连3天的演出。如此强大的阵容真是一时无两,而这3位忘年之交在演出中也碰撞出了许多至为灿烂的灵感火花,TELARC在现场录制的这张实况唱片真实地记录了这次极为珍贵的历史性演出!

《超级贝司主题》(“SUPERBASS THEME”)、《快活点》(“GET HAPPY”)、《爸爸是滚石》(“PAPA WAS A ROLLING STONE”)、《夏日时光》(“SUMMERTIME”)、《我爱你,波基》(“I LOVE YOU,PORGY”)、《不必如此》(“IT AIN’T NECESSARILY SO”)、《我那可笑的情人》(“MY FUNNY VALENTINE”)•••本碟12首乐曲中一大半是美国现代著名作曲家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哈罗德•阿伦(HAROLD ARLEN)和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DGERS)的名作,也有雷•布朗、约翰•克雷登和迪兹•吉尔斯皮的手笔,3位大师的3把DOUBLE BASS配合得天衣无缝,惊世之演直令听者觉得酣畅至极!
最后编辑mydisc
TOP
11#


        第十四张: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723311757515.jpg[/upload]


       这张曾多次作过介绍,就不废话了。
TOP
12#


      上张是日本皇声公司(KING RECORDS)录制出版的。
TOP
13#


       第七张: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711565763281.jpg[/upload]


      《安妮塔在此!》
(“HERE  IS  ANITA!”,CD编号GML-XRCD-30381)

    安妮塔•奥黛(ANITA O’ DAY)是一位极为杰出的美国爵士女歌手,她曾声称:“我也许该算是一个声音设计师,而不是一个歌手。”的确,正如她自己所说,她的音色乃至于她的整体表演很贴近乐器,而不是贴近人声。她口腔中经常发出的无意义的音节和她那找不出一个实词的演唱简直酷似某些演奏得很另类的乐器,这种唱法在爵士圈里的行话叫“SCAT”,也就是“拟声”。终其一生,她都在追求一种别具特色的演唱风格,一种完全属于她自己的声音,一种独特的即兴吐字感觉。

    安妮塔最好的录音都来自于夜总会和音乐厅这样的环境。1970年以后,安妮塔的唱片都集中在夜总会和音乐厅录制。1963年和1966年,安妮塔•奥黛曾两度到日本作访问演出,1975年和1976年又两度到日本东京录音。1976年10月22日,在东京六本目著名的夜总会MINGOS  MUSICO,安妮塔举行了一次相当轰动的演唱会。1987年,GML出版了那次演出的现场录音大碟,以24K纯金压片,取名为《安妮塔在此!》,CD编号为GML-30201。1999年,GML把录音母带交给JVC进行处理,推出了《安妮塔在此!》的XRCD2版本。此碟时长67分钟,收录14首歌曲,其中既有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杰罗姆•科恩(JEROME  KERN)这些大师的名作《老于世故的女士》(“SOPHISTICATED  LADY”)、《昨天》(“YESTERDAYS”)等,又有安妮塔自己的亲笔《安妮塔的蓝调》(“ANITA’S  BLUES”),曲曲动人,加上当时在美国首屈一指的诺尔曼•西蒙斯(NORMAN  SIMMONS)三重奏的精彩伴和,实在是引人入胜。

唱片的录音之好从第1秒钟开始就已经可见一斑。开场时安妮塔说话的齿音清晰可闻,俨然她就在我们的耳边呢喃私语。鲍勃•迈兹(BOB  MAIZE)的低音提琴音色宽厚柔韧而富有弹性,拨弦SOLO时左手手指揉弦的细腻声响也清晰可闻。在《我越过水滨》(“I  COVER  THE  WATERFRONT”)一曲中,安妮塔轻吟小唱,运舌发声有些特别,音色处理得比较酽稠。鲍勃的低音提琴音色真实,它的弹性使空气有了动感,而诺尔曼的钢琴音色则显得明亮而温润,厚重沉实——也许,这也是当年模拟录音的妙处?XRCD2把这个妙处真切地还原出来了。《我不知道几点了》(“I  DIDN’T  KNOW  WHAT  TIME  IT  WAS”)一曲音场很宽阔,且颇有纵深感。曲中有大段三重奏器乐过渡,安妮塔的人声也很器乐化,象中提琴,又象木管,与三重奏有机地融为了一体。正如安妮塔自己所说的,对她而言,歌词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音色,是她对声音的设计。整场演出中她的SCAT都有酣畅淋漓的表现,快速即兴而绝对自由,近乎炫技。钢琴快速即兴的触键和低音提琴神采飞扬的拨奏SOLO让人听起来也很是过瘾,其间低音提琴的弦音颤动可说是纤毫毕现。《老于世故的女士》录音非常到位,在诺尔曼的钢琴过门声中,安妮塔手指轻轻扳动话筒的声音清晰得很。她的人声处理得比较沉厚,真有那么一种饱经风霜、“老于世故”的感觉。尾声时她唱的几个颤音乐句发声音高层层降低,直至弱不可闻,其间从高到低、从强到弱的过程都有着极丰富的细节,如同班•威伯斯特次中音萨克管的演奏风格——这不是HI-FI又是什么?
TOP
14#

阁下对爵士的理解,的确爵士味很浓!
TOP
15#


        第十五张: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723324832691.jpg[/upload]


        这张早一点的唱片几乎与上张“THE VERY TALL BAND”异曲同工,令人激赏!
TOP
16#

我也揍揍熱鬧,來一套爵士人聲極品!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722591612317.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722594793460.jpg[/upload]
TOP
17#


      接着来,第十二张: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72385376303.jpg[/upload]


        爵士吉他大师JIM HALL与CHARLIE HADEN、DAVE HOLLAND、SCOTT COLLEY、GEORGE MRAZ以及CHRISTIAN MCBRIDE这五位当世低音提琴顶尖高手合作,6根细弦与20根粗弦的空前对话,想不想领略一番?
TOP
18#

想RAY BROWN的作品和Waltz for Debby已经很久了,要不找不着,就是价格受不了:(
TOP
19#


       第十一张: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722532525678.jpg[/upload]


        唱片名称:《艺术鉴赏家》(“VIRTUOSO”)
    吉他独奏:乔•帕斯(JOE PASS)
    出版发行:美国PABLO唱片公司
    初版LP发行时间:1974年
    SACD发行时间:2002年底
    SACD编号:PABLO-2310-708-4
    
        一代吉他圣手乔•帕斯的《艺术鉴赏家》可真是一张不折不扣的爵乐绝品!如果您笃信老外的爵士唱片排行榜之类评价的话,那么您就更有理由要将此碟收归自家了,因为有若干个大名鼎鼎的老外爵士乐评家以及若干家举足轻重的爵士乐媒体都把它列入了自己的“史上最伟大的100张爵士乐唱片”榜中!

    乔•帕斯生于1929年,1994年去世,终年65岁,不算高寿,但一生中取得的非凡艺术成就已足以令他含笑九泉了!老乔从9岁开始弹吉他(好象也不算早?学吉他比他早的名家可真多的是),到14岁时就已经开始在他的家乡——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约翰镇(JOHNSTOWN)本地的乐队里做吉他手。1947年,18岁的时候,老乔辍学,加入托尼•派斯特(TONY PASTOR)的爵士乐团做了短期乐手,之后又回到高中就读。这个时候,作为一位已经被同行和公众认可的节奏乐手,他的名字曾出现在托尼•派斯特的好几张个人唱片里。

   回到学校之后不久,一心要做职业乐手的老乔再次辍学,开始在纽约做职业乐手。糟糕的是,在纽约期间,他染上了当时乐手们的通病,那就是吸毒,并且因此而沉沦数年。几年中,老乔的日子总是在戒毒中心和监狱里度过,不过,即使在这个非常的沦落时期,他也给一些后来很著名的商业化唱片录过音。

   经过近10年的挣扎抗争之后,老乔终于戒绝了毒瘾,加入了加州的椴树音乐中心。15个月后,1961年,老乔和椴树中心的伙伴阿诺德•罗斯(ARNOLD ROSS)合作演录了自己早期最有名的唱片——《椴树绝响》(“FAMOUS SOUNDS OF SYNANON”)。在此次录音之后,有超过10年的时间,老乔一直在洛杉矶的录音室里做录音乐手,一直到他和最具盛名的爵士乐唱片厂牌VERVE的创始人诺尔曼•格兰茨(NORMAN GRANZ)新创立的PABLO唱片公司签约为止。在PABLO,老乔演录了他一生中最精彩的许多唱片,其中就包括他最著名的“VIRTUOSO”即“艺术鉴赏家”系列唱片。

   “VIRTUOSO”系列唱片收入的全部是老乔的吉他独奏录音。在这个唱片系列里,老乔以他的天纵奇才——灵性迸发的艺术感悟和妙到毫巅的超绝技巧——对独奏吉他重新下了定义!他对自己手指的完美驾驭赋予了独奏吉他以全新的艺术深度和惊人的复杂性,似漫天密雨又如极速流星的吉他指法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完美的独奏录音以及频繁的独奏音乐会使老乔真正成名于天下,他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爵士乐年度票选最佳艺术家名单中。与此同时,老乔还和号称“爵士第一夫人”的杰出爵士女歌手艾拉•费茨杰拉德(ELLA FITZGERALD)合作,以独奏吉他为她的唱片伴奏,这些录音也成为独奏吉他为人声歌唱唯一伴奏的最完美的典范!

     老乔对爵士吉他的深远影响主要在于他的吉他独奏,但是,他也曾是一些最优秀的爵士乐组合中的重要乐手。在上个世纪70、80和90年代,老乔曾经和一些同样名声显赫的爵士名家合作演录过许多著名的唱片,其中包括他和奥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合作的《三重奏》(“THE TRIO”),和康蒂•坎多利(CONTI CANDOLI)合作的《好日子》(“BETTER DAYS”),和切特•贝克(CHET BAKER)合作的《时代的标志》(“A SIGN OF THE TIMES”),和J.J•约翰逊(J.J JOHNSON)合作的《我们又能在一起了》(“WE’LL BE TOGETHER AGAIN”),和“公爵”艾林顿(DUKE ELLINGTON)合作的《“公爵”的大牌四人组》(“DUKE’S BIG FOUR”)等,另外还有和很多西岸爵士名家合作的录音。所以,无论在独奏、伴奏还是参与重奏方面,老乔无疑都是最优秀的!

    这张“VIRTUOSO”唱片中收入的是1973年8月28日的录音,包括12首乐曲,1974年曾出版过LP,而现在这个由PABLO推出的SACD版实在是最靓声的!

老乔那登峰造极的独奏吉他技艺以及创造性地将爵士、民谣、拉丁音乐、流行音乐元素融会贯通的个人风格,在本碟中真是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开始曲《夜与昼》(“NIGHT AND DAY”)极其放松而惬意,自由不羁,是心到手即到?还是手到心亦到?还真是难以判断,因为老乔有着天生敏锐的手指直觉和灵性,心手如一!灵气与功力俱备,弹性与动感兼收,琴箱共鸣与悦耳泛音俨然浮凸,再加上老乔一直追求的如赋格一般的结构复杂性,很是耐听。

    TRACK 6的《切诺基》(“CHEROKEE”)和TRACK 7的《甜蜜的洛兰》(“SWEET LORRAINE”)与开始曲又不同,就如一骑绝尘风驰电掣,既自由又迅疾,在狂风急雨中亦有溪流叮咚般的松弛时刻。

    TRACK 3的《雨天来了》(“HERE’S THAT RAINY DAY”)琴音如雨滴般轻灵跳跃,TRACK 5的《月儿高高》(“HOW HIGH THE MOON”)音色隽永不俗、情感炽烈厚重,而TRACK 9的《午夜梦迴》(“’ROUND MIDNIGHT”)只保留了塞洛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原曲的些微动机和旋律线条,却将吉他这种六弦弹拨乐器所擅长的即兴延伸与铺陈做到了极致,风格虽与原曲大异,但内中神髓却令人心绪大动!

对这样一张艺术价值与可听性皆臻完美同时又有着非常漂亮而又保真音质的爵乐SACD天碟,又有谁能硬起心肠视而不见呢?
TOP
20#

       第十三张: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3118511435214.jpg[/upload]


        盲眼之人,心中自有雪亮世界。

    GEORGE SHEARING就是盲人。作为爵士钢琴大师,他偕自己的老伙计NEIL SWAINSON与享誉世界的合唱艺术团体、英国THE KING’S SINGERS合作,演录了这张美国戏剧插曲专辑,其中主要是格什温兄弟及HAROLD ARLEN等的名作。英皇合唱团无懈可击的四部和声(高男高音一,男高音二,男中音二,男低音一)与大师的PIANO以及DOUBLE BASS合作,跨越了藩篱,体现出了音乐最纯粹的美!
最后编辑mydisc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