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贴:英国最大的唱片连锁店HMV宣布破产。 [复制链接]

1#
在英国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牌唱片连锁店HMV14日宣布破产,成为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第二家宣布破产的英国知名零售连锁企业。
提起HMV公司,或许一时想不起来这是家什么企业。不过,说起它的商标——一部留声机和一只蹲坐在留声机前、偏着脑袋专注地聆听留声机喇叭里发出来的声音的小狗,很多资深音乐迷就会十分熟悉。当英国留声机公司1921年选用这幅名为“他主人的声音”的油画作为其在伦敦牛津街上开设的第一家唱片店的商标时,油画标题的英文缩写HMV就被用来作为唱片店的名字。十年后,HMV的母公司留声机公司与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合并,成为百代唱片公司EMI。1998年,HMV从百代分离。现在它在英国和爱尔兰拥有近240家店面,在英国有超过4000名员工。
但这家老字号由于经营上的诸多问题以及数码时代网上商城、音乐视频下载等的冲击,于一年多前出现明显财的务危机,无法按期偿还银行贷款,致使皇家苏格兰银行及劳埃德银行拒绝为其再提供额外贷款。此外,包括其合作的音乐公司和电影公司在内的一些主要供应商也拒绝出手相助。HMV于是在14日晚宣布债务谈判破裂,公司破产。



HMV是进入新年后第二家宣布破产的英国知名零售商。就在上周,英国最大的照相器材连锁零售商杰索普(Jessops)刚刚宣布破产。而去年一年,英国有包括电器零售行业的主要公司科密(Comet)在内的194家零售企业破产,破产企业数量已经连续第三年递增。
**师事务所德勤今年年初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经济衰退大环境下民众在消费支出上变得更加谨慎及消费方式的改变将使这一态势延续,今年很有可能会有更多的零售企业破产。分析人士提醒零售企业通过采取削减店面数量、积极拓展在线等其他销售渠道、提供更加灵活的取送货方式等措施来应对市场的变化。


分享 转发
TOP
2#

莫慌张,唱片实体店倒闭正常,都转到网路平台了。
HMV该关门,记得早年去香港HMV买唱片,价格高出海印接近1倍,140港纸。
几年没去海印买唱片了,直接找李源等淘宝店邮购,方便简单,最快一次购买,上午10点广州淘宝店拍下,下午4点多就在深圳家中收到唱片,效率奇高。
这年头快递公司赚大了。
成天忙碌,只有深夜才有时间逛淘宝店。
未命名.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3/1/16 11:23:58 上传)

未命名.jpg

最后编辑lao6 最后编辑于 2013-01-16 11:33:01
TOP
3#

可惜可惜!!
公司网址:http://www.fshifi.cn    论坛网址:bbs.fshifi.cn    QQ:2388153345
TOP
4#

可惜

记得95年第一次去香港,亲戚带我去逛HMV。哇,原来唱片可以这样买:世界各地的音乐与歌手都可以尽览,部分还提供试听!实体大型CD店,价格我就不讨论,但是它带给我的感受是充满了活力,且开阔了视野。所以觉得可惜。
TOP
5#

现在音响实体店都难做。
TOP
6#

实体店进行货物销售,尤其是那种非大宗货品,跟网路销售相比是毫无竞争力可言的。光店面租金这一条,就足够拍死大部分实体店了。不晓得是实体销售业的悲哀,还是地产业发展的结果。
TOP
7#

网络对传统的东西冲击太大了,是革命性的,也是未来的方向。
TOP
8#

!!!!!

非常可惜!我正准备在HMV.COM/上网购,没想到……!现在在香港最具规模的唱片零售门店就应该是:CDWAREHOUSE了,著名的日本HMV.CO.JP/早已并入劳森公司,但在日本似乎美资的TOWER.RECORDS比HMV更有业绩
TOP
9#

數碼科技發展惹的禍﹗
TOP
10#

唱片业也没落了,唱片零售业靠实体也难以支撑了,只有唱片还在,不过是猥琐规模了,不知道会怎么样,毕竟是我喜欢了一辈子的东西,哎。。。。。
杭州,仅以你消逝一面足矣荣耀我一生!
        Q:4526326
TOP
11#

搬来大陆就不用破产了。
喜欢音响和音乐而不发烧。
TOP
12#

原帖由 what? 于 2013-1-18 0:36:00 发表
搬来大陆就不用破产了。


一样破产,一来进货渠道受制於官方单位,不能什么类型也能进,二来真正能养活市场、最庞大的购买群,并非我们一众烧友,而是因为价格而明知还去选择 D 版的普罗消费量呢!
联城众志志成城;
盟约立誓比天高;
音韵悠扬飘袅袅;
响彻云霄照九州!
【走向国际,努力尊定「中国声」标准!】
TOP
13#

据说全中国古典音乐消费群体不足万人,经常买碟的就更少了,不知真假。
TOP
14#

原帖由 mzl 于 2013-1-18 13:00:00 发表
据说全中国古典音乐消费群体不足万人,经常买碟的就更少了,不知真假。
数据当真?少啊
TOP
15#

原帖由 mzl 于 2013-1-18 13:00:00 发表
据说全中国古典音乐消费群体不足万人,经常买碟的就更少了,不知真假。


肯定不止啦
《常见疾病治病解说》最实用的家庭医生
http://daniel115.taobao.com
TOP
16#

消失的音乐盛世

转贴:下文是一个香港HiFi音响杂志主编刘志刚2013-02-04 copy and paste 给我的。Source好像是Apple Daily。文中谈及,music,在现代人心中的地位,比前人低了许多。因而不尊重智识产权,古人都话「天下文章一大抄」;这也许能(部份)说明唱片业及唱片店的苦况。

天天有新闻,上周传出破产消息的HMV,疑获得「白武士」打救,似乎寿元未尽。无论如何,这个音乐王国没落倾颓,早已是不争事实,即使今次得吊盐水,也无可能恢复当年勇。从雄霸尖沙嘴到退守商场、从唯音乐独尊到兼卖流行小说电玩耳筒香口胶,廿年来这间唱片店的命运,也是本城缩影吗?
尖沙嘴汉口道张灯结彩,四层音乐超级市场、上万唱片存库、现场DJ Booth、巨型屏幕放送最新MV、试听器整装待发……凡此种种,在音乐不是垂手可得的Pre-Internet时代,HMV令全城High起来。

HMV是个焚化炉

今日卖唱片无前途人所共知,九十年代香港人人搵到钱,甚么都卖得去卖得好。


乐迷买大碟又追Single,东西爱储齐成套,热门冷门都扫,「尖沙嘴好似焚化炉,揼乜嘢落去都卖得出。」Toto记得有年大年初三,一天营业额就百五万,「𠵱家?我估要几间铺夹埋做三四个月先有呢个数。」当时全球HMV数香港店最赚钱,日本、新加坡人都来光顾香港店,$99一只碟在游客眼中算平,「游客一买就一箱箱,我哋要另外请阿姐专门Pack箱。」今日尖沙嘴依旧多游客,但他们不买唱片了。


HMV初期气氛好,Toto说跟入货制度也有关系,原来HMV几间店一开始是各顾各,因应各店买手喜好而入货,发展出不同特色,「中环店比较多电嘢,Rock嘢就尖沙嘴最齐。」各自为政的好处是有良性竞争,储到一批忠实拥趸之余,也间接鼓励乐迷多走走逛逛,要一天逛匀三间HMV才叫完成任务。直至大约1998年,HMV改为统一入货,方便团购议价,利润也许高了,但风格再难维持。
1997年Toto移民加拿大,跟HMV宾主关系告一段落,回流后以客人身份光顾,唏嘘老相好已经今非昔比,店员懂英文不懂音乐,音乐区也不断缩水,「最离谱系连饮品都卖埋。」杂乱无章是一回事,事实HMV近年的确靠卖杂货救亡,而香港店卖杂货创举更被引为Good Case,全球HMV也争相仿效。「其实呢几年因为影音数码化,好多Megastores例如Tower Records、Blockbuster、KPS同Virgin已经相继破产,HMV算迟喇。」


「互联网前无知年代」,接触音乐途径少,乐迷特别饿,他一个星期走几转,在不同媒体介绍音乐,「当时我在商台全职,另外在电视台做VJ,HMV出现后,唱片公司想找电台DJ配合,所以我又有机会去HMV现场打碟。」HMV铜锣湾店是他主场,他记得当年天天车水马龙,人人去HMV当行街,盯实Video wall上播的MV,跟正在打歌的DJ挥手,「平时做节目困喺录音室,现场反应直接,对我嚟讲好新鲜,有啲乐迷听我播完只歌,会即刻走去买CD,又或者走埋嚟哼几句旋律,问我系乜歌。」他通常负责周六晚间时段,店员都是音乐人,放工后齐齐Party直落,「嗰段日子真系好回味,直到后来要交硕士论文,我先舍得唔做。」


跟许多乐迷一样,黄志淙坦言近年已少逛HMV,「一来因为𠵱家要搵音乐太方便,另外系HMV搬咗几次,𠵱家中环同尖沙嘴嘅铺头位置,对我嚟讲都几隔涉。」毕竟有过美好时光,HMV传出破产当日,他也特地去缅怀一番,拍了张照片,「同HMV嘅感觉似老朋友,见做唔住,有啲可惜,但无可否认,时代不断变,佢嘅历史任务已经完成。讲真,连Richard Brandson咁叻,Virgin Megastore都有问题,唱片零售真系好难做,全行都需要搵新出路。」
最后编辑避震梁 最后编辑于 2013-02-21 09:08:07
TOP
17#

消失的音乐盛世

HMV做不住,我好奇的不是巨人为何倒下,而是1994年它因何诞生。换句话说,香港人曾经爱音乐有多疯狂?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乐迷,胃口好到可以容得下几份音乐杂志,刊登一篇几千字乐评而不怕没有读者。那个年代到哪里去了?
记者:刘嘉蕙

乐评人的少林寺

先旨声明,我是标准八十后,九十年代才识字读杂志。八十年代乐迷最追捧的《音乐一周》、《摇摆双周刊》、《助听器》,我听过未睇过。一看,不得了,原来三十年前香港年轻人水平竟如此高,听音乐听得竟这样认真,文章居然这么有板有眼,一列音乐杂志铺在面前,我像挖掘到一个失落的古文明。


八十年代乐迷听甚么歌?别说主流中文歌,单单外语歌曲的听众人口,已经够养起几本音乐杂志。乐评人袁智聪说,那些年扭开TVB能看到Boy George的MV,电视观众会懂得欣赏妖艳的美;电台数Billboard流行榜,由第一数到第四十;报纸档更是百花齐放,「以前去报摊,音乐杂志是一个Section,可因应你不同口味对号入座。潮的看《好时代》、《新时代》,讲流行明星、送海报。爱另类的有《摇摆双周刊》和《音乐一周》,想看Technical的东西有《结他》杂志,教你改装结他、刊登乐谱让读者照着练。」三十年前的印刷,自然没有今天的华丽,杂志薄薄一份寥寥几页,形式像今天小区的Newsletter,相片松郁蒙照刊登,以今日技术水平看,版面设计与纸质完全不合格,但那是个还着重内容的年代,只要是好文章就不怕没人看,青少年爱投稿写乐评。袁智聪第一篇获刊登的乐评,他记得是在1987年,刊登在《Music Bus》,那时他中三,写的是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英伦组合Shelleyan Orphan,「之前也有些稿件登在读者投稿栏,但不算正式,写Shelleyan Orphan那次是独立的一篇,彩色的,见到那一刻,我手都震。」得到鼓励,他更努力投稿,一次杂志刊登他的文章,文章底下却多了一行字,「杂志编辑叫我见字请联络,我打电话去,约见面,此后固定供稿,也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数一数,不觉快三十年。


在那年代,「听歌多」是一项才能,写乐评也不是甚么寂寞的工作,因为读者会来信交换意见,「做杂志时,甚至收过一些自制的手作仔礼物,有些志趣相投的,又会变成笔友。」音乐媒体蓬勃,也间接带动乐坛进步,Beyond和达明一派都是八十年代音乐杂志的衍生物。


记者避谈音乐


任何年代的年轻人听完歌,都需要找一个渠道表达感受,但不是每个年代都能培养出专业的乐评人。
袁智聪形容,八十年代乐评界有几个少林寺,他的练功之路,曾经过《Music Bus》、《年青人周报》、《助听器》几个大站,想文章得到发表,成为固定作者,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少林寺最珍贵的,是可以认识到前辈,如果你的稿有错漏,会有人跟你说。现在网上平台开放,反而少人认真评价你的文章,所以常会见到一些歪理,甚至简单知识的出错,也未必有人纠正。」他庆幸自己有阶梯可循,可以拾级而上,造就在1994年创办《音乐殖民地》杂志,「我是一步步来的,做杂志让我掌握到当中的运作、认识到一批作者,成为我之后办杂志的资源。现在的乐评人没有这些少林寺,要一下子做出一本杂志,也许就很难了。」今日的报纸档,基本上是没有音乐杂志的,间或出现在潮流文化杂志的音乐报道也失去专业性,歌星访问例牌谈风月不谈音乐,「以前是有音乐版有音乐版记者的,现在可能由外娱或文化版记者负责,记者未必懂音乐,自然也避谈音乐。《壹周刊》以前也有碟评,现在只剩下影评。」

音乐痴汉口述历史


Gary和Ben前年跟三几位朋友组班,在网上电台「Our Radio.hk」主持音乐节目《音乐次文化》,每星期抽几小时找资料开咪,无酬,全自发。


他们是根正苗红的八十年代乐迷,被《音乐一周》和《摇摆双周刊》熏陶、受外语歌洗礼、曾经把大部份薪水进贡HMV,在周末自制音乐之旅,「先行铜锣湾HMV,跟住去中环HMV,再坐船去尖沙嘴HMV,一天就这么过了。」Ben说。少年时代谁都迷过甚么,但很少痴心到中年,他们说以前音乐得来不易,所以一旦得到了,就注定刻骨铭心,「八十年代听唱片,要去唱片店租,将黑胶唱片灌录到卡式录音带,碰到特别喜欢的唱片,会选用贵一点的录音带,歌词则逐只字默写出来,所以只只唱片都听到滚瓜烂熟。」好虔诚,虔诚得天地动容。


聚在一起开咪,他们夹好,不由ABC讲起,只讲自己喜欢的,也不理听众听不听得懂,却意外地回响不俗,又一个集体回忆被勾起来了,「做这个节目,才发现大家都在回味同一个年代。」于是更理直气壮把八十年代记忆一一搜罗,找填词人黎彼得讲填词、找半鬼佬半香港人河国荣讲广东歌之恋、找香港录音大师Keith Yip与有香港摇滚教父之称的Sam Jor畅谈音乐盛世。这个访问名单,八九十后看不明白,但他们乐在其中,希望音乐的好人好事得到传颂,「说传承太伟大,我们的年代幸运,有这么多人Guide我们找好音乐,但这些知识有断层,即使Google也找不出甚么来。新一代人听歌好迷失,对基本音乐类型认知也薄弱,我们想做的,是比较接近口述历史,再唔讲,过多几年无人知。」Gary说。


节目重点不是播旧歌,是重构那个爱音乐的氛围,他们每集讲一个主题,纵横美国民谣歌手Bob Dylan与大AL、从的士高讲到工业音乐、又畅谈Synthpop与New Romantic之别,至今主持了过百集,全部有根有据不是纯吹水。我惊讶几个乐迷竟可以凑得出一本音乐百科全书,难怪当年HMV可以在香港立足,也难怪今日风光不再──这一代,谁还有人听歌听得如此热心?
最后编辑避震梁 最后编辑于 2013-02-21 09:10:10
TOP
18#

消失的音乐盛世

刘志刚和我的一个好友Tommy黎博士,去年底辞去HMV总监一职时,早已有不祥预感!
TOP
19#

因为烧友全部去玩N手黑胶了,所以CD店要倒闭,接下来倒闭的是PC HIFI厂家。
逗你玩儿
TOP
20#

少了一个去处,就多了一份慌张!
PCHIFI并非温暖归处,CD给了方便和好声,但还有更多需求要的是独特的个性。
谁也做不了大王,一个都不会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